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緩兵之計——司馬懿緩戰破遼東

關燈
這個智謀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一百六回“公孫淵兵敗死襄平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魏明帝曹睿時,遼東太守公孫淵稱雄一方,自立為燕王,改年号紹漢,聯絡東吳,侵擾北方。

    邊官報知魏主曹睿,曹睿決計派司馬懿率馬步軍4萬前去平定遼東。

     司馬懿統帥魏軍取得初戰勝利後,很快把公孫淵困在襄平城(今遼甯省遼陽市)裡。

    這時已是秋季了,秋雨連綿,一月不止,平地水深三尺,魏軍的運糧船從遼河口出發可直接開到襄平城下。

    由于魏軍都泡在雨水之中,行坐不安。

    左都督裴景見狀就向司馬懿建議說:“雨水不住,整個軍營中泥濘不堪,軍營應當移到前面的山上。

    ”司馬懿聽後怒道:“擒獲公孫淵隻在旦夕,怎麼可以移營?如果再有人說移營立斬不赦!”裴景諾諾而退。

    過了一陣,右都督仇連又來告訴說:“軍士泡在水中苦不堪言,請太尉移營高處。

    ”司馬懿聽罷大怒,厲聲說道:“我軍令已發,你膽敢故意違抗!”即令推出斬首,把首級懸于轅門之外,三軍軍心為之震懾。

     司馬懿又令南寨人馬暫退20裡,縱城内軍民出城樵采柴薪,放牧牛馬。

    部将陳群疑惑不解地向司馬懿問道:“從前太尉您攻打叛将孟達時,兵分八路,八日趕到上庸(今湖北竹山縣)城下,很快生擒孟達而成大功;今帶甲4萬,數千裡而來,不令攻打城池,卻使久居泥濘之中,又縱賊衆樵牧,我真不知太尉打的是什麼主意?”司馬懿笑着說道:“您是不知兵法。

    從前孟達糧多兵少,我糧少兵多,所以不可不速戰;出其不意,突然攻之,方可取勝。

    今遼兵多,我兵少,賊饑我飽,何必力攻?正當任彼自走,然後乘機擊之。

    我今放開一條路,不絕彼之樵牧,是容彼自走也。

    ”陳群拜服。

    後來,公孫淵果然率殘兵敗将突圍,被司馬懿生擒了。

     [評析] 司馬懿在速戰破孟達和緩戰平遼東這兩次軍事行動中運用兩種截然不同的戰法。

    毛宗崗在《讀三國志法》一書中贊歎道:“八日而取上庸,則以速而神;百日而取襄平,則以遲勝。

    ”“有勢不同而事亦不同者:敵糧多而我糧少,則八日而取上庸;敵糧少而我糧多,則百日而後拔襄平是也。

    或速或遲,随時而易,變化無常,讀此可以悟兵法。

    ”但無論速戰還是緩戰,都要示指揮者能夠統籌全局,根據實際情況,不為局部或一時的小利所動。

    在我方準備尚未充分時,為争取更大的勝利,應采取緩戰計策,一但時機成熟,應當機立斷速戰速決。

     緩兵之計之例說——盛度節外生枝寫诏書 宋仁宗時,盛度任翰林學士兼史館撰修,偶爾幫皇上起草點文字。

    盛度最頭疼的是幫助仁宗寫诏書。

    仁宗自幼讀書用功,文思敏捷,最看不慣那班半天才琢磨出一句話來的文臣,每次讓人代寫诏令,都火催火急,并要當他的面完成。

    而盛度循規蹈矩慣了,做文章喜歡慢慢悠悠,反複修改,塗鴉半天,怎合仁宗的胃口? 這一年,天氣長久幹旱,數月内幾個大州郡都不見雨滴。

    旱情報到朝廷,仁宗決定效法前代聖王,下诏自責,以求上天原有,普降喜雨,為此,令太監傳來盛度。

     參拜已畢,仁宗說出意思,命盛度代自己起草一份《罪己诏》。

    盛度領旨,就要退去撰寫。

    仁宗一擺手,說:“盛愛卿就在這裡起草吧。

    ”說着他一指旁邊的幾案,“這樣,聯可随時與你商酌,省得來去呈送不方便,又費時間。

    ” 這下子可讓盛度犯了難。

    盛度一向文思遲緩,再加上在皇上面前,心情緊張,倉促之間怎能寫得好?但皇上有旨,自己怎好違背。

    怎麼辦?他靈機二動,啟奏道:“臣身體肥胖,趴在幾案上喘不過氣來。

    懇請陛下着人擡高桌來,臣才好寫。

    ”仁宗一聽說的在理,就讓太監們去搬高桌子。

     盛度得此空隙,忙在腹中打草稿,先想想前代史書《罪己诏》的格式,又挖空心思想了幾個典故。

    等桌子找來時,腹稿也已有了。

    于是展紙磨墨,一揮而就。

     仁宗見他沒費多少思考就寫好诏令,忙令太監取來觀看。

    但見文筆流暢,引經用典,仁宗看了大加誇獎,直說:“盛愛卿才思敏捷,文章一揮而就。

    ”盛度趴在地上叩頭謝恩,偷偷擦去額上冷汗,哭笑不得地歎了口氣。

     緩兵之計之例說——左宗棠緩進急戰收複新疆一百多年前,在新疆西邊有個小國名叫浩罕。

    這個小國本來接受清朝封号,是中國的藩屬。

    後來,俄國人不斷向東擴張,侵占了浩罕國的大片領土,引起了浩罕國首領阿古柏的不滿。

    俄國就唆使阿古柏侵占我國新疆,以此作為它侵占浩罕的補償。

    1865年,阿古柏在俄國的縱容下,率兵占領了南疆地區,接着又向北疆擴張,占領了烏魯木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