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蜀聯盟的錯誤--天蛇王

關燈
外交是以實力為基礎的,而且是以一定的利益為代價來彼此交換的。而看吳蜀的實力,彼此都認為可以吞并對方,而且他們的利益都集中在一個地方就是荊州,一個勢在必守,一個勢在必得,雖然有很多的謀臣來試圖平衡他們的利益關系,可是因為雙方根本的利益沖突。蜀人因為他們同盟的共同利益目标應該魏,而吳人卻認為是荊州,蜀人的基本國策是以漢中和荊州為基地北伐魏,而吳人卻是“盡長江之極”,喜歡當一個盤踞的軍閥。所以他們的矛盾是根本沖突和難以調和的。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在赤壁後,還提出聯合對操的策略可以說對雙方都是錯誤。

    不過換一個角度看,劉備什麼時候和孫權翻臉比較合适那?我認為應該是他得到漢中後,國家的策略應該是北出漢中伐關中,東防孫權守荊州,這才是正确的道路。而曆史中劉備北出漢中,關羽因為對吳的麻痹而引軍北上,讓呂蒙得手,恰恰印證了聯合的錯誤。當然如果說關羽能否守住荊州的問題,個人認為關羽雖然才力有限,不過死守荊州應該無礙,就算南郡失手,那麼固守夷陵這個蜀地的東大門還是可以固守的。

    不過最讓人顧慮的是如果吳蜀翻臉,那麼曹魏豈不高興異常,或者聯吳破蜀,其實事實根本不是這樣的,為什麼那?首先在魏的眼中,他根本缺少吳蜀聯合的概念,對他而言,吳也好,蜀也罷都應該被他消滅。而且聯吳破蜀和靜蜀滅吳都是一樣的,其實事實也證明了這點,因為曹丕在吳蜀交惡後,沒有想大家預期的那樣去合吳破蜀,恰恰相反他反而去伐吳。除去他自身認為自己強大外,他根本沒有顧慮吳蜀還有可能聯合。

    諸葛亮從隆中對提出了所謂的合吳立漢的策略後,他的策略是适應當時的情況的,可是伴随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随着吳對荊州的戰略價值認識的一次次增加,他的策略應該相對改變。而國策的僵硬就導緻了關羽北進讓吳人偷襲的軍事,外交失敗。從吳人偷襲蜀人,可以從吳國的角度明顯看出,吳對雙方的聯盟合作是根本沒有任何誠意的,而吳這個思想的立足點是什麼那?這正是特别想說明的一點,就是:

    亂世的生存!

    在亂世的生存他的标準到底是什麼?難道就是虛僞的外交承諾和簡單的國家實力的對比嗎?不是的,那是什麼那?就是背信棄義,窮兵黩武!虛僞的君子之仁在任何的亂世中都是難以生存的,春秋的宋襄公成為天下笑柄,虛僞的外交合縱不過是一個幻術而已,張儀的六裡,六百裡之說就把楚王戲耍在股掌間。而決定亂世生存到底是什麼那?就是對内殘酷的剝削以維持對外的不停的用兵,就是常說的窮兵黩武,以武力來證明這個亂世的規律。以曹操為例子,對内不停的征用勞役(沒有辦法隻有屯田),對外的戰争就是殺無赦(可憐的徐州人民),對強大的敵人全部坑殺(官渡後可憐的8萬袁軍),對弱小的敵人就是威逼利誘,外交上奸詐狡猾(破袁術,劉備,呂步),挑撥離間(劉表張繡,袁家二兄弟),使之勢力間分崩離析,相互殘殺。當然通過這些甚至是卑鄙的手段的使用來到達什麼目的那?就是北破袁紹,東破劉備,呂步,南滅袁術,南下平定劉表,就是建立起一個雖然表面看起來似乎漏洞百出,可是打起來戰鬥力十足的軍事實體。這就是一個在亂世中可以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北方政權的方法。所以吳偷襲關羽絲毫沒有任何認為自己有錯誤的感覺,反而認為是堅固了自己政權基礎,開拓了千裡的疆土,收編了數十萬人口。

    而真正的聯盟是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的,當你的實力足夠強大的時候,你才有可能号令四方,成為真正的聯盟的締造者,否則那些所謂的聯盟根本不值得一提,戰國時,六國聯合難以治衡一個強秦,而相反強秦反而通過聯齊來平定了六國(隻能證明齊國的确是浮誇國家)。這就證明了諸弱聯盟的脆弱,真正的聯盟隻有以實力為基礎來進行的。劉邦剛出關中的時候,諸侯紛紛同盟,可是當三萬項軍大破彭城聯軍後,那些諸侯紛紛倒戈。

    所以從上面看,諸葛亮一廂情願的認為可以合吳破魏,根本就是天大的笑話,可惜劉備被他所唬,沒有真正發揮他的“流氓天性”,結果敗給了孫權這個小兒,為天下笑。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