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士法。
已自調順不随觀見。
色即是我。
色屬於我。
色在我中。
我在色中。
不随觀見。
受即是我。
受屬於我。
受在我中。
我在受中。
不随觀見。
想即是我。
想屬於我。
想在我中。
我在想中。
不随觀見。
行即是我。
行屬於我。
行在我中。
我在行中。
不随觀見。
識即是我。
識屬於我。
識在我中。
我在識中。
眼見色已,不執其相。
不執随好。
由是因緣。
於其眼根。
善能正念。
防守而住不起貪憂。
所有無量惡不善法。
随心流漏。
皆能堰塞。
於其眼根。
善能防守。
不縱眼根。
行諸境界。
不貪色味纏擾其心。
不緣此貪受長夜苦受猛利苦受匮乏苦增血镬身增空曠路。
不複往返生那落迦傍生鬼界及阿素洛人天趣中受諸劇苦。
皆由眼根善調伏故。
如是或時。
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不執其相。
不執随好。
由是因緣。
於其意根。
善能正念防守而祝不起貪憂所有無量惡不善法。
随心流漏。
皆能堰塞。
於其意根。
善能防守。
不縱意根。
行諸境界。
不貪法味。
纏擾其心。
不緣此貪受長夜苦受猛利苦受匮乏苦增血镬身增空曠路。
不複往返生那落迦傍生鬼界及阿素洛人天趣中受諸劇苦。
皆由意根善調伏故。
如是名為調伏而死。
刍當知。
不調伏死。
沈沒無量生死苦海。
調伏而死。
超度無量生死苦海。
是名二死。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略說諸有情,死法有二種。
調伏不調伏,更無有第三。
若不調伏死,定於諸趣中。
受諸苦輪回,經無量往返。
調伏而死者,終不堕惡趣。
於人天趣中,能永盡衆苦。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一切諸法。
略有二種。
雲何為二。
一者雜染。
二者清淨。
應正觀察由一法生。
所以者何。
若於一法。
能正守護,則於一切。
能正守護。
若於一法。
不能守護,則於一切。
不能守護。
雲何一法。
謂衆生心。
若有於心不能守護,則不能護身語意業。
若不能護身語意業。
是人即為身語意業皆悉敗壞。
身語意業。
皆敗壞故。
其心即有擾濁垢穢。
心有擾濁及垢穢者,能正了知自利樂事他利樂事俱利樂事。
無有是處。
能正了知善言說義惡言說義。
無有是處。
能證一切勝上人法真聖智見。
亦無是處。
所以者何。
心有擾濁及垢穢故。
譬如世間所有台觀。
若一中心。
不善覆蔽則椽梁壁。
皆被淋漏。
以椽梁壁被淋漏故。
皆悉敗壞。
又如世間鄰近村邑聚落池沼。
擾濁垢穢。
有明眼人。
住其岸上。
作意觀察。
其中所有。
螺蛤龜魚。
礫石等類。
行住普側。
極難可見。
所以者何。
水有擾濁及垢穢故。
如是衆生。
若有於心不能守護,則不能護身語意業。
若不能護身語意業。
是人即為身語意業皆悉敗壞。
身語意業皆敗壞故。
其心即有擾濁垢穢。
心有擾濁及垢穢者,能正了知自利樂事他利樂事俱利樂事。
無有是處。
能正了知善言說義惡言說義。
無有是處。
能證一切勝上人法真聖智見。
亦無是處。
所以者何。
心有擾濁及垢穢故。
若有於心能善守護,則能善護身語意業。
若能善護身語意業。
是人即為身語意業皆不敗壞。
身語意業不敗壞故。
其心即無擾濁垢穢。
心無擾濁及垢穢者,能正了知自利樂事他利樂事俱利樂事。
期有是處。
能正了知善言說義惡言說義。
斯有是處。
能證一切勝上人法真聖智見。
斯有是處。
所以者何。
心無擾濁及垢穢故。
譬如世間所有台觀。
若一中心。
極善覆蔽則椽梁壁。
皆無淋漏。
以椽梁壁無淋漏故。
皆不敗壞。
又如世間遠離村邑聚落池沼。
無有擾濁及諸垢穢。
有明眼人。
住其岸上。
作意觀察。
其中所有。
螺蛤龜魚。
礫石等類。
行住普側。
極易可見。
所以者何。
水無擾濁及垢穢故。
如是衆生。
若有於心能善守護,則能善護身語意業。
若能善護身語意業。
是人即為身語意業皆不敗壞。
身語意業不敗壞故。
其心即無擾濁垢穢。
心無擾濁及垢穢者,能正了知自利樂事他利樂事俱利樂事。
斯有是處。
能正了知善言說義惡言說義。
斯有是處。
能證一切勝上人法真聖智見。
斯有是處。
所以者何。
心無擾濁及垢穢故。
刍當知。
心雜染故。
有情雜染。
心清淨故。
有情清淨。
是故雜染清淨二法。
皆依止心。
從心所起。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若不護於心,随順於諸欲。
恒馳散放逸,一切無不為。
若善護於心,不随順諸欲。
無馳散放逸,一切皆防護。
世間聰慧人,能防身語意。
令不造諸惡
已自調順不随觀見。
色即是我。
色屬於我。
色在我中。
我在色中。
不随觀見。
受即是我。
受屬於我。
受在我中。
我在受中。
不随觀見。
想即是我。
想屬於我。
想在我中。
我在想中。
不随觀見。
行即是我。
行屬於我。
行在我中。
我在行中。
不随觀見。
識即是我。
識屬於我。
識在我中。
我在識中。
眼見色已,不執其相。
不執随好。
由是因緣。
於其眼根。
善能正念。
防守而住不起貪憂。
所有無量惡不善法。
随心流漏。
皆能堰塞。
於其眼根。
善能防守。
不縱眼根。
行諸境界。
不貪色味纏擾其心。
不緣此貪受長夜苦受猛利苦受匮乏苦增血镬身增空曠路。
不複往返生那落迦傍生鬼界及阿素洛人天趣中受諸劇苦。
皆由眼根善調伏故。
如是或時。
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不執其相。
不執随好。
由是因緣。
於其意根。
善能正念防守而祝不起貪憂所有無量惡不善法。
随心流漏。
皆能堰塞。
於其意根。
善能防守。
不縱意根。
行諸境界。
不貪法味。
纏擾其心。
不緣此貪受長夜苦受猛利苦受匮乏苦增血镬身增空曠路。
不複往返生那落迦傍生鬼界及阿素洛人天趣中受諸劇苦。
皆由意根善調伏故。
如是名為調伏而死。
刍當知。
不調伏死。
沈沒無量生死苦海。
調伏而死。
超度無量生死苦海。
是名二死。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略說諸有情,死法有二種。
調伏不調伏,更無有第三。
若不調伏死,定於諸趣中。
受諸苦輪回,經無量往返。
調伏而死者,終不堕惡趣。
於人天趣中,能永盡衆苦。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一切諸法。
略有二種。
雲何為二。
一者雜染。
二者清淨。
應正觀察由一法生。
所以者何。
若於一法。
能正守護,則於一切。
能正守護。
若於一法。
不能守護,則於一切。
不能守護。
雲何一法。
謂衆生心。
若有於心不能守護,則不能護身語意業。
若不能護身語意業。
是人即為身語意業皆悉敗壞。
身語意業。
皆敗壞故。
其心即有擾濁垢穢。
心有擾濁及垢穢者,能正了知自利樂事他利樂事俱利樂事。
無有是處。
能正了知善言說義惡言說義。
無有是處。
能證一切勝上人法真聖智見。
亦無是處。
所以者何。
心有擾濁及垢穢故。
譬如世間所有台觀。
若一中心。
不善覆蔽則椽梁壁。
皆被淋漏。
以椽梁壁被淋漏故。
皆悉敗壞。
又如世間鄰近村邑聚落池沼。
擾濁垢穢。
有明眼人。
住其岸上。
作意觀察。
其中所有。
螺蛤龜魚。
礫石等類。
行住普側。
極難可見。
所以者何。
水有擾濁及垢穢故。
如是衆生。
若有於心不能守護,則不能護身語意業。
若不能護身語意業。
是人即為身語意業皆悉敗壞。
身語意業皆敗壞故。
其心即有擾濁垢穢。
心有擾濁及垢穢者,能正了知自利樂事他利樂事俱利樂事。
無有是處。
能正了知善言說義惡言說義。
無有是處。
能證一切勝上人法真聖智見。
亦無是處。
所以者何。
心有擾濁及垢穢故。
若有於心能善守護,則能善護身語意業。
若能善護身語意業。
是人即為身語意業皆不敗壞。
身語意業不敗壞故。
其心即無擾濁垢穢。
心無擾濁及垢穢者,能正了知自利樂事他利樂事俱利樂事。
期有是處。
能正了知善言說義惡言說義。
斯有是處。
能證一切勝上人法真聖智見。
斯有是處。
所以者何。
心無擾濁及垢穢故。
譬如世間所有台觀。
若一中心。
極善覆蔽則椽梁壁。
皆無淋漏。
以椽梁壁無淋漏故。
皆不敗壞。
又如世間遠離村邑聚落池沼。
無有擾濁及諸垢穢。
有明眼人。
住其岸上。
作意觀察。
其中所有。
螺蛤龜魚。
礫石等類。
行住普側。
極易可見。
所以者何。
水無擾濁及垢穢故。
如是衆生。
若有於心能善守護,則能善護身語意業。
若能善護身語意業。
是人即為身語意業皆不敗壞。
身語意業不敗壞故。
其心即無擾濁垢穢。
心無擾濁及垢穢者,能正了知自利樂事他利樂事俱利樂事。
斯有是處。
能正了知善言說義惡言說義。
斯有是處。
能證一切勝上人法真聖智見。
斯有是處。
所以者何。
心無擾濁及垢穢故。
刍當知。
心雜染故。
有情雜染。
心清淨故。
有情清淨。
是故雜染清淨二法。
皆依止心。
從心所起。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若不護於心,随順於諸欲。
恒馳散放逸,一切無不為。
若善護於心,不随順諸欲。
無馳散放逸,一切皆防護。
世間聰慧人,能防身語意。
令不造諸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