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的一生及其評價

關燈
(一)關羽崇拜現象 關羽是我國曆史上最為特殊的人物。

    他由生前一位将領、侯爵,死後逐步晉封為公、王、帝君、大帝,直到登峰造極作為“武廟”主神與孔子“文廟”并祀。

    這個過程也就是關羽由人變為封建社會各階層共同信仰的神的過程。

    據《荊門志》記載:湖北當陽縣玉泉景德禅寺關羽廟“興于(南朝)梁、陳間,蓋始于智者大師開山之時也。

    曆隋至唐,鹹祀事之”。

    唐代貞元十八年(802年),“荊南節度使江陵尹斐均,廣其祠宇,增于舊制”。

    這是最早的關羽廟祭祀。

    唐代關羽作為名将,已進入“武廟”(當時主神為姜太公)陪祀。

    至北宋徽宋(1101—1125)崇甯元年(1102年)始追封關羽為忠惠公,大觀二年(1108年)又進封為武安王。

    宣和五年(1123年),再加“義勇”二字,稱義勇武安王。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封為壯缪義勇武安王。

    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更封為英濟王。

    元代文宗天曆元年(1328年),加封顯靈武安濟王。

    史稱元代關羽“英靈義烈遍天下,故在者廟祀,福善禍惡,神威赫然,人鹹畏而敬之,而燕趙荊楚為尤笃,郡國州縣鄉邑闾井皆有廟……千載之下,景仰響慕而猶若是”。

    明朝從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敕建廟于“金陵雞籠山之陽”。

    永樂帝遷都北京後,又“廟祭于京師”。

    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式決定把地安門西關帝廟作為太常寺官祭場所,除每年定期拜祭外,“又定國有大災則祭告”。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對關羽的晉封由王提高到帝,稱“協天護國忠義大帝”。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又改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方孝儒《關王廟碑》文說:“(關羽死)至今千餘載,窮荒遐裔,小民稚子,皆知尊其名,畏其威,懷其烈不忘”。

    至明末又尊崇關帝為“武廟”主神,與孔子“文廟”并祀。

     清朝統治者對關羽的崇拜,早從關外已經開始。

    崇德八年(1**3年),便于盛京(今沈陽)建立關帝廟。

    皇太極還親賜一塊“義高千古”的匾額,定“歲時官給香燭”。

    入關後,又沿襲了明代歲祭關廟之例。

    對關羽為的崇祀,如從皇帝封敕和百姓祭祀相結合看,起源于兩宋,發展于元至明中葉,深入普遍于明後期和清代。

    明末人劉侗說:“其(關羽)祀于京畿也,鼓鐘相聞,又歲有增焉,又月有增焉”。

    據萬曆時人統計,僅宛平縣屬就有關帝廟51座。

    當時北京城内外分屬于大興、宛平兩縣。

    加上大興縣的關廟,明末北京城内外關帝廟總數“至少接近百所”。

    順治九年(1652年)敕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雍正時,追封關羽父祖三代為公爵,命“天下府州縣衛等文武守土官,春秋二祭如文廟儀制,牲用太牢”。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關帝曆代尊崇,迨經國朝尤昭靈贶”,故又加封為“忠義神武靈祐關聖大帝”。

    同時規定祭文由翰林院撰拟,祭品由太常寺備辦,官建祠宇版位座數由工部制造,還特準地安門外關帝廟正殿及大門瓦改用純黃色琉琉,與孔廟相一緻。

    嘉慶十九年(1814年),清廷在平息京師和河南滑縣兩地天理教起義以後,即以“屢荷關帝靈爽翊衛”,加封“神勇”二字,“并頒滑縣廟宇禦書匾額曰佑民肋順”。

    鹹豐二年(1852年)加“護國”,次年增“保民”,六年(1856年)添“精誠”,七年(1857年)再增“綏靖”。

    到光緒五年(1879年),清政府對關羽的封号已加至22個字,合稱:“忠義神武靈祐神勇威顯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據統計,有資料可查的50個府、州、縣、鄉共有480餘處關帝廟宇。

    台灣據1930年統計,關帝廟為150座。

    此外,直隸良鄉又祀劉、關、張三人的三義廟12座,霸州三義廟14座,薊州三義廟3座。

    光緒《懷來縣志》稱:“其外各村堡廟不俱載”。

    鹹豐《因安縣志》說:“(關廟)在村者不可勝數”。

    乾隆《寶雞縣志》稱:甚至有“一村兩廟”。

    光緒《海門廳圖志》雲:“民間私祀關帝廟處處有之”。

    光緒《蘭溪縣志》載:關帝廟“四鄉多有”。

    乾隆《萬全縣志》稱:“民間設祀者皆不備載”。

    光緒《長治縣志》雲:“村鎮關帝莫不崇奉”。

    光緒《長汀縣志》稱:“關帝廟在各鄉各坊者悉難數”。

    同治《祁陽縣志》說:“村鎮之處,多祀關、嶽二聖,或專或兼,祠宇未及悉登”。

    同治《桂陽直隸州志》說:“民祀關帝廟,所在皆有之”。

    道光《澂江府志》雲:“各村落俱建(關帝廟)祀。

    ”由此可見,關羽信仰之普及化,它已觸及到縣以下的村落鎮堡中去了,這是明清以來封建國家敕封諸神中所很少見到的。

    關于建廟時間,如山東濰縣27座關廟,有年可考的15座,建于宋代一座,元代一座,明代8座,清代5座。

    通州(今北京通縣)21座,一座建于元天曆二年(1329年),4座建于明代,其餘大體建于清代。

    《束鹿縣志》有7座關廟,除1座建于清代外,其餘6座中1座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兩座建于萬曆時,三座建于崇祯年間。

    廣東《興宇縣志》記共有四座明建關廟,最早的建于正德九年(1514年)另三座建于崇祯時,乾隆二年(177年)修一座。

    浙江蘭溪縣,有一座關廟建于宋紹興年間,另有四座建于清。

     清代邊疆擴大,随着統治勢力不斷向邊境推移,在蒙古、新疆、西藏及東北地區,也建立起一座座關帝廟。

    張鵬翮随内閣大臣索額圖等經蒙古去俄羅斯議和時,沿途見歸化城(今呼和浩特)有關帝廟,其記說:“故使遠人,知其忠義也”。

    據記載,在清代“蒙人于信仰喇嘛外,所最尊奉在厥惟關羽”。

    西藏拉薩、日喀則、磨盤山(今古隆縣屬),以及川邊的裡塘、打箭爐(今康定)等地,亦于清初開始逐漸建立起關帝廟。

    據說有的地方“鬼怪為害,人民不安”,後經“帝君顯聖除之,人始蕃息,士民奉祀,稱尊号曰革塞結波”。

    西藏“漢番僧俗奉祀(關帝)惟謹,”或“蕃人亦知敬畏”。

    新疆地區,從清初開始,也建立起關廟。

    嘉慶初年,洪亮吉遭貶流放伊犁時,他從嘉峪關往西,直到惠遠城(伊犁将軍建牙地),“東西六十餘裡,所過鎮堡城戍人戶衆多者,多僅百家,少則十家,六七家不等,然必有廟,廟必祀神武。

    廟兩壁必繪二神,一署曰平,神武子也……一署周倉”。

    清趙翼曾說:“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塞垣,凡婦女兒童,無有不震其威靈者。

    香火之盛,将與大地同不朽”。

     明清時期中國崇奉關羽,對其周邊各國也有強烈的影響。

    萬曆二十年(1592年),明清政權派軍隊到朝鮮援助抗倭作戰,“見朝鮮遍祀關帝,誦述滿其國中”。

    越南、流球等國也都立廟奉祀關羽。

    流球國人程順則作《流球國創建關帝廟記》中說:“祝帝之意果何為也者,不知帝之正氣可以塞天地,帝之大義可以貫古今,能使後之為臣子者靡不知有君父焉”。

    清代的冊封使每到流球,都要臨廟祭奠。

    在越南,有的關帝廟還修得十分壯觀。

    像南方邊和鎮關廟“在大鋪州南三街之東,面瞰福江,廟宇宏麗,塑像高丈餘”,是一處很有名的場所。

     我國解放前,關帝廟普及城鄉僻壤。

    據我親眼所見,家鄉四川川北地區,如南充、南部、西充、監亭、阆中等縣,鄉鄉皆有關廟,有的村也有關廟,香火興旺。

    港台和東南亞地區,直到今天仍同大陸解放前相似。

    《北京晚報》2000年10月13日一則消息,其标題為:“香港警署集體拜關帝”,其内容稱:香港尖沙咀警署近月來接連發生警長撞車死亡,一名女警自殺,以及一名警員的12歲獨生子墜樓身死等不幸事故,導緻該警署人員上下心緒不甯。

    新任的外籍指揮軍官為求下屬心安,特準許舉行全體人員“拜關帝儀式,以驅除邪氣”。

    日本、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也有信仰關帝的。

    尤其在日本東京華人待,關帝廟金壁輝煌,香火晝夜不滅。

    在我國封建制中後期,為什麼人們選中了關羽而不是别人作為崇拜的偶像。

    也就是說,唯獨關羽以一名将領,而成為全國人民甚至域外普遍信仰的尊神,可能有多種原因,但它同關羽在曆史上的真實形象有無關系,關羽在曆史上到是怎樣一個人呢? (二)關羽生平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的字數,雖比同卷張飛(780字)、馬超(660字)、黃忠(250字)、趙雲(370字)等傳的字數要多,但也隻有950個字,仍嫌太少,其許多重要史實不詳,需要辨析鈎沉,以便顯示其生平業績。

     關羽是三國蜀漢一員主将,其生卒年不詳。

    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劉備卒于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年63歲,故當生于東漢延熹四年(161年)。

    東漢中平元年(184年),黃巾大起義,劉備在家鄉涿縣(今河北涿州)聚衆起兵時24歲。

    關羽本河東解縣(今山西解縣)人,亡命涿縣。

    他與張飛正于此時投靠劉備。

    史稱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

    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可知關羽比張飛年長,而關、張二人又“兄弟事劉備”。

    古人相知,一般以年長為兄,年少為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