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青衣女郎
關燈
小
中
大
勢又好了些,那少女搬了一張椅子,坐在床頭,給他縫補衣服,将他一件破破爛爛的長衫,全都補好了。
她提起那件長衫一看,說道:“似你這等俊雅之人,怎麼故意穿得這樣褴褛?”說着走出室去,捧了一疋青布進來,依着楊過原來長衫的樣子,裁剪起來。
聽那少女的說話聲音、身材舉止,也不過十八九歲,但她對待楊過不但像是長姊視弟,直是母親一般慈愛溫柔。
楊過喪母已久,時至今日,依稀又是當年孩童之時的光景,心中又是感激,又是詫異,忍不住問道:“姊姊,幹麼你待我這麼好,我實是當不起。
”那少女道:“做一件衣衫,那有什麼好了?你舍命救人,那才教不易呢。
” 這一日上午就這麼靜靜過去,過午後那少女又坐在桌邊練字,楊過極想瞧瞧她到底寫些什麼,但求了幾次,那少女總是不肯。
她寫了約摸一個時辰,寫一張,出一會神,随手撕去,又寫一張,但是始終似乎寫得不合意,随寫随撕,最後歎了一口氣,不再寫了,問道:“你想吃什麼東西,我給你做去。
”楊過靈機一動,道:“就怕你太過費神了。
”那少女道:“什麼啊?你說出來聽聽。
”楊過道:“我真想吃粽子。
”那少女怔了一怔道: “裹幾隻棕子,又有什麼費神了?我自己也想吃呢。
你愛吃甜的還是鹹的?”楊過道:“什麼都好。
有得吃就心滿意足了,那裡還能這樣挑剔?” 當晚那少女果然裹了幾隻粽子給他作點心,甜的是荳沙白糖,鹹的是火腿鮮肉,端的是美味無比,楊過一面吃,一面喝采不疊。
那少女歎了一口氣道:“你真是聰明,終于猜出了我的身世。
”楊過心一奇怪:“我沒猜啊!怎麼猜出了你的身世?”但口中卻說:“你怎知道?”那少女道:“我家鄉湖州的粽子天下馳名,你不說旁的偏偏要吃粽子。
”楊過心念一動。
想起數年前在湖州遇到郭靖夫婦,與李莫愁争鬥,又遇歐陽鋒等一連串事迹,可是仍然想不起眼前這少女是誰。
他要吃粽子,卻是另有用意,快吃完時乘那少女不覺,在手掌心暗藏一塊,待她收拾碗筷去,忙取過一條她做衣衫時留下的布線,一端黏了一塊粽子,擲了山去,黏住她撕破的碎紙,提回來一看,不由得呆了,原來紙上寫的是“既見君子,雲胡不喜?”八個字。
那是詩經中的兩句話,意思是再明白也沒有了!“我既見到了你,怎麼我還會不快活?” 楊過将那紙片藏過,又将線頭擲出,再黏回一張,但見紙上寫的仍是這八個字,隻是頭上那個“既”字,卻給撕去了一半。
楊過心中怦怦亂跳,接連擲線收線,将那些碎紙黏回來十多張,但見紙上颠來倒去,寫的就隻這八個字。
他細想其中深意,不由得癡了。
忽聽腳步聲響,那少女回進室來。
楊過忙将那些碎紙在被窩中藏過,那少女将餘下的碎紙搓成一團,拿到室外點火燒化了。
楊過心想:“她寫的‘既見君子’,這君子難道說的是我麼?我和她話都沒有說過幾句,她瞧見我有什麼可歡喜的呢?若說不是我,這裡又沒旁人。
”正自癡想,那少女回進室來,在窗邊悄立片刻,吹滅了臘燭。
月光淡淡,從窗中照射進來,鋪在地下。
楊過叫道:“姊姊。
”那少女卻不答應,慢慢走了出去。
過了半晌,隻聽室外箫聲幽咽,一片樂聲從窗中送了進來。
楊過曾見用玉箫與李莫愁動手,武功極是不弱,不意她吹的箫卻也這麼好聽。
他在古墓之中,閑時常聽小龍女撫琴,曾跟她學過多時,算得頗解音律,這時側耳細聽,辨出她吹的是無射商的調子,卻是一曲“淇奧”,但她吹的總是頭上五句:“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或高或低、忽徐忽疾,總是這五句的變化卻不再吹下去。
原來這五句也出自“詩經”,乃是贊美一個男子,說這位文雅的君子,好象經過了切磋的象牙那麼圓潤,好象經過了琢磨的美玉那麼潔瑩。
楊過聽了半晌,不禁技癢,見床腳邊幾上放着一張七弦琴,于是緩緩坐起,取了過來,調了幾聲,和着這箫聲彈了起來。
那“詩經”中本來還有幾句,說像這樣嚴正威武,光明磊落的君子,畢竟令人難忘。
他正要依韻彈将下去,突然箫聲斷絕。
楊過一怔,隐隐約約明白了她的心意:“她初時吹箫,乃是自舒其意,被我琴聲一和,她知道自己心情已被我看破了。
這箫聲固然是露了心中情意,可是曲未終而箫聲絕,豈不是更着痕迹麼?” 次日清晨,那少女送早飯進來,隻見楊過臉上戴了人皮面具,不禁一呆,笑道:“你怎麼也戴這東西了?”楊過道:“這是你送給我的啊,你不肯顯露本來面目,我也就戴這個面具。
”那少女這才明白,原來他是要激自己除下面具,但想面具一去,自己心中所思,不免在臉上顯現出來,那就要多惹煩惱了,于是淡淡的道:“那也很好。
” 她說了這句話後,放下早飯,轉身出去,這天一直就沒再跟他說話。
楊過惴惴不
她提起那件長衫一看,說道:“似你這等俊雅之人,怎麼故意穿得這樣褴褛?”說着走出室去,捧了一疋青布進來,依着楊過原來長衫的樣子,裁剪起來。
聽那少女的說話聲音、身材舉止,也不過十八九歲,但她對待楊過不但像是長姊視弟,直是母親一般慈愛溫柔。
楊過喪母已久,時至今日,依稀又是當年孩童之時的光景,心中又是感激,又是詫異,忍不住問道:“姊姊,幹麼你待我這麼好,我實是當不起。
”那少女道:“做一件衣衫,那有什麼好了?你舍命救人,那才教不易呢。
” 這一日上午就這麼靜靜過去,過午後那少女又坐在桌邊練字,楊過極想瞧瞧她到底寫些什麼,但求了幾次,那少女總是不肯。
她寫了約摸一個時辰,寫一張,出一會神,随手撕去,又寫一張,但是始終似乎寫得不合意,随寫随撕,最後歎了一口氣,不再寫了,問道:“你想吃什麼東西,我給你做去。
”楊過靈機一動,道:“就怕你太過費神了。
”那少女道:“什麼啊?你說出來聽聽。
”楊過道:“我真想吃粽子。
”那少女怔了一怔道: “裹幾隻棕子,又有什麼費神了?我自己也想吃呢。
你愛吃甜的還是鹹的?”楊過道:“什麼都好。
有得吃就心滿意足了,那裡還能這樣挑剔?” 當晚那少女果然裹了幾隻粽子給他作點心,甜的是荳沙白糖,鹹的是火腿鮮肉,端的是美味無比,楊過一面吃,一面喝采不疊。
那少女歎了一口氣道:“你真是聰明,終于猜出了我的身世。
”楊過心一奇怪:“我沒猜啊!怎麼猜出了你的身世?”但口中卻說:“你怎知道?”那少女道:“我家鄉湖州的粽子天下馳名,你不說旁的偏偏要吃粽子。
”楊過心念一動。
想起數年前在湖州遇到郭靖夫婦,與李莫愁争鬥,又遇歐陽鋒等一連串事迹,可是仍然想不起眼前這少女是誰。
他要吃粽子,卻是另有用意,快吃完時乘那少女不覺,在手掌心暗藏一塊,待她收拾碗筷去,忙取過一條她做衣衫時留下的布線,一端黏了一塊粽子,擲了山去,黏住她撕破的碎紙,提回來一看,不由得呆了,原來紙上寫的是“既見君子,雲胡不喜?”八個字。
那是詩經中的兩句話,意思是再明白也沒有了!“我既見到了你,怎麼我還會不快活?” 楊過将那紙片藏過,又将線頭擲出,再黏回一張,但見紙上寫的仍是這八個字,隻是頭上那個“既”字,卻給撕去了一半。
楊過心中怦怦亂跳,接連擲線收線,将那些碎紙黏回來十多張,但見紙上颠來倒去,寫的就隻這八個字。
他細想其中深意,不由得癡了。
忽聽腳步聲響,那少女回進室來。
楊過忙将那些碎紙在被窩中藏過,那少女将餘下的碎紙搓成一團,拿到室外點火燒化了。
楊過心想:“她寫的‘既見君子’,這君子難道說的是我麼?我和她話都沒有說過幾句,她瞧見我有什麼可歡喜的呢?若說不是我,這裡又沒旁人。
”正自癡想,那少女回進室來,在窗邊悄立片刻,吹滅了臘燭。
月光淡淡,從窗中照射進來,鋪在地下。
楊過叫道:“姊姊。
”那少女卻不答應,慢慢走了出去。
過了半晌,隻聽室外箫聲幽咽,一片樂聲從窗中送了進來。
楊過曾見用玉箫與李莫愁動手,武功極是不弱,不意她吹的箫卻也這麼好聽。
他在古墓之中,閑時常聽小龍女撫琴,曾跟她學過多時,算得頗解音律,這時側耳細聽,辨出她吹的是無射商的調子,卻是一曲“淇奧”,但她吹的總是頭上五句:“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或高或低、忽徐忽疾,總是這五句的變化卻不再吹下去。
原來這五句也出自“詩經”,乃是贊美一個男子,說這位文雅的君子,好象經過了切磋的象牙那麼圓潤,好象經過了琢磨的美玉那麼潔瑩。
楊過聽了半晌,不禁技癢,見床腳邊幾上放着一張七弦琴,于是緩緩坐起,取了過來,調了幾聲,和着這箫聲彈了起來。
那“詩經”中本來還有幾句,說像這樣嚴正威武,光明磊落的君子,畢竟令人難忘。
他正要依韻彈将下去,突然箫聲斷絕。
楊過一怔,隐隐約約明白了她的心意:“她初時吹箫,乃是自舒其意,被我琴聲一和,她知道自己心情已被我看破了。
這箫聲固然是露了心中情意,可是曲未終而箫聲絕,豈不是更着痕迹麼?” 次日清晨,那少女送早飯進來,隻見楊過臉上戴了人皮面具,不禁一呆,笑道:“你怎麼也戴這東西了?”楊過道:“這是你送給我的啊,你不肯顯露本來面目,我也就戴這個面具。
”那少女這才明白,原來他是要激自己除下面具,但想面具一去,自己心中所思,不免在臉上顯現出來,那就要多惹煩惱了,于是淡淡的道:“那也很好。
” 她說了這句話後,放下早飯,轉身出去,這天一直就沒再跟他說話。
楊過惴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