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虛虛實實——張飛沉着退敵兵

關燈
隋天下,今見隋炀帝送上門來,心中大喜,秘密調兵數十萬,把隋炀帝困在雁門關,驅兵猛攻。

    隋炀帝的禦林軍都是些能征慣戰之士,在這個節骨眼上,當然拼死護駕。

    敵人攻了幾次都沒得手,于是把隋炀帝及禦林軍團團圍住,妄圖餓死他們,使隋軍不戰自滅。

    隋炀帝派兵左沖右突,想突圍出去,可無論如何也突不出去。

    派人送信請救兵,信也送不出去。

    最後,隻好把求救诏書刻在一塊木闆上,放在河裡順水漂去,希望有人拾到,好有救兵來救駕。

     木闆漂到下遊,果然被人拾到,送到官府,轉到太原留守李淵之子李世民手中。

    李世民那年才16歲,卻已是個上過戰場的将軍了。

    他聽到皇上有難,也顧不上召集更多的軍隊,就帶領自己手下的幾萬人向雁門關進發。

     離雁門關不遠了,副将雲定興說:“突厥兵有幾十萬,咱們隻有幾萬人,這仗怎麼打呢?”李世民說:“硬拼是不行。

    突厥兵圍得嚴嚴的,以為送不出消息去,不會來救兵。

    咱們就來個虛張聲勢,把隊伍分成幾股,每股多打旗幟,拉長隊伍,高舉大旗,鳴鼓進軍,把敵人吓跑。

    ”于是把隊伍分成數股,一時間皆舉大旗,擊鼓行進。

     始畢可汗緊圍了數十天,琢磨着城中糧草快光了,正準備發起總攻時,忽聽探馬來報,說中原大軍已分數股從關内殺來。

    忙爬上山頭觀望,隻見多路軍旗招展,婉蜒數十裡,鼓聲、呐喊聲隐約可聽到,正向雁門關包抄而來。

    看那軍旗,每股軍隊至少數十萬。

    始畢可汗大驚,急忙指揮速速退兵,竄回大漠。

    隋炀帝的圍自然就解了。

     虛虛實實之例說——李神福畫地退敵 公元884年(唐僖宗中和四年),陳儒攻打舒州(今安徽西南)。

     陳儒大軍浩浩蕩蕩,精兵強将猛攻。

    弓箭手張弓搭箭,箭密如蝗。

    舒州城頭,傳出陣陣慘叫聲,時有兵将倒斃滾下。

    舒州守将一看戰場形勢,心急如焚,馬上派出特使騎上快馬,從後城溜出,直奔廬州求救。

     廬州刺史楊行愍聞報,心中七上八下:“陳儒氣焰正盛,自己又派不出多少援兵,事情好棘手啊!”他背剪雙手,在刺史衙裡左右思付,突然想起一個人:“對啊,叫部将李神福來,他可是個足智多謀的人啊。

    ” 李神福給喚進門來。

    聽完楊行愍的叙述,他獻上一計。

     當天,李神福化妝一番,抄小路偷偷潛入舒州城。

     李神福入城後,發出了一道道指令。

    城内的好多舒州兵打起了廬州兵的旗幟,排成整齊的隊伍,整裝待命。

     李神福把這支假裝援軍的舒州兵領出了舒州城,在陳儒軍隊的腹部突然出現,殺聲遍野。

    陳儒接到手下通報,心裡猛地一沉:“自己用兵考慮不周,廬州援軍果然到了。

    ” 為了摸清對方底細,陳儒親率大軍奔到陣前,觀察動靜。

     李神福鎮定自若,似乎根本沒看見敵人前來試探虛實。

    他當着敵人的面,舉起一雙空手,在地上胡亂地比劃,像是在部署大陣、準備大決戰。

    陳儒看到這一切,越想越害怕,帶着這批精兵強将,連夜撤退。

     虛虛實實之例說——粟裕虛虛實實蒙敵人 1940年春,抗日戰争正在激烈地進行着。

    然而,國民黨頑固派不把主要力量用于抗日,而不斷加劇反共,準備對華中抗日根據地發動進攻。

    他們的進攻方案是兵分三路進剿:一路是由冷欣率部進攻蘇南;一路是韓德勤率部進攻皖南;還有一路是李品仙率部進攻皖中。

    就當時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看,敵人的力量要強大得多。

    在敵人的進攻面前,華中各抗日根據地都處在困難的境地,蘇南的形勢尤其緊張。

     準備進攻蘇南的冷欣,當時任國民黨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

    抗戰時期,新四軍曾經要受國民黨“統一領導”。

    他在出兵進攻蘇南之前,想摸清新四軍的情況。

    怎麼摸清呢?他心生一計,派聯絡副官到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聯系,說“冷總”已到達深陽西北之三丫橋,日内将代表第三戰區到水西村“點編”部隊。

    這裡說是“點編”,其實是想探明虛實,以便為下一步進攻新四軍做準備。

     冷欣的這一不正常的舉動,引起了粟裕懷疑,因此,當陳毅問粟裕冷欣這次來的真正目的時,粟裕立即回答:“很明顯,他是借‘點編’為名,來探明我軍人員和裝備情況,以便組織向我圍攻。

    ”陳毅又問:“目前我一、三兩主力團已奉命回皖南軍部,兵力較少,如何應付?”栗裕回答說:“虛則實,壯我軍威,令冷欣不敢輕視。

    ”他的這一想法與陳毅不謀而合。

    于是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立即命令機關、部隊行動起來,做好迎接冷欣到來的充分準備,其實也就是作好制造假相,掩蓋真情,蒙騙對方的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