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

關燈
·156年 出生。

     ·229年 病死。

     趙雲,蜀國五虎大将第三位。

    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戰著稱。

    原為公孫瓒的部下,後歸劉備。

    劉備被曹軍打敗于當陽長坂坡,趙雲六進六出曹操百萬軍中,救出了甘夫人與阿鬥。

    劉備東吳招親,趙雲領軍護衛,後攔江截救阿鬥,一杆長槍,神出鬼沒,渾身是膽,一生征戰無數,屢建奇功,後拜翊軍将軍,中護軍征南将軍,封永昌亭侯。

    公元二二七年随諸葛亮進攻關中,失利于箕谷,退回漢中,不久病死,享年七十三歲。

    後人有詩贊趙雲說: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關張。

     漢水功勳在,當陽姓字彰。

     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 三國第一戰将 作者:陸景星 論三國時代的武将,趙雲說得上是第一流人物。

     他是常山真定縣(今石家莊市之北)人。

    後漢群雄并起時,他由郡人推舉,帶一小隊地方武裝,投入公孫瓒麾下。

    就在公孫瓒處遇見劉備,兩人一見如故,從此結下深交。

     他看見公孫瓒是個不能共圖大事的人,就借口兄長去世,還鄉去了。

    後來袁紹消滅公孫瓒,劉備又投入袁紹幕下,趙雲于是追随劉備,成為劉備的主騎。

    在所謂"賢臣擇主而事"這點上,他是頗有眼力的。

     由于他是負責警衛工作,在劉備大敗于當陽長坂時,他就有保衛甘夫人和劉阿鬥的責任勞任怨,他出生入死,終于何全了甘夫人和後主,立下汗馬功勞。

    後來,孫權把妹子孫夫人嫁給劉備。

    孫夫人帶來的一批東吳吏卒,驕橫不法,連劉備也無可奈何,于是特派趙雲主内事"(管理内部事務),使東吳吏卒不敢再肆無忌憚。

     孫夫人還吳,把阿鬥也挾帶走了。

    趙雲同張飛拉截長江,奪回阿鬥,又立了一次大功。

     他生平處事謹慎,考慮周到。

    平定桂陽(今湖南郴縣)時,桂陽太守趙範被迫投降,卻擺事實了個美人計,要把寡嫂樊氏嫁給趙雲。

    當時有人好心勸他接受。

    趙雲卻說:"趙範被迫投降,其心裡難測。

    天下美婦不少,何必找這麻煩。

    "後來趙範果然逃走,趙雲卻絲毫不受牽累。

     還有一件事:他在博望坡同夏侯#作戰時,生擒了夏侯蘭(《三國演義》說夏侯蘭被張飛一槍刺死,那是小說家的虛構)。

    原來夏侯蘭同趙雲總角之交",從小相識。

    趙雲便禀告劉備,免了夏侯蘭一死;又知他對法律很有研究,更舉薦他做軍正(軍法官),卻為避免嫌疑,又不把人放在自己的手下。

     這兩件事都可見趙雲的細心。

     趙雲在大原則上更是把握得很緊。

    劉備軍定益州時,許多人都建議把成都的住宅和城外園地桑田園分踢有功将士。

    獨有趙雲反對。

    他說:"從前霍去病說過:匈媽未滅,何以家為?國賊曹操尚在,我們理應淬砺備發,力求進取,決不是享樂的時候;而且益州人民飽受戰争痛苦,也應把田宅歸還給他們,使他們安居樂業才是正理,這種見識,比之"老子出生入死,為的是什麼來着"的人,相距何止千萬裡! 再有一件事,更可以看出他能從大處着眼。

    那是在關羽兵敗身死以後,劉備痛恨孫權,傾全國之力,要讨伐東吳。

    趙雲當時苦谏說:"國賊是曹操場,不是孫權。

    如果先滅了魏,孫權自然歸服,不用再煩刀兵。

    現在曹操雖死,曹丕卻篡漢自立,這正是我們激勵人心,伸張正義的時候。

    應該早日進攻關中,占據河、渭上流險要之地,關東(指導函谷關以東地區)義士,一定起來響應。

    苦與東吳開戰,兵勢一交,不能馬上解決,得利的隻是曹丕罷了。

    "這一番分析,真是明白犀利。

    可惜劉備不聽,卒至兵敗身死。

     街亭之戰,是魏、蜀以後局勢順逆的一大關鍵。

    諸葛孔明親率大軍進攻祁山,令馬谡為先鋒,而令趙雲,鄧芝率領少數兵力,虛張聲勢,由斜谷進兵。

    原來由斜谷進入關中路近,而由祁山一路,卻遠了好幾百裡。

    孔明是想來一個大迂回,出其不意,直搗長安之背。

    魏方主将曹真以為蜀兵主力都在斜谷,于是親統大軍迎截。

    趙雲兵少,當然無法前進;不料馬谡在街亭慘遭敗,蜀軍主力被迫後退,損失重大。

    獨有趙雲、鄧芝全師而還,兵将毫無損失。

    這種勇敢鎮定,也是人所難及的。

    如果孔明有知人之明,把馬谡和趙雲對調一下,也許以後的局面就大不相同了。

    然而非常可惜,大抵連諸葛孔明也認為趙雲不過是個衛隊長出身,不能兒當大任,所以甯可用了馬谡。

     ————————————————— 關于趙雲的一生及其評價 作者:巴西馬忠 趙雲是三國時期蜀漢僅有的十二位被賜予谥号的大臣之一①,但他在名位上遠遠不及其他十一位大臣,為什麼年資在前,仕宦卻不及諸人呢?我們将從曆史的角度來對其一生進行探讨和給予評價。

     趙雲本來是奮武将軍公孫瓒的部下,公孫瓒派遣别部司馬劉備跟随自己私自署置的青州刺史田楷與冀州牧袁紹争奪青州,趙雲從這時起被劃撥到劉備的麾下,被劉備任命為主騎。

    ②在從龍之臣中,資曆僅次于關羽、張飛。

     劉備在青州因軍功升至平原相,關羽、張飛為别部司馬,分轄軍隊③,而趙雲未見升賞。

    東漢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司空曹操表薦劉備為左将軍,關羽、張飛為中郎将④,而亦未有趙雲。

    後來曹操派劉備到徐州讨伐僭号的袁術,冀州牧董昭勸阻曹操委派劉備,也隻說“備勇而志大,關羽、張飛為之羽翼”,不曾提起趙雲,可見趙雲不為時人所重。

    按說此時劉備南征北戰,戎馬倥偬,趙雲不可能沒有機會立功受賞,那麼唯一的解釋就是趙雲擔任的主騎一職,不是從事沖鋒陷陣,而是作為劉備的侍衛長,保護劉備的安全。

     但是趙雲終于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時來運轉。

    曹操平定了盤踞冀、青、幽、并四州的袁氏父子,自為丞相,南征荊州。

    劉備倉皇南撤,被曹操騎兵追上,不得不丢棄妻子兒女逃跑。

    趙雲保護劉備身邊唯一的兒子劉禅及其母甘氏,得以免難。

    因此在劉備平定荊州江南諸郡以後,封拜元勳,提拔趙雲為牙門将軍⑤,趙雲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統率的軍隊。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受益州牧劉璋邀請入蜀,讨伐割據漢中的張魯。

    以軍師中郎将諸葛亮,襄陽太守、蕩寇将軍關羽留鎮荊州,趙雲則被劃歸到諸葛亮的麾下,受其節制。

    第二年,劉備南攻劉璋,召諸葛亮和南郡太守、征虜将軍張飛入蜀,參與平定益州。

    由于諸葛亮從未指揮過作戰,因此從魚複到江州都是由張飛指揮。

    從張飛對巴郡太守嚴顔的生殺予奪的處置權上,可知其并不受制于諸葛亮,二者地位略等⑥。

    平定江州以後,張飛與諸葛亮分定各郡,張飛從江州溯嘉陵江北上,攻克墊江,再從這裡溯涪江而西攻克德陽,最後在成都與劉備會合。

    ⑦諸葛亮、趙雲從江州溯長江而西攻克江陽,諸葛亮繼續西溯長江平定僰道、南安、武陽,而分遣趙雲從江陽北上平定漢安、資中、牛髀,在成都歸還到諸葛亮的建制。

    ⑧益州平定以後,諸葛亮晉升為軍師将軍,署理左将軍府事,負責處理政事。

    趙雲晉升為翊軍将軍,不再受諸葛亮節制。

     蜀漢建興元年(公元223年),諸葛亮執政,以趙雲為中護軍、征南将軍,封永昌亭侯,不久又升遷為鎮東将軍⑨。

    或許諸葛亮很看重趙雲,但趙雲似乎辜負了他的期望。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北伐魏國,揚言将從斜谷道攻取郿縣,魏明帝派大将軍曹真都督關右諸軍屯守郿縣。

    諸葛亮派趙雲和中監軍、揚武将軍鄧芝為疑軍,據守箕谷,抵禦曹真;自己親率主力進攻祁山,隴右三郡紛紛響應諸葛亮,魏國朝野震動,魏明帝西鎮長安,以左将軍張郃馳援隴右。

    諸葛亮以丞相參軍馬谡守街亭。

    馬谡部署錯誤,不據守街亭城,而是依山為營。

    張郃斷絕其水道,蜀軍缺水大亂,被張郃大敗。

    而趙雲、鄧芝疏于戒備,在箕谷與曹真對壘時以優勢兵力失利,燒毀褒斜道赤崖以北的閣道,迫使魏軍停止追擊。

     諸葛亮退回漢中,上表自劾,對于北伐失利的原因進行總結,馬谡是“街亭違命之阙”,趙雲是“箕谷不戒之失”,而自己則是“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咎皆在臣授任無方。

    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

    馬谡的失敗導緻隴右三郡得而複失,而且軍隊損失慘重,被處死;趙雲雖然戰敗,但軍隊損失不大,貶為鎮軍将軍;諸葛亮以用人失察,貶為右将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鎮軍将軍趙雲去世。

    終其一生,他的業績很平凡也很普通。

    甚至後來追谥了五個将軍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也沒有趙雲。

    時朝野輿論認為趙雲曾經救過劉禅,應當賜谥,最後終于成為十二個大臣中最後一個被賜谥的大臣。

     ----------------------------------------------------------------------------------------------- ①《三國志·蜀書·趙雲傳》:“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谥;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蔣琬、費祎荷國之重,亦見谥;陳祗寵待,特加殊獎,夏侯霸遠來歸國,故複得谥;于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雲乃追谥,時論以為榮。

    ” ②《三國志·蜀書·趙雲傳》)“本屬公孫瓒,瓒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随從,為先主主騎。

    ”③《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别部司馬,分統部曲。

    ” ④《華陽國志》:“先主還得妻子,從公還許,為左将軍。

    公禮之甚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又拜關羽、張飛皆中郎将。

    ” ⑤《三國志·蜀書·趙雲傳》:“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遷為牙門将軍。

    ” ⑥《三國志·蜀書·張飛傳》:“先主入益州,還攻劉璋,飛與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縣。

    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嚴顔,生獲顔。

    飛呵顔曰:‘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顔答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将軍,無有降将軍也。

    ”飛怒,令左右牽去斫頭,顔色不變,曰:‘斫頭便斫頭,何為怒邪!’飛壯而釋之,引為賓客。

    ” ⑦《三國志·蜀書·張裔傳》:“張飛自荊州由墊江入,璋授裔兵,拒張飛于德陽陌下,軍敗,還成都。

    ” ⑧《三國志·蜀書·趙雲傳》:“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

    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

    至江州,分遣雲從江陽上外水,與亮會于成都。

    ” ⑨《三國志·蜀書·趙雲傳》:“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将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将軍。

    ” ⑩《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钺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

    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

    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于是以亮為右将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

    ” ————————————————— 趙雲文武之辨 作者:淩雲雕龍 一、史料記載: 要問趙雲是文官還是武将之前,不如先仔細詳看趙雲所任官職: 從正史可考的「牙門将軍」、「翊軍将軍」、「中護軍」、「征南将軍」、「鎮東将軍」、「鎮軍将軍」等,歸納可知,趙雲一生幾乎皆為将軍職,故為武将,不為文官。

     另外《雲别傳》則提趙雲曾為「偏将軍」、領「桂陽太守」,後領「留營司馬」,除了太守之職可由文官擔任不強求于武将外,不論将軍或司馬之職皆屬武将,因此趙雲仍為武将。

     再看戰績,趙雲在正史中曾有當陽救主、參與收川任務、從征北伐而身當大敵曹真,若再把《雲别傳》中的博望之役生擒敵将、漢中之役交戰曹操軍隊等。

    若比較文官的外交任務或内政治理等,參戰博鬥更具武将的本色。

     二、祠堂定位 現今成都武侯祠的趙雲塑像,正好位于武官廊的首席,即趙雲被歸類為武将。

     若仔細觀看武侯祠的分布,劉備、孔明、關羽及張飛各有專殿;另外左右兩廊各有文臣武将十四員,合計共二十八名文武。

    東府文官廊以龐統為首,其次為簡雍、呂凱、傅肜、費祎、董和、鄧芝、陳震、蔣琬、董允、秦宓、楊洪、馬良及程畿;西府武将廊則以趙雲為首,依次為孫幹、張翼、馬超、王平、姜維、黃忠、廖化、向寵、傅佥、馬忠、張嶷、張南及馮習。

     根據清朝志略碑文所述,道光二十九年重塑肖像,因此各尊泥塑之服色與取決皆帶有清朝的眼光。

    這就是為什麼趙雲擠身武将廊卻身穿文官服,乃因滿清文官高于武将,即使同品文武,也以文官為正,而武将為從,如清朝之太師、太保、殿閣大學士卻為正一品,但将軍、提督不過為從一品;二品文官有各省總督、巡撫,二品武官卻隻是總兵、副将,而且總兵副将還得聽命于總督巡撫。

     因此滿清把趙雲視為文官,乃是清朝文官高于武将的關系。

     三、谥号評價 趙雲被追谥為順平侯,此由當時大将軍姜維所奏:「謹按谥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谥雲曰順平侯。

    」按谥法為評價生前而給稱号,因此先有生平,才有谥号,若反從谥号來推回生平,有如鄭人買履,甯信持度而自忘用足,買鞋不親試腳而反信量尺的奇事。

     要問的是趙雲的生平能不能足以稱得上谥号所述,而非把死後谥号反推趙雲生前應有如何對應行為。

    故以從趙雲的生平所任官職或領軍打仗等行為來評價趙雲文武,而不應以即順且平之評價反稱趙雲用文不武。

    若以宋朝奸臣為例,秦桧卒沒曾被谥為「忠獻」,若從谥号反推生平,就變成因為「忠獻」而推秦桧如何忠心愛國;後來秦桧被改谥「缪醜」,但秦桧的生平又豈可因改谥而有所變更呢?秦桧的生平事迹隻有一種,但谥号卻有二種截然不同的評價。

    賣國害人,是忠或醜,自有公論,谥号可改,生平難變。

     趙雲生前還不知死後會被追谥為「順平」,故不以谥号評價趙雲生平文武。

     四、結論 從趙雲戎馬倥偬一生,聚兵将軍之事,又有行軍打仗之曆練,綜觀生平,應為武将。

    若參酌歸田複業之建議、東征孫權之勸谏等,趙雲又有文官慎思審行的特征,若稱以文武雙全亦理所當然。

     ————————————————————————— 唯我趙雲,東方不敗 談古論今,千秋萬代。

    唯我趙雲,東方不敗。

     一說東方不敗,大家就會想起日月神教。

    那都是狗屁。

    在我眼裡,能稱得上是東方不敗的,隻有趙雲!試問天下英豪,不敗者幾何?呂布睡卧城樓失畫戟,關羽敗走麥城喪美名。

    孫策林中遇刺,張飛夢裡授首。

    典韋醉死殺場,許褚酒敗漢中。

    諸葛六出祁山而亡,蠻王七次被擒而降。

    太史慈北伐遇暗矢,黃漢升東征遭冷箭。

    夏侯淵命喪定軍山,龐士元誤入落鳳坡。

    曹操有赤壁,周郎恨孔明。

    燒連營名将陣亡無數,平西蜀亂軍殺死姜、鄧、鐘……………… 嗚呼哀哉!整部三國演義,就是一篇殺人史,舉凡有名有姓的,總給你個結局。

    尤其是武将,正應了那一句将軍難免陣上亡。

    終于有一個趙雲,征戰一生,偏偏就活了七十多,壽終正寝。

    趙雲打過的惡仗可不少,殺的敵将隻能用無數來形容。

    長阪一役,光是有名有姓的上将就宰了五十多個,真乃神人也!有人說,趙雲殺的都是沒有名氣的,那是你不了解而已。

    河北名将有幾個知道麼?與張颌齊名的高覽知道麼?知道他怎麼死的?被趙雲一槍就了結了。

    不管多麼強大的敵人,趙雲似乎從沒費過力氣。

    人說一呂二趙,我隻歎兩豪未有相逢。

    關羽仗着赤兔誅顔良、斬文醜,正言:“我那三弟有萬夫不擋之勇,百萬軍中取上将首級如探囊取物。

    ”那趙雲豈不就是于百萬軍中一面殺小兵象割小草,一面還取五十多員上将首級如探囊取物?當然首級太多了裝不下,是萬萬帶不回來的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