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攻心

關燈
“攻心”戰略,曆來被著名的戰略家所推崇,都置于戰略的首位。能掌握”攻心”戰略,不僅事半功倍,甚至不費吹灰之力,能取得“全勝”。“攻心”戰略不僅是“伐國之道”的最善者,用于治軍、治國也如此:用于治軍,則将帥齊心,士卒效死,将不可戰勝;用于治國,則使人心服,上下一心,國家未有不興旺者,推而廣之,“攻心”戰略,凡有人際關系,需人做的事,無不可用之;運用得當,可收到意外的奇效。

    “攻心”戰略,提出于何時何人?有人說是春秋末期的大軍事家孫武,這不完全準确。孫武著的《孫子兵法·謀攻篇》僅在原則上提出用兵最善之法。他說:”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不戰而屈人之兵”,孫武認為是“善之善者也。”

    在這裡,孫武提出了他的“全勝”思想。他認為,要“全勝”,在于“伐謀”、“伐交”。孫武這個“全勝”思想,後來被戰國中期軍事家孫膜所發展,他明确提出了“攻心”戰略。《通典》載:“戰國齊孫膑謂齊王曰:‘凡伐國之道,攻心為上,務先服其心。今奏之所恃為心者,燕趙之權。今說燕趙之君,勿虛言空辭,必将以實利,以回其心,所謂攻其心也。孫膑把孫武的實現“全勝”在于“伐謀”、“伐交”的戰略計謀具體化了。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伐國之道,攻心為上”的戰略。他認為要戰勝秦國,首先要從外交上孤立秦國,這就要展開外交攻勢,分化燕趙兩國與秦國的關系,先向燕趙“攻心”,而“攻心”不是靠“虛言空辭”,要給以“實利”,始能“回其心”。後來,曆代不少戰略家,為了孤立敵人以打敗之,無不用“攻心”戰略,先從削其黨翼着手,因而取得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巨大勝利。

    “攻心”之術,有種種,如威脅、利誘、欺詐等都屬于“攻心”之術的範疇。但這些“攻心”之術也許能一時得逞,但非“善之善者”。曹操南征,劉琮納降後,緻檄文于孫權,威脅說:“今統雄兵百萬,上将千員,欲與将軍會獵于江夏。”這雖吓得張昭等輩主張“投降”,孫權也一時為敵威勢所懾,但經諸葛亮、周公瑾進行戰略分析,拆穿曹軍外強中幹的底子,堅定了孫權抗戰的決心,乃與劉備結盟抗操,終于在赤壁大敗曹操,董卓通過利誘,收買呂布殺了敵人丁原,但最後還不是被呂布宰了。“攻心”之術最善者,莫過于使“人心服”、“敵心死”。所謂“人心服”,是使人口服心服,樂為己用,所謂“敵心死”,是使敵心完全瓦解,不敢再進行反抗。《三國演義》有不少精采的“攻心”戰例,就屬于這類。下面将略舉幾例,以說明“攻心”之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