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四威儀中,於三寶四谛。
正順無瑕穢,名為淨信心。
於諸惠施中,法施為最勝。
淨心演正法,諸佛所稱譽。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諸有智者,應以三種不堅之法。
貿易三堅。
雲何為三。
一者應以不堅之财。
貿易堅财。
二者應以不堅之身。
貿易堅身。
三者應以不堅之命。
貿易堅命。
雲何應以不堅之财貿易堅财。
謂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
如法精勤。
勞役手足。
竭力流汗。
所獲珍财。
應自供身。
奉上父母。
赈給妻子奴婢仆使朋友眷屬。
晝夜集會。
歡娛受樂。
而遇沙門。
或婆羅門。
具淨屍羅。
成調善法。
勤修梵行。
除去憍逸。
忍辱柔和。
履正直路。
棄諸邪道。
趣涅槃城。
以淨信心。
歡喜恭敬。
如應如時。
持用布施。
遠求無上安樂涅槃。
或希當來人天樂果。
是名應以不堅之财貿易堅财。
雲何應以不堅之身貿易堅身。
謂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
成就正見。
能離殺生。
究竟圓滿。
無犯清淨。
離不與齲究竟圓滿無犯清淨。
離欲邪行。
究竟圓滿。
無犯清淨。
離虛诳語。
究竟圓滿。
無犯清淨離飲諸酒。
生放逸處。
究竟圓滿。
無犯清淨。
如是等類。
是名應以不堅之身貿易堅身。
雲何應以不堅之命貿易堅命。
謂我法中。
諸聖弟子。
如實了知。
是為苦谛。
如實了知。
是苦集谛。
如實了知。
是苦滅谛。
如實了知。
是能趣向苦滅道谛。
是名應以不堅之命貿易堅命。
如是名為諸有智者應以三種不堅之法貿易三堅。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如世有智人,以賤而貿貴。
正見者亦爾,以不堅易堅。
知此财身命,不淨不堅牢。
求清淨堅牢,世出世間樂。
天上财身命,是世淨堅牢。
證常樂涅槃,是真淨堅法。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根有三種。
其性甚深。
顯了甚深。
其性難見。
顯了難見。
雲何為三。
一者未知當知根。
二者知根。
三者具知根。
何等名為未知當知根。
謂我法中諸聖弟子。
於未見知諸苦聖谛。
為見為知。
發生樂欲。
策勵精進。
攝心持心。
於未見知苦集聖谛。
為見為知。
發生樂欲。
策勵精進。
攝心持心。
於未見知苦滅聖谛。
為見為知發生樂欲。
策勵精進。
攝心持心。
於未見知能趣苦滅真道聖谛。
為見為知。
發生樂欲。
策勵精進。
攝心持心。
是名未知當知根。
何等名為知根。
謂我法中。
諸聖弟子。
如實了知。
是苦聖谛。
是苦集聖谛。
是苦滅聖谛。
是能趣苦滅真道聖谛。
是名知根。
何等名為具知根。
謂我法中。
諸聖弟子。
諸漏已荊得真無漏。
心善解脫。
慧善解脫。
能正了知。
我生已荊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是名具知根。
如是名為根有三種。
其性甚深。
顯了甚深。
其性難見。
顯了難見。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於我正法中,聖弟子有學。
順修正直路,是名第一根。
正知苦聖谛,及苦集苦滅。
能趣苦滅道,是名第二根。
第三根當知,諸漏皆永荊證得真無漏,心慧善解脫。
知我生已盡,及梵行已立。
所作皆已辦,不受後有身。
身心常寂靜,善攝護諸根。
任持最後身,降伏魔所使。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略有三種補特伽羅。
為義利故。
應當親近。
雲何為三。
一有一類補特伽羅。
成就劣戒劣定劣慧。
二有一類補特伽羅。
成就等戒等定等慧。
三有一類補特伽羅。
成就勝戒勝定勝慧。
諸有一類補特伽羅。
成就劣戒劣定劣慧。
為何義利。
應當親近。
謂於此類補特伽羅。
無所希求。
唯深悲愍。
勸令勝進。
為此義利。
應當親近。
諸有一類補特伽羅。
成就等戒等定等慧。
為何義利。
應當親近。
謂於此類補特伽羅。
作是思惟。
彼當為我說相似戒。
我當為彼說相似戒。
更互聽聞。
令得相續。
多有所作。
作是思惟。
彼當為我說相似定。
我當為彼說相似定。
更互聽聞。
令得相續。
多有所作。
作是思惟。
彼當為我說相似慧。
我當為彼說相似慧。
更互聽聞。
令得相續。
多有所作。
為此義利。
應當親近。
諸有一類補特伽羅。
成就勝戒勝定勝慧。
為何義利。
應當親近。
謂於此類補特伽羅。
作是思惟。
我當依彼所有戒蘊。
若未圓滿。
修令圓滿。
若已圓滿。
内攝正念。
堅固任持。
作是思惟。
我當依彼所有定蘊。
若未圓滿。
修令圓滿。
若已圓滿。
内攝正念堅固任持。
作是思惟。
我當依彼所有慧蘊。
若未圓滿。
修令圓滿。
若已圓滿。
内攝正念堅固任持。
正順無瑕穢,名為淨信心。
於諸惠施中,法施為最勝。
淨心演正法,諸佛所稱譽。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諸有智者,應以三種不堅之法。
貿易三堅。
雲何為三。
一者應以不堅之财。
貿易堅财。
二者應以不堅之身。
貿易堅身。
三者應以不堅之命。
貿易堅命。
雲何應以不堅之财貿易堅财。
謂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
如法精勤。
勞役手足。
竭力流汗。
所獲珍财。
應自供身。
奉上父母。
赈給妻子奴婢仆使朋友眷屬。
晝夜集會。
歡娛受樂。
而遇沙門。
或婆羅門。
具淨屍羅。
成調善法。
勤修梵行。
除去憍逸。
忍辱柔和。
履正直路。
棄諸邪道。
趣涅槃城。
以淨信心。
歡喜恭敬。
如應如時。
持用布施。
遠求無上安樂涅槃。
或希當來人天樂果。
是名應以不堅之财貿易堅财。
雲何應以不堅之身貿易堅身。
謂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
成就正見。
能離殺生。
究竟圓滿。
無犯清淨。
離不與齲究竟圓滿無犯清淨。
離欲邪行。
究竟圓滿。
無犯清淨。
離虛诳語。
究竟圓滿。
無犯清淨離飲諸酒。
生放逸處。
究竟圓滿。
無犯清淨。
如是等類。
是名應以不堅之身貿易堅身。
雲何應以不堅之命貿易堅命。
謂我法中。
諸聖弟子。
如實了知。
是為苦谛。
如實了知。
是苦集谛。
如實了知。
是苦滅谛。
如實了知。
是能趣向苦滅道谛。
是名應以不堅之命貿易堅命。
如是名為諸有智者應以三種不堅之法貿易三堅。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如世有智人,以賤而貿貴。
正見者亦爾,以不堅易堅。
知此财身命,不淨不堅牢。
求清淨堅牢,世出世間樂。
天上财身命,是世淨堅牢。
證常樂涅槃,是真淨堅法。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根有三種。
其性甚深。
顯了甚深。
其性難見。
顯了難見。
雲何為三。
一者未知當知根。
二者知根。
三者具知根。
何等名為未知當知根。
謂我法中諸聖弟子。
於未見知諸苦聖谛。
為見為知。
發生樂欲。
策勵精進。
攝心持心。
於未見知苦集聖谛。
為見為知。
發生樂欲。
策勵精進。
攝心持心。
於未見知苦滅聖谛。
為見為知發生樂欲。
策勵精進。
攝心持心。
於未見知能趣苦滅真道聖谛。
為見為知。
發生樂欲。
策勵精進。
攝心持心。
是名未知當知根。
何等名為知根。
謂我法中。
諸聖弟子。
如實了知。
是苦聖谛。
是苦集聖谛。
是苦滅聖谛。
是能趣苦滅真道聖谛。
是名知根。
何等名為具知根。
謂我法中。
諸聖弟子。
諸漏已荊得真無漏。
心善解脫。
慧善解脫。
能正了知。
我生已荊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是名具知根。
如是名為根有三種。
其性甚深。
顯了甚深。
其性難見。
顯了難見。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於我正法中,聖弟子有學。
順修正直路,是名第一根。
正知苦聖谛,及苦集苦滅。
能趣苦滅道,是名第二根。
第三根當知,諸漏皆永荊證得真無漏,心慧善解脫。
知我生已盡,及梵行已立。
所作皆已辦,不受後有身。
身心常寂靜,善攝護諸根。
任持最後身,降伏魔所使。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略有三種補特伽羅。
為義利故。
應當親近。
雲何為三。
一有一類補特伽羅。
成就劣戒劣定劣慧。
二有一類補特伽羅。
成就等戒等定等慧。
三有一類補特伽羅。
成就勝戒勝定勝慧。
諸有一類補特伽羅。
成就劣戒劣定劣慧。
為何義利。
應當親近。
謂於此類補特伽羅。
無所希求。
唯深悲愍。
勸令勝進。
為此義利。
應當親近。
諸有一類補特伽羅。
成就等戒等定等慧。
為何義利。
應當親近。
謂於此類補特伽羅。
作是思惟。
彼當為我說相似戒。
我當為彼說相似戒。
更互聽聞。
令得相續。
多有所作。
作是思惟。
彼當為我說相似定。
我當為彼說相似定。
更互聽聞。
令得相續。
多有所作。
作是思惟。
彼當為我說相似慧。
我當為彼說相似慧。
更互聽聞。
令得相續。
多有所作。
為此義利。
應當親近。
諸有一類補特伽羅。
成就勝戒勝定勝慧。
為何義利。
應當親近。
謂於此類補特伽羅。
作是思惟。
我當依彼所有戒蘊。
若未圓滿。
修令圓滿。
若已圓滿。
内攝正念。
堅固任持。
作是思惟。
我當依彼所有定蘊。
若未圓滿。
修令圓滿。
若已圓滿。
内攝正念堅固任持。
作是思惟。
我當依彼所有慧蘊。
若未圓滿。
修令圓滿。
若已圓滿。
内攝正念堅固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