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黑且厚的孫權 作者:郭亮

關燈
人質,孫權态度很好,就是不接受所要履行的條件。

    曹丕看好好說不行,要以武力做威懾來壓他接受,于是派三路大軍虎視眈眈來壓孫權。

    孫權那時境内還有許多山越沒平息,還需要對曹丕屈服,于是上書,挑着字眼說話陪着小心透着委屈,看他的言詞真有點拍胸脯指天發誓的樣子“若罪在難除,必不見置,當奉還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終餘年。

    ”話雖那麼謙卑,可對他的地盤一點也不放松,曹魏有三路大軍,他也派出三路軍隊嚴守邊防,一點也不含糊。

    你看他的言行是不是有些無賴? 他看軟磨硬泡,不見得行,要打又擔心劉備集團夾擊他,于是重向劉備打開談判之門不再敵對,而曹丕那邊還沒徹底決裂。

    一到與劉備集團談妥和好,才與曹丕斷絕各種關系,真像唯利是圖的小販。

    以孫權集團這種反複無常,忽和忽戰,毫無信義可言,保江東一隅還行,而要他肩負起統一全國大業的任務是完全不可能的,這樣無賴型的政治家,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孫權的另一方面孫權能在縱橫捭阖的軍閥混戰中立足,還堅持下來成為三國鼎立之一,隻有無賴是不行的,在江東的發展上,國家的管理上,他有許多獨創性的東西,在使用人才方面,也有成功經驗。

    孫策是東吳開創基業的有功之人,但治國,他自認不如孫權,“舉江東之衆,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争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要知道,中國有句老話,叫創業難守業更難,孫權成為江東之主,才二十歲,他面臨的江東困難重重,當時江東地盤他隻有五郡,“深險之地猶未盡從”;有影響的豪族世家,天下英才,還在觀望,“以安危去就為意”就是說你搞好了留下來,搞不好就離開;還有山越一直騷擾,一些郡守官吏看不上小孩子當家就公開反叛。

     孫權很懂名不正則言不順的道理,他先與中央政府聯系,曹操不知出于什麼考慮,給了孫權一個讨虜将軍的稱号,又使他在江東的占領合法化,讓他“領會稽太守,屯吳”,這樣孫權算是名正言順了,他打附近的州郡,算是為中央政府效力。

    他碰上孫策任命的廬江太守李術不聽他的招呼,還口出狂言,“有德見歸,無德見叛,不應複還。

    ”,他向曹操報告此事,另指出李術殺了你曹操用的嚴象,他要為國家除害。

    他把一個太守就這麼收拾了,中央政府也默認了,給江東的官員一個警告:不服就要滅掉。

     那時社會左右地方局面的是世家豪族,他們有雄厚的經濟力量,可以支持或反對欲在那裡掌權的政治人物,他們與中央有着各種聯系,和他們關系處理的好壞,會直接影響能否在江東站得住腳。

    孫權對江東大族采取剿撫兩種辦法,使他們服從自己。

    江東大姓與孫權合作非常成功的是四姓,他們在孫權那裡是怎麼被安撫的?從下面一句話可看出“吳四姓舊目雲:張文、朱武、陸忠、顧厚。

    ”(引自《世說新語·賞譽》)幾大姓所擔任的職務,張昭是孫策的托孤大臣,他和周瑜看好孫權能成大業,“故委心而服事焉”。

    為了拉住張昭,孫權“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而朱姓一直掌武,多居軍隊高位;陸家世代掌權,出了個陸遜,連連帶兵打了幾次勝仗,更受孫權的重視。

    孫權還用當時人們普遍使用的政治聯姻的辦法,來搞好與世家大族的關系。

    陸遜“世江東大族”,娶了孫策的女兒,應是孫權的侄女婿。

    跟孫策一起創業的朱治,一直在軍隊任職,他的兒子朱紀,也娶了孫策的女兒。

    他還把大姓的子弟與宗親一起派遣,出任地方官職,“公族子弟及吳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數”,這是有意識地把大姓與政權連在一起,使之休戚與共。

    當然,他也不會忘了用殺一儆百的辦法,來制服大姓。

    吳郡大姓盛孝章,《會稽典錄》說,“孫策平定吳、會,誅其英豪,憲(孝章)素有高名,策深忌之。

    ”孫策隻是忌,還沒敢動手殺他,而孫權一上來,就果斷地殺了他,《孫權傳》記“孫權殺吳郡太守盛憲”,同時被殺的還有周泰明,《昭明文選》有一篇《檄吳郡将校部曲文》說“而周、盛門戶,無辜被戮,遺類流離,淹沒林莽,言之可為怆然。

    ”《吳錄》記載,有一叫沈友的人,“是時權大會官僚,沈友有所是非,令人扶出,謂曰:「人言卿欲反。

    」友知不得脫,乃曰:「主上在許,有無君之心者,可謂非反乎?」遂殺之。

    ”孫權以剿撫兩手,使江東的世家大族完全置于自己的政權之下,處于隻能服從的角色,對孫權将來的發展不無影響,在與曹操是不是對抗下去的辯論中,江東大族又一次表現出不合作的态度,但那隻不過是最後一次抗争。

    從那之後,孫權集團真正掌握了江東的命脈,無人再敢跟他對抗了。

     孫權的另一個措施,是他把軍人力量與政權緊密結合起來的部曲制。

    當時東漢末各地軍閥都實行這個辦法。

    不同的是,孫權把部曲與軍功聯系起來,立功者增兵,功大者增兵多,這使許多軍人有強烈的打仗欲望;他還把軍功與領地聯系起來,他不直接供給軍費,而是根據帶兵者的軍隊大小,劃出一塊地盤給你,軍糧、薪金、各種費用都從中支取。

    周瑜當時為偏将軍、南郡太守,有兵四千人,地盤有四縣;而魯肅為統帥時,任奮武校尉,偏将軍直至橫江将軍,漢昌太守,有兵萬餘人,地盤四縣。

    能食四縣的賦稅,是孫權集團最高的獎勵。

    呂蒙的成長最能說明孫權的政策。

    呂蒙在讨丹楊後,升平北都尉,領廣德長。

    在攻江夏黃祖時,他又立了頭功,升任橫野中郎将,“賜錢千萬”,沒增加地盤,可見地盤是很緊張的。

    赤壁之戰中,呂蒙又表現不俗,升為偏将軍,與周瑜同,領尋陽令,地盤大了一些。

    在皖城大戰中,呂蒙身先士卒,督攻在前,大勝曹軍,增其人馬,升廬江太守,地盤大了一個級别。

    在與劉備争荊州數郡時,呂蒙主持大計,獲得成功,孫權給了他兩個縣的地盤。

    到他接魯肅的班時,他的人馬也到了萬餘人,為虎威将軍,也任漢昌太守,地盤增到四縣,與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