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談品第六

關燈
世界廣大。

    東西南北不可稱限。

    普明變動光王如來。

    有無央數諸菩薩衆随其音聲。

    佛法聖衆威神變化。

    已光莊嚴逮總持藏。

    辯才無閡智慧名德。

    獲大神通降伏衆魔。

    志意所遊常知羞恥。

    精修聖明以慧教化。

    佛言迦葉。

    又彼佛土不生女人。

    一切菩薩生寶蓮華自然長大。

    斯諸菩薩以禅為食。

    屋宅經行床榻卧具。

    宮殿浴池園觀産業譬若天上。

    其普明變動光王如來。

    所講經法無文字說。

    唯諸菩薩蒙佛光明适照其身。

    即便逮得不起法忍。

    光明消竭淫怒癡垢。

    又其馀明至他佛界。

    消滅衆生色欲之塵令無瑕疵。

    斯等順律。

    佛告迦葉。

    其光明中自然演出法門之音。

    出三十二事。

    何謂三十二。

    諸法空哉。

    淨一切見故。

    諸法無想哉。

    離想念故。

    諸法無願哉。

    度三界故。

    諸法無欲哉。

    本淨寂然。

    諸法無怒哉。

    蠲除衆想。

    諸法無癡哉。

    離諸幽冥。

    諸法無來哉。

    都無所起。

    諸法當來哉。

    順于遊觀。

    諸法無住哉。

    為自然立。

    諸法永度哉。

    無去來今。

    諸法無異哉,則為自然。

    諸法無生哉。

    為無報應。

    諸法無造報哉。

    無所興故。

    諸法無作哉。

    因行而起。

    諸法無形哉。

    緣念而有。

    諸法無貌哉。

    離諸所生。

    諸法審谛哉。

    覺了真實。

    諸法至誠哉。

    為同一等。

    諸法無人哉。

    無獲人故。

    諸法無壽哉。

    為真究竟。

    諸法愚騃哉。

    不受教故。

    諸法護視哉。

    蠲除諸結。

    諸法無着哉。

    為無熱惱。

    諸法無近哉。

    本淨無塵。

    諸法一品哉。

    真際寂然。

    諸法澹泊哉。

    為一等定。

    諸法住本原哉。

    因對而發。

    諸法無本行哉。

    而緣破壞。

    諸法等禦法哉。

    一切普入。

    諸法無緣哉。

    不相雜錯。

    諸法覺哉。

    順如所現。

    諸法無為哉。

    無衆事對。

    佛言迦葉。

    是為普明變動光王如來光明。

    出是輩聲。

    以斯光明而照菩薩因作佛事。

    其佛國土無有魔事無所妨廢。

    佛言迦葉。

    又彼如來壽無有量于是賢者大迦葉。

    白世尊曰:設使有人欲取佛國。

    當受清淨佛之境界。

    亦當如斯。

    今族姓子。

    即當具足一切普備。

    佛言如爾所雲:從不可計億百千垓諸如來所。

    志願清淨爾時持心梵天。

    謂明網菩薩。

    今者如來。

    受族姓子決乎。

    答曰梵天。

    如來皆受一切人決。

    又問。

    雲何授決。

    答曰:随其所作而受報應。

    斯為受決。

    又問。

    以何因故授報應決。

    所以授于仁者之決。

    答曰梵天。

    所謂緣者,身無所作口無言辭意不可見。

    是為罪福之所作乎。

    報曰不然。

    又問。

    其佛道者有行相乎。

    報曰不然。

    道無有形亦無所有。

    道即無名而無行相。

    又問設無有行。

    豈可令道有行之貌而有獲乎。

    報曰不然。

    是故梵天當作斯說。

    設無所造無有果報。

    無有行貌無行貌性。

    乃名曰道,猶如道者,獲者亦如受決。

    亦如不以行貌而受決也。

    又問族姓子。

    不行六度無極。

    然後授決乎。

    答曰:如是梵天。

    行六度無極然後受決。

    又複聖賢舍一切塵。

    是則名曰施度無極。

    設無所行無所造者,是則名曰戒度無極。

    靡所不堪。

    是則名曰忍度無極。

    假使澹泊。

    是則名曰進度無極。

    随如應住。

    是則名曰寂度無極。

    而悉曉了。

    是則名曰智度無極。

    設令梵天。

    若有菩薩而奉行斯六度無極。

    甯有行乎。

    答曰:無有行也。

    所以者何。

    如應行者設有行者,有所行者則無所行。

    無所行者斯乃為行。

    答曰:是故梵天當建斯說。

    無所行者則為道行。

    又而梵言爾已受決至于道乎。

    設使法性已無本者,斯無本者所見受決。

    吾之受決亦複如此。

    答曰:族姓子。

    其無本者及與法性悉無授決。

    答曰:授決之相亦複如是,猶如無本及與法性等無差特。

    于是持心梵天。

    白世尊曰:其菩薩者為何所行而得受決。

    至于無上正真道乎。

    佛告梵天。

    假使菩薩所行。

    不起于行亦無所滅。

    不行于善亦無有惡。

    不随世行亦不度世。

    無有罪行亦無有福。

    不犯于行亦無不犯。

    無有漏行亦無不漏。

    無有造行亦無不造。

    不為有行亦不離行。

    不專修行不離專精。

    無斷除行亦無不除。

    無生死行亦無滅度。

    無有見行亦無所聞。

    無意念行亦無所知。

    而不行施亦無悭貪。

    不奉梵行亦無所犯。

    而無忍行亦無不忍。

    無精進行亦無懈怠。

    不行禅定無所專一。

    不行智慧亦無不智。

    亦無達行亦無所入。

    佛告梵天。

    假使菩薩所行若茲。

    如來則為受斯決矣。

    當成無上正真之道。

    所以者何。

    設使梵天應如行者,有所行者志有所造。

    若行于道而起想行。

    若無想行而行于道。

    有所造行若無造行。

    行于道者,有所放逸無所放逸。

    有所戲樂無所戲樂。

    斯為道者則非道行。

    以是之故。

    梵天當知。

    莫作斯觀。

    皆度一切諸所造行,則為菩薩乃得受決。

    又複問曰:唯然世尊,所謂授決而得決者為何謂耶。

    世尊答曰:一切諸法除諸有二則名受決。

    于一切法而不造二則名受決。

    于諸所起而等衆色則名受決。

    其身口意所為澹泊則名受決。

    佛告梵天。

    吾自憶念往古世時。

    爾時有劫劫名喜見。

    而于彼劫供養七十二垓諸如來等。

    斯諸如來不見授決。

    複次有劫劫名善化。

    于彼劫中加複供養。

    二十二億諸如來等不見授決。

    複次有劫劫名梵歎。

    吾于彼劫而複供養。

    萬八千佛不見受決。

    複次有劫劫名欣樂。

    吾于彼劫加複供養。

    三百二十萬諸如來衆。

    彼如來等不見受決。

    過是然後。

    複次有劫名大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