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何為猛将?

關燈
城.龐同善與高侃帶兵行至金山(今遼甯本溪東北之老秃頂山)與高麗守軍遭遇。

    唐軍初戰不利,向後撤退,高麗軍乘勝發起追擊。

    這時,薛仁貴正率部至此,麾軍從側面襲擊高麗軍,将其追兵攔腰截斷,高侃、龐同善回軍夾擊,大敗高麗軍,斬首5萬餘級.唐軍乘勝攻占數城.金山之戰後,薛仁貴根據當時戰争的實際情況,決定率領3000人(一說2000人)乘勝進攻扶餘城(今遼甯四平),但諸将多有異議,認為兵力太少。

    薛仁貴說:“在主将善用耳,不在多也。

    ”(《舊唐書·薛仁貴列傳》)于是率前鋒部隊前進,路上大敗前來阻擊的高麗軍,斬俘萬餘人,于總章元年(668年)二月二十八日一舉攻克扶餘城,扶餘川中40餘城一時望風歸降。

    薛仁貴随即沿海略地,一時“威震遼海”(《新唐書·薛仁貴列傳》),最後與李績大軍會師于平壤.戰後薛仁貴為本衛大将軍,封平陽郡公。

    (一品大員,封疆大吏).總章二年(669年)四月初九,唐高宗任命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領兵5萬反擊吐蕃軍雖初戰勝利但部将韋坑軍命,大敗而回這仗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薛仁貴三帶上枷鎖押回長安,唐高宗念及以往的戰功,免去死罪,貶為庶人.不久,高麗餘衆叛唐,唐高宗重新起用薛仁貴為雞林道總管,經略遼東。

    但是在上元年間(674-676年),薛仁貴因武後之事,被貶到象州。

    不久,朝廷大赦,薛仁貴才得以回歸.682年,薛仁貴率軍進擊東突厥阿史那骨笃祿《新唐書》寫到,薛仁貴脫了一下帽子,好嘛,突厥軍見到是薛仁貴來了,全都相顧失色,下馬列拜,二十多萬人向一個敵方統帥,而且是70歲的敵方統帥列拜,觀全中國戰争史,世界戰争史我想就這麼一次.永淳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即公元683年3月24日),薛仁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歲,唐高宗追贈他為左骁衛大将軍,幽州(洽薊縣,今北京城西南)都督.觀薛仁貴一生就是個傳奇,沒他中國就沒東北三省,沒他今天就不隻有一個中亞了.不會有一個完整的新疆了. 最後我還談一個争議非常多的将軍,就是明朝後期,猛将吳三桂.這個人人品大家都知道,三姓家奴,和呂布太像了.也許呂布太像了,大家才會将他當個寶,但這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狠,所以他帶的兵也是狠,在當時,最有戰鬥力的部隊,大約有三隻,豪格的兩旗,李自成的洛陽攻堅部隊,另外就是吳三桂的關甯鐵騎了.然而前兩者都敗在了吳三桂的關甯鐵騎之下,松錦大戰,豪格的兩旗兵馬被吳三桂突襲,兩旗兵馬幾乎全軍覆沒.李自成稱40萬,竟在小石嶺被吳三桂的不到三萬人關甯鐵騎擊潰,可見吳三桂的關甯鐵騎戰鬥力是十分強悍的,吳三桂就是一名副其實猛将.後來下江南,一直打到了雲南.在袁崇渙手下時他就是袁崇渙最得力的幹将,自己帶的關甯鐵騎成為全軍的最精銳部隊,好喊出了"關甯鐵騎天下無敵"的口号,的确他也證明了這點. 不管霍去病也好張飛也好,我發現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在早期都是勇猛無前,身處部隊的最前沿,到了後期都成了全軍的精神支柱,猛将就是要這樣,不單單要作戰勇猛,還要在自己所部成為原動力,敢與挑大梁,敢于做人家不可韋之事.作不到這些,那就不是猛将了.新兵和老兵也有這樣的不同.老想着和人家拼刀的人最多不過是個武夫,前些日子吧裡不有人在吹捧宮本武藏嗎?什麼境界?我看他也不過就是一介武夫罷了.兵法說,為将者必先治軍,功業是士兵用血換來的,猛将者就是要提高軍隊的整體戰鬥力,讓士兵少流血來換取更大的功業,武夫想的就是自己來殺敵成就個人的功業,不怕有些人來罵我,趙雲就屬于後者,所以劉備不會重用他,從跟着劉備起就在單打獨鬥,到死了還在完單挑的遊戲,就像我開頭說的,他死了對軍隊影響不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