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
為通達遍知,速證最上義。
是真修梵行,非虛妄出家。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刍。
為欲矯诳諸衆生故。
為求名譽遠所聞故。
為求利養及恭敬故。
而出家者,不名真實。
於如來所。
修行梵行。
若有刍。
為律儀故。
為正斷故。
而出家者,是名真實於如來所。
修行梵行。
所以者何。
是諸刍。
為律儀故。
為正斷故。
而出家已,便能如實。
守護六根。
不虧禁戒及能速證最上正斷。
既能如實。
守護六根。
不虧禁戒及能速證最上正斷。
便能如實。
斷所應斷。
修所應修。
證所應證。
既能如實斷修證已,便自了知。
我生已荊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如是若有為律儀故。
為正斷故。
而出家者,是名真實。
於如來所。
修行梵行。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為矯诳名譽,利養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是虛妄出家。
為正斷律儀,速證最上義。
是真修梵行,非虛妄出家。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刍。
為欲矯诳諸衆生故。
為求名譽遠所聞故。
為求利養及恭敬故。
而出家者,不名真實。
於如來所。
修行梵行。
若有刍。
為求厭背。
為求離欲。
而出家者,是名真實。
於如來所。
修行梵行。
所以者何。
是諸刍。
為厭背故。
為離欲故。
而出家已,便能如實厭背離欲。
既離欲已,便得解脫。
既解脫已,便自了知。
我生已荊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如是若有。
為厭背故。
為離欲故。
而出家者,是名真實。
於如來所。
修行梵行。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為矯诳名譽,利養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是虛妄出家。
為厭背離欲,速證最上義。
是真修梵行,非虛妄出家。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所說法門。
略有二種。
雲何為二。
一者於惡應正了知。
二者於惡應深厭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略說如是二種法門。
所以者何。
諸修行者,於諸惡法應正了知。
既於惡法。
正了知已,便能厭背。
既厭背已,便能離欲。
既離欲已,便得解脫。
得解脫已,便自了知。
我生已荊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如是行者,永斷諸愛及衆結縛。
無倒現觀。
正盡苦邊。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當知諸如來,應正等覺者,哀愍衆生故,說二種法門。
於衆惡正知,及厭背離欲。
心解脫自在,正盡衆苦邊。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有二種法。
若修若習。
若多修習。
能斷二法。
雲何二法。
若修若習。
若多修習。
能斷二法。
謂不淨觀及慈悲觀。
能斷貪欲及與瞋恚。
所以者何。
一切已貪現貪當貪。
皆由作意思惟淨相。
一切已瞋現瞋當瞋。
皆由作意思惟怨相。
一切已斷現斷當斷所有貪欲。
皆由作意修不淨觀。
一切已斷現斷當斷所有瞋恚。
皆由作意修慈悲觀。
於不淨觀。
若修若習。
若多修習。
決定能斷一切貪欲。
於慈悲觀。
若修若習。
若多修習。
決定能斷一切瞋恚。
若欲決定斷貪欲者,當勤精進修不淨觀若欲決定斷瞋恚者,當勤精進修慈悲觀。
修不淨觀。
無有貪欲。
而不能斷修慈悲觀。
無有瞋恚。
而不能斷。
如是名為有二種法。
若修若習。
若多修習。
能斷二法。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修習多修習,二法斷二法。
謂不淨慈悲,斷貪欲瞋恚。
是故有智者,當觀自饒益。
修不淨慈悲,斷貪欲瞋恚。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其涅槃界。
略有二種。
雲何為二。
一者有馀依涅槃界。
二者無馀依涅槃界。
雲何名為有馀依涅槃界。
謂諸刍。
得阿羅漢。
諸漏已荊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已舍重擔。
已證自義。
已盡有結。
已正解了。
心善解脫。
已得遍知。
宿行為緣。
所感諸根。
猶相續祝雖成諸根。
現觸種種好鬼境界。
而能厭舍。
無所執著。
不為愛恚纏繞其心。
愛恚等結。
皆永斷故。
彼於諸色。
求欲見時。
雖複以眼觀於諸色。
而不發起貪瞋癡等。
雖複有眼及好鬼色。
而無貪欲。
亦無瞋恚。
所以者何。
愛恚等結。
皆永斷故。
彼於諸聲。
求欲聞時。
雖複以耳聽於諸聲。
而不發起貪瞋癡等。
雖複有耳及好鬼聲。
而無貪欲。
亦無瞋恚。
所以者何。
愛恚等結。
皆永斷故。
彼於諸香。
求欲嗅時。
雖複以鼻嗅於諸香。
而不發起貪瞋癡等。
雖複有鼻及好鬼香。
而無貪欲。
亦無瞋恚。
所以者何。
愛恚等結。
皆永斷故。
彼於諸味。
求欲嘗時。
雖複以舌嘗於諸味。
而不發起貪瞋癡等。
雖複有舌。
及好鬼味。
而無貪欲。
亦無瞋恚。
所以者何。
愛恚等結。
皆永斷故。
彼於諸觸。
為通達遍知,速證最上義。
是真修梵行,非虛妄出家。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刍。
為欲矯诳諸衆生故。
為求名譽遠所聞故。
為求利養及恭敬故。
而出家者,不名真實。
於如來所。
修行梵行。
若有刍。
為律儀故。
為正斷故。
而出家者,是名真實於如來所。
修行梵行。
所以者何。
是諸刍。
為律儀故。
為正斷故。
而出家已,便能如實。
守護六根。
不虧禁戒及能速證最上正斷。
既能如實。
守護六根。
不虧禁戒及能速證最上正斷。
便能如實。
斷所應斷。
修所應修。
證所應證。
既能如實斷修證已,便自了知。
我生已荊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如是若有為律儀故。
為正斷故。
而出家者,是名真實。
於如來所。
修行梵行。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為矯诳名譽,利養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是虛妄出家。
為正斷律儀,速證最上義。
是真修梵行,非虛妄出家。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刍。
為欲矯诳諸衆生故。
為求名譽遠所聞故。
為求利養及恭敬故。
而出家者,不名真實。
於如來所。
修行梵行。
若有刍。
為求厭背。
為求離欲。
而出家者,是名真實。
於如來所。
修行梵行。
所以者何。
是諸刍。
為厭背故。
為離欲故。
而出家已,便能如實厭背離欲。
既離欲已,便得解脫。
既解脫已,便自了知。
我生已荊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如是若有。
為厭背故。
為離欲故。
而出家者,是名真實。
於如來所。
修行梵行。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為矯诳名譽,利養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是虛妄出家。
為厭背離欲,速證最上義。
是真修梵行,非虛妄出家。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所說法門。
略有二種。
雲何為二。
一者於惡應正了知。
二者於惡應深厭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略說如是二種法門。
所以者何。
諸修行者,於諸惡法應正了知。
既於惡法。
正了知已,便能厭背。
既厭背已,便能離欲。
既離欲已,便得解脫。
得解脫已,便自了知。
我生已荊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如是行者,永斷諸愛及衆結縛。
無倒現觀。
正盡苦邊。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當知諸如來,應正等覺者,哀愍衆生故,說二種法門。
於衆惡正知,及厭背離欲。
心解脫自在,正盡衆苦邊。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有二種法。
若修若習。
若多修習。
能斷二法。
雲何二法。
若修若習。
若多修習。
能斷二法。
謂不淨觀及慈悲觀。
能斷貪欲及與瞋恚。
所以者何。
一切已貪現貪當貪。
皆由作意思惟淨相。
一切已瞋現瞋當瞋。
皆由作意思惟怨相。
一切已斷現斷當斷所有貪欲。
皆由作意修不淨觀。
一切已斷現斷當斷所有瞋恚。
皆由作意修慈悲觀。
於不淨觀。
若修若習。
若多修習。
決定能斷一切貪欲。
於慈悲觀。
若修若習。
若多修習。
決定能斷一切瞋恚。
若欲決定斷貪欲者,當勤精進修不淨觀若欲決定斷瞋恚者,當勤精進修慈悲觀。
修不淨觀。
無有貪欲。
而不能斷修慈悲觀。
無有瞋恚。
而不能斷。
如是名為有二種法。
若修若習。
若多修習。
能斷二法。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修習多修習,二法斷二法。
謂不淨慈悲,斷貪欲瞋恚。
是故有智者,當觀自饒益。
修不淨慈悲,斷貪欲瞋恚。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其涅槃界。
略有二種。
雲何為二。
一者有馀依涅槃界。
二者無馀依涅槃界。
雲何名為有馀依涅槃界。
謂諸刍。
得阿羅漢。
諸漏已荊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已舍重擔。
已證自義。
已盡有結。
已正解了。
心善解脫。
已得遍知。
宿行為緣。
所感諸根。
猶相續祝雖成諸根。
現觸種種好鬼境界。
而能厭舍。
無所執著。
不為愛恚纏繞其心。
愛恚等結。
皆永斷故。
彼於諸色。
求欲見時。
雖複以眼觀於諸色。
而不發起貪瞋癡等。
雖複有眼及好鬼色。
而無貪欲。
亦無瞋恚。
所以者何。
愛恚等結。
皆永斷故。
彼於諸聲。
求欲聞時。
雖複以耳聽於諸聲。
而不發起貪瞋癡等。
雖複有耳及好鬼聲。
而無貪欲。
亦無瞋恚。
所以者何。
愛恚等結。
皆永斷故。
彼於諸香。
求欲嗅時。
雖複以鼻嗅於諸香。
而不發起貪瞋癡等。
雖複有鼻及好鬼香。
而無貪欲。
亦無瞋恚。
所以者何。
愛恚等結。
皆永斷故。
彼於諸味。
求欲嘗時。
雖複以舌嘗於諸味。
而不發起貪瞋癡等。
雖複有舌。
及好鬼味。
而無貪欲。
亦無瞋恚。
所以者何。
愛恚等結。
皆永斷故。
彼於諸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