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

關燈
遲通行。

     有澀難加行,有羸鈍諸根。

    由是大仙尊,名苦遲通行。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一類補特伽羅。

    成就二法。

    不能發生白淨善法。

    設已發生。

    不能決定。

    設已決定。

    不能圓滿。

    彼於如是白淨善法。

    能為障礙。

    能作衰損。

    能生憂悔。

    身壞命終。

    如棄重擔。

    堕於地獄。

    受諸劇苦。

    雲何為二。

    一者惡戒。

    二者惡見。

    諸有一類補特伽羅。

    成就如是所說二法。

    定不能生白淨善法。

    設複已生。

    不能決定。

    廣說乃至。

    身壞命終。

    如棄重擔。

    堕於地獄。

    受諸劇苦。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若成就二法,謂惡戒惡見。

    彼人終不能,生白淨善法。

    雖生而不定,設定不圓滿。

    於白淨善法,能衰損障礙。

     彼臨命終時,有憂悔悲惱。

    如棄舍重擔,定生地獄中。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一類補特伽羅。

    成就二法。

    定能發生白淨善法。

    若先已生。

    能令決定。

    若先已定。

    能令圓滿。

    彼於如是白淨善法。

    不為障礙。

    不作衰損。

    不生憂悔。

    身壞命終。

    如棄重擔。

    生天趣中。

    受諸快樂。

    雲何為二。

    一者善戒。

    二者善見。

    諸有一類補特伽羅。

    成就如是所說二法。

    決定能生白淨善法。

    若先已生。

    能令決定。

    廣說乃至。

    身壞命終。

    如棄重擔。

    生天趣中。

    受諸快樂。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若成就二法,謂善戒善見。

    彼人終定能,生白淨善法。

    若生而決定,決定必圓滿。

    於白淨善法,不衰損障礙。

     彼臨命終時,無憂悔悲惱。

    如棄舍重擔,定生天趣中。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一類補特伽羅。

    成就二法。

    臨命終時。

    能生憂悔。

    身壞命終。

    堕諸惡趣。

    生地獄中。

    雲何為二。

    謂作不作。

    雲何為作。

    謂身惡行。

    語惡行。

    意惡行。

    是名為作。

    雲何不作。

    謂身妙行。

    語妙行。

    意妙行。

    是名不作。

    諸有一類補特伽羅。

    成就如是所說二法。

    臨命終時。

    能生憂悔。

    身壞命終。

    堕諸惡趣。

    生地獄中。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諸有愚癡人,作三種惡行。

    不作三妙行,引馀過令生。

    彼臨命終時,決定有憂悔。

    死堕諸惡趣,生於地獄中。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若有一類補特伽羅。

    成就二法。

    臨命終時。

    不生憂悔。

    身壞命終。

    昇於善趣。

    生天界中。

    雲何為二。

    謂作不作。

    雲何為作。

    謂身妙行。

    語妙行。

    意妙行。

    是名為作。

    雲何不作。

    謂身惡行。

    語惡行。

    意惡行。

    是名不作。

    諸有一類補特伽羅。

    成就如是所說二法。

    臨命終時。

    不生憂悔。

    身壞命終。

    昇於善趣。

    生天界中。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諸有智慧人,作三種妙行。

    不作三惡行,引馀德令生。

    彼臨命終時,決定無憂悔。

    死昇諸善趣,生於天界中。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有二妙智。

    應修令生。

    能得未得。

    能觸未觸。

    能證未證。

    能超愁歎。

    能滅憂苦。

    能會正理。

    能獲甘露。

    能證涅槃。

    雲何為二。

    一者法智。

    二者類智。

    法智生時。

    便能無倒。

    遍知有為。

    於有為法。

    既遍知已,便能令彼感後有因不得生起增長廣大。

    類智生時。

    便能如實斷滅無明。

    滅無明故。

    便無戲論。

    無戲論故。

    便無尋伺。

    無尋伺故。

    便無樂欲。

    無樂欲故。

    便無愛憎。

    無愛憎故。

    便無慳嫉。

    無慳嫉故。

    便無種種執持刀杖。

    違害鬥诤。

    互相罵辱。

    不真實語。

    相離間語。

    諸雜穢語。

    及馀無量惡不善法。

    無彼諸惡不善法故。

    感後有業。

    便不增長。

    感後有業。

    不增長故。

    諸業滅荊業滅盡故。

    衆苦滅荊苦滅盡故。

    生死路絕。

    此路絕已,便自了知。

    我生已荊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如是名為有二妙智。

    應修令生。

    能得未得。

    能觸未觸。

    能證未證。

    能超愁歎。

    能滅憂苦。

    能會正理。

    能獲甘露。

    能證涅槃。

    爾時世尊,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有二種妙智,應修習令生。

    能得未得等,謂法智類智。

    若法智生時,遍知有為法。

    便能令後有,因不生不增。

     若類智生時,無明便斷滅。

    由此展轉法,絕生死輪回。

    自知我生盡,及梵行已立。

    所作皆已辦,更不受後有。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

    刍當知。

    有二妙智。

    應正尋思。

    應善稱量。

    應審觀察。

    能得未得。

    能觸未觸。

    能證未證。

    能超愁歎。

    能滅憂苦。

    能會正理。

    能獲甘露。

    能證涅槃。

    雲何為二。

    謂世間智。

    及出世智。

    世間智者,謂於色蘊。

    能正了知。

    此為色蘊。

    於受想行及識蘊中。

    亦複如是,於其地界。

    能正了知。

    此為地界。

    於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