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關于“全真教”
關燈
小
中
大
藏源流考》中考證宋徽宗訪求天下道教遺書刻闆的經過頗詳。
徽宗于政和三年下诏天下訪求道教仙經,所獲甚衆。
政和五年設經局,敕道士校定,送福州閩縣,由郡守黃裳役工镂闆。
所刊道藏稱為《政和萬壽道藏》,共五百四十函,五千四百八十一卷。
黃裳,字晟仲,人稱演山先生,福建延平人,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八十七。
《演山先生神道碑》中說他:“頗從事于延年養生之術。
博覽道家之書,往往深解,而參諸日用。
” 黃裳刊印道藏的名氣很響,後來明教刊印經書,也借用他的名字。
陸遊《渭南文集卷五·條對狀》:“明教僞經妖像,至于刻版流布。
假借政和中道官程若清為校勘、福州知州黃裳為監雕。
” 至于黃裳根據道藏而撰《九陰真經》,自是武俠小說家的憑空撰述了。
後記 《射雕英雄傳》作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五九年,在《香港商報》連載。
回想十多年前《香港商報》副刊編輯李沙威兄對這篇小說的愛護和鼓勵的殷殷情意,而他今日已不在人世,不能讓我将這修訂本的第一冊書親手送給他,再想到他那親切的笑容和微帶口吃的談吐,心頭甚感辛酸。
《射雕》中的人物個性單純,郭靖誠樸厚重、黃蓉機智靈巧,讀者容易印象深刻。
這是中國傳統小說和戲劇的特征,但不免缺乏人物内心世界的複雜性。
大概由于人物性格單純而情節熱鬧,所以《射雕》比較得到歡迎,很早就拍粵語電影,在泰國上演潮州劇的連台本戲,在中國内地和香港、台灣拍過多次電視片集和電影;他人冒名演衍的小說如《江南七俠》、《九指神丐》等等種類也頗不少。
但我自己,卻覺得我後期的某幾部小說似乎寫得比《射雕》有了些進步。
寫《射雕》時,我正在長城電影公司做編劇和導演,這段時期中所讀的書主要是西洋的戲劇和戲劇理論,所以小說中有些情節的處理,不知不覺間是戲劇體的,尤其是牛家村密室療傷那一大段,完全是舞台劇的場面和人物調度。
這個事實經劉紹銘兄提出,我自己才覺察到,寫作之時卻完全不是有意的。
當時隻想,這種方法小說裡似乎沒有人用過,卻沒想到戲劇中不知已有多少人用過了。
修訂時曾作了不少改動。
删去了初版中一些與故事或人物并無必要聯系的情節,如小紅鳥、蛙蛤大戰、鐵掌幫行兇等等,除去了秦南琴這個人物,将她與穆念慈合而為一。
也加上一些新的情節,如開場時張十五說書、曲靈風盜畫、黃蓉迫人擡轎與長嶺遇雨、黃裳撰作《九陰真經》的經過等等。
我國傳統小說發源于說書,以說書作為引子,以示不忘本源之意。
成吉思汗的事迹,主要取材于一部非常奇怪的書。
這部書本來面目的怪異,遠勝《九陰真經》,書名《忙豁侖紐察脫必赤顔》,一共九個漢字。
全書共十二卷,正集十卷,續集二卷。
十二卷中,從頭至尾完全是這些叽哩咕噜的漢字,你與我每個字都識得,但一句也讀不懂,當真是“有字天書”。
這部書全世界有許許多多學者窮畢生之力鑽研攻讀,發表了無數論文、專書、音釋,出版了專為這部書而編的字典,每個漢字怪文的詞語,都可在字典中查到原義。
任何一個研究過去八百年中世界史的學者,非讀此書不可。
原來此書是以漢字寫蒙古話,寫成于一二四○年七月。
“忙豁侖”就是“蒙古”,“紐察”在蒙古話中是“秘密”,“脫必赤顔”是“總籍”,九個漢字聯在一起,就是《蒙古秘史》。
此書最初極可能就是用漢文注音直接寫的,因為那時蒙古人還沒有文字。
這部書是蒙古皇室的秘密典籍,絕不外傳,保存在元朝皇宮之中。
元朝亡後,給明朝的皇帝得了去,于明洪武十五年譯成漢文,将叽哩咕噜的漢字注音怪文譯為有意義的漢文,書名《元朝秘史》,譯者不明,極可能是當時在明朝任翰林的兩個外國人,翰林院侍講火原潔、修撰馬懿亦黑。
怪文本(漢字蒙語)與可讀本(漢文譯本)都收在明成祖時所編的《永樂大典》中,由此而流傳下來。
明清兩代中版本繁多,多數删去了怪文原文不刊。
《元朝秘史》的第一行,仍寫着原書書名的怪文“忙豁侖紐察脫必赤顔”。
起初治元史的學者如李文田等不知這九字怪文是什麼意思,都以為是原作者的姓名。
歐陽鋒不懂《九陰真經》中的怪文“哈虎文缽英,呼吐克爾”等等,那也難怪了。
後來葉德輝所刊印的“怪文本”流傳到了外國,各國漢學家熱心研究,其中以法國人伯希和、德國人海涅士、蘇聯人郭增、日本人那珂通世等緻力最勤。
我所參考的《蒙古秘史》,是外蒙古學者策·達木丁蘇隆先将漢字怪文本還原為蒙古古語(原書是十三世紀時的蒙古語,
徽宗于政和三年下诏天下訪求道教仙經,所獲甚衆。
政和五年設經局,敕道士校定,送福州閩縣,由郡守黃裳役工镂闆。
所刊道藏稱為《政和萬壽道藏》,共五百四十函,五千四百八十一卷。
黃裳,字晟仲,人稱演山先生,福建延平人,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八十七。
《演山先生神道碑》中說他:“頗從事于延年養生之術。
博覽道家之書,往往深解,而參諸日用。
” 黃裳刊印道藏的名氣很響,後來明教刊印經書,也借用他的名字。
陸遊《渭南文集卷五·條對狀》:“明教僞經妖像,至于刻版流布。
假借政和中道官程若清為校勘、福州知州黃裳為監雕。
” 至于黃裳根據道藏而撰《九陰真經》,自是武俠小說家的憑空撰述了。
後記 《射雕英雄傳》作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五九年,在《香港商報》連載。
回想十多年前《香港商報》副刊編輯李沙威兄對這篇小說的愛護和鼓勵的殷殷情意,而他今日已不在人世,不能讓我将這修訂本的第一冊書親手送給他,再想到他那親切的笑容和微帶口吃的談吐,心頭甚感辛酸。
《射雕》中的人物個性單純,郭靖誠樸厚重、黃蓉機智靈巧,讀者容易印象深刻。
這是中國傳統小說和戲劇的特征,但不免缺乏人物内心世界的複雜性。
大概由于人物性格單純而情節熱鬧,所以《射雕》比較得到歡迎,很早就拍粵語電影,在泰國上演潮州劇的連台本戲,在中國内地和香港、台灣拍過多次電視片集和電影;他人冒名演衍的小說如《江南七俠》、《九指神丐》等等種類也頗不少。
但我自己,卻覺得我後期的某幾部小說似乎寫得比《射雕》有了些進步。
寫《射雕》時,我正在長城電影公司做編劇和導演,這段時期中所讀的書主要是西洋的戲劇和戲劇理論,所以小說中有些情節的處理,不知不覺間是戲劇體的,尤其是牛家村密室療傷那一大段,完全是舞台劇的場面和人物調度。
這個事實經劉紹銘兄提出,我自己才覺察到,寫作之時卻完全不是有意的。
當時隻想,這種方法小說裡似乎沒有人用過,卻沒想到戲劇中不知已有多少人用過了。
修訂時曾作了不少改動。
删去了初版中一些與故事或人物并無必要聯系的情節,如小紅鳥、蛙蛤大戰、鐵掌幫行兇等等,除去了秦南琴這個人物,将她與穆念慈合而為一。
也加上一些新的情節,如開場時張十五說書、曲靈風盜畫、黃蓉迫人擡轎與長嶺遇雨、黃裳撰作《九陰真經》的經過等等。
我國傳統小說發源于說書,以說書作為引子,以示不忘本源之意。
成吉思汗的事迹,主要取材于一部非常奇怪的書。
這部書本來面目的怪異,遠勝《九陰真經》,書名《忙豁侖紐察脫必赤顔》,一共九個漢字。
全書共十二卷,正集十卷,續集二卷。
十二卷中,從頭至尾完全是這些叽哩咕噜的漢字,你與我每個字都識得,但一句也讀不懂,當真是“有字天書”。
這部書全世界有許許多多學者窮畢生之力鑽研攻讀,發表了無數論文、專書、音釋,出版了專為這部書而編的字典,每個漢字怪文的詞語,都可在字典中查到原義。
任何一個研究過去八百年中世界史的學者,非讀此書不可。
原來此書是以漢字寫蒙古話,寫成于一二四○年七月。
“忙豁侖”就是“蒙古”,“紐察”在蒙古話中是“秘密”,“脫必赤顔”是“總籍”,九個漢字聯在一起,就是《蒙古秘史》。
此書最初極可能就是用漢文注音直接寫的,因為那時蒙古人還沒有文字。
這部書是蒙古皇室的秘密典籍,絕不外傳,保存在元朝皇宮之中。
元朝亡後,給明朝的皇帝得了去,于明洪武十五年譯成漢文,将叽哩咕噜的漢字注音怪文譯為有意義的漢文,書名《元朝秘史》,譯者不明,極可能是當時在明朝任翰林的兩個外國人,翰林院侍講火原潔、修撰馬懿亦黑。
怪文本(漢字蒙語)與可讀本(漢文譯本)都收在明成祖時所編的《永樂大典》中,由此而流傳下來。
明清兩代中版本繁多,多數删去了怪文原文不刊。
《元朝秘史》的第一行,仍寫着原書書名的怪文“忙豁侖紐察脫必赤顔”。
起初治元史的學者如李文田等不知這九字怪文是什麼意思,都以為是原作者的姓名。
歐陽鋒不懂《九陰真經》中的怪文“哈虎文缽英,呼吐克爾”等等,那也難怪了。
後來葉德輝所刊印的“怪文本”流傳到了外國,各國漢學家熱心研究,其中以法國人伯希和、德國人海涅士、蘇聯人郭增、日本人那珂通世等緻力最勤。
我所參考的《蒙古秘史》,是外蒙古學者策·達木丁蘇隆先将漢字怪文本還原為蒙古古語(原書是十三世紀時的蒙古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