4.知詐謀:姜維敗鄧艾
關燈
小
中
大
鄧艾派王瓘以詐降騙姜維,姜維知其詐,就将計就計,反用以騙鄧艾。結果、鄧艾大敗,王瓘被殺。以詐騙人,被人揭穿,往往自食惡果。
詐降計不周,一眼看穿
王瓘領五千兵向姜維詐降,自稱:他乃王經之侄王瓘;近見司馬昭弑君,将叔父一門皆戮,故痛恨入骨,特來投降,願從調遣,以報叔父之仇。姜維一眼就看穿其降是詐。他認為:司馬昭奸雄可比曹操,既殺王經,滅其三族,安肯存親便于關外領兵。後來,魏降将夏侯霸也證明王經未有侄兒王瓘,這說明姜維的分析是正确的。既知其詐,王瓘的行動就得聽姜維的指揮了。于是姜維便安排鈎索釣大鳌——引鄧艾入其設的陷階。
安排鈎索釣大鼈
姜維對王瓘來降,極口贊其“誠意”,為表示對他的“信任”,特給他運糧的重任:領三千降魏兵到川口把數千糧車運赴祁山。二千降魏兵則留下另用。王瓘雖不願,卻不敢說,怕姜維疑惑;而得此任務,心中暗喜。糧為蜀軍性命,把它運回魏寨豈不立了大功,王瓘乃派人赍密書給鄧艾,約于八月十二日,從小路運糧送歸大寨,教鄧艾于壇山谷中接應。姜維已料到其這一着,早派人在路口暗伏,截獲了密信,便将書中之意,改作八月十五日,約鄧艾自率大兵,于壇山谷中接應。一面令人扮作魏軍往魏營下書,一面遣兵派将埋伏等候鄧艾到來。
鄧艾得王瓘書信,大喜,于八月十五日引五萬精兵徑往壇山谷中來。使人憑高眺探,隻見無數糧車,接連不斷,從山凹中而行。勒馬望之,果然皆是魏兵(這是留下的二千降魏兵)。因前面山勢掩映,防有埋兵,乃停軍等候。忽兩騎馬驟至,報說:“王将軍因糧草過界,背後人馬趕來,望早接應。”
艾大驚,急催兵前進。時值五更,月明如畫。隻聽得山後呐喊,艾隻道王瓘在山後厮殺。徑奔過山後時,忽樹林後一彪軍撞出,為首蜀将傅金,縱馬大叫說:“鄧艾匹夫!已中吾主将之計。何不早早下馬受死!”艾大驚,勒回馬便走。車上火盡着,——那火便是号火。——火勢下蜀兵盡出,殺得魏兵七斷八續,艾棄甲丢盔,撤了坐下馬,雜在步軍之中,爬山越嶺逃了命。維将得勝之兵四面包圍王瓘,瓘無路可逃,乃投江而死。
假的終究是假的,終有其不合情理、不合規律之處。姜維從司馬昭既夷王經三族決不會讓其侄在外帶兵來分析,得出了王瓘來降是詐的判斷,故能将計就計大敗鄧艾。智如鄧艾反以行詐緻敗,可見行詐亦不易。王瓘貿然獻詐計,且不問對象是如何人,其死也是活該。
詐降計不周,一眼看穿
王瓘領五千兵向姜維詐降,自稱:他乃王經之侄王瓘;近見司馬昭弑君,将叔父一門皆戮,故痛恨入骨,特來投降,願從調遣,以報叔父之仇。姜維一眼就看穿其降是詐。他認為:司馬昭奸雄可比曹操,既殺王經,滅其三族,安肯存親便于關外領兵。後來,魏降将夏侯霸也證明王經未有侄兒王瓘,這說明姜維的分析是正确的。既知其詐,王瓘的行動就得聽姜維的指揮了。于是姜維便安排鈎索釣大鳌——引鄧艾入其設的陷階。
安排鈎索釣大鼈
姜維對王瓘來降,極口贊其“誠意”,為表示對他的“信任”,特給他運糧的重任:領三千降魏兵到川口把數千糧車運赴祁山。二千降魏兵則留下另用。王瓘雖不願,卻不敢說,怕姜維疑惑;而得此任務,心中暗喜。糧為蜀軍性命,把它運回魏寨豈不立了大功,王瓘乃派人赍密書給鄧艾,約于八月十二日,從小路運糧送歸大寨,教鄧艾于壇山谷中接應。姜維已料到其這一着,早派人在路口暗伏,截獲了密信,便将書中之意,改作八月十五日,約鄧艾自率大兵,于壇山谷中接應。一面令人扮作魏軍往魏營下書,一面遣兵派将埋伏等候鄧艾到來。
鄧艾得王瓘書信,大喜,于八月十五日引五萬精兵徑往壇山谷中來。使人憑高眺探,隻見無數糧車,接連不斷,從山凹中而行。勒馬望之,果然皆是魏兵(這是留下的二千降魏兵)。因前面山勢掩映,防有埋兵,乃停軍等候。忽兩騎馬驟至,報說:“王将軍因糧草過界,背後人馬趕來,望早接應。”
艾大驚,急催兵前進。時值五更,月明如畫。隻聽得山後呐喊,艾隻道王瓘在山後厮殺。徑奔過山後時,忽樹林後一彪軍撞出,為首蜀将傅金,縱馬大叫說:“鄧艾匹夫!已中吾主将之計。何不早早下馬受死!”艾大驚,勒回馬便走。車上火盡着,——那火便是号火。——火勢下蜀兵盡出,殺得魏兵七斷八續,艾棄甲丢盔,撤了坐下馬,雜在步軍之中,爬山越嶺逃了命。維将得勝之兵四面包圍王瓘,瓘無路可逃,乃投江而死。
假的終究是假的,終有其不合情理、不合規律之處。姜維從司馬昭既夷王經三族決不會讓其侄在外帶兵來分析,得出了王瓘來降是詐的判斷,故能将計就計大敗鄧艾。智如鄧艾反以行詐緻敗,可見行詐亦不易。王瓘貿然獻詐計,且不問對象是如何人,其死也是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