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關燈
知念待味,思惟休息義。

    無熱無饑想,當服于法味。

     解知念待味者,經曆無數生死已來。

    未曾得此念待之味。

    世多甘美珠勝之味。

    甘蔗葡萄如此之比不可稱數。

    晝夜享之無有厭足。

    然不從此得至無為。

    念待味者未曾經口。

    設當一遇永無饑渴。

    其馀味者展轉生死墜堕三塗。

    欲求出期實為難矣。

    是故說曰解知念待味也。

    思惟休息義者,彼脩行人專精一已思惟禅定。

    心所念法終不錯亂。

    從初至竟不識其緒。

    是故說曰思惟休息義也。

    無熱無饑想者,貪欲是熱瞋恚是熱。

    愚癡是熱饑渴是熱。

    能斷此饑渴熱者,其事甚難。

    正使飲此四大海水欲消其渴者,未始見也。

    欲除其渴永使不生。

    唯有八解澄淨之味。

    乃得消此衆渴之本。

    是故說曰無熱無渴想。

    當服于法味者,所謂法味衆施法施勝衆味法味勝。

    得此味者法身不離苦本斷諸世俗饑渴之患。

    人欲修學求其解脫。

    不得甘露至要之味者,安坐無為不自殷勤欲求得道迹者甚為難矣。

    是故說曰當服于法味也。

     人不損其心,亦不毀其意。

    以善永滅惡,不憂堕惡道。

     人不損其心亦不毀其意者,人初立行先習善法。

    初意猶豫乍信乍不信。

    其意勇者聞辄信解。

    意狐疑者不達于法。

    此人必當經曆生死。

    億佛超過不蒙得度。

    設損其心不毀其意。

    欲得至道取之甚易。

    人欲脩學專意乃獲。

    如匹夫聞彼有法。

    中路多難無由經過。

    一意念彼形意以達。

    何以故知。

    如彼得通之人心念形以随。

    是故說曰人不損其心亦不毀其意也。

    以善永滅惡不憂堕惡道者,夫人習行敦崇道業。

    世俗見根而現在前。

    雖有善根。

    斯是世俗有漏之行。

    不興想着求于上及。

    斯人終不憂堕惡趣。

    是故說曰以善永滅惡不憂堕惡道也。

     人欲練其神,要當數修琢。

    智者易彫飾,乃名世之雄。

    能親近彼者,安隐無憂惱。

     人欲練其神要當數修琢者,舊學之人外虛内實。

    或有潛隐山薮。

    或有佯狂遊世。

    行雖不同所濟等一。

    此不取形器。

    此純練精神定意不錯。

    行人權現千轉百化。

    要設方便導引衆生至百練室。

    所謂室者,泥洹虛寂無為城是。

    是故說曰人欲練其神要當數彫琢也。

    智者易彫飾乃名世之雄者,捷疾利根之人出言成律。

    必欲所度得四辯才。

    義辯法辯辭辯應辯。

    義辯法辯者此二攝内法。

    辭辯應辯者,此二攝外法。

    是故說曰智者易彫飾乃名世之雄也。

    能親近彼者安隐無憂惱者,人執威儀進止去來周旋往返。

    皆執威儀不失其節,猶如衆花競敷香氣遠布。

    履行之人亦複如是。

    戒聞施德諸總持門定意不散者,能親近此無所違失。

    便能成就無漏聖行。

    是故說曰能親近彼者安隐無憂惱。

     永息無過者,柔和不卒暴。

    吹棄諸惡法,如風落其葉。

     永息無過者柔和不卒暴者,諸根具足無所流溢。

    所說專正言不卒暴。

    威儀禮節無所漏失。

    如斯之人無有俦匹亦無過者,是故說曰永息無過者柔和不卒暴也。

    吹棄諸惡法如風去其葉者,行人執意铿然不動。

    執信堅固。

    毫釐不犯。

    去諸惡法日進其善。

    晝夜挍飾不令有塵。

    如鐵生垢瑩治乃明。

    人心重垢須慧乃照。

    是故說曰吹棄諸惡法如風去其葉也。

     無故畏彼人,謗毀清淨者,尋惡獲其力,煙雲風所吹。

     無故畏彼人謗毀清淨者,人之脩學除穢為上。

    行人除垢唯修清淨功德充滿何懼不達。

    心無悭嫉者,崇其道根豁然自寤斯由通達了深要故。

    清淨之人無有結使。

    愚者謗毀謂為不淨。

    謗毀聖者受無擇罪。

    斯由福報積行所緻是故說曰無故畏彼人謗毀清淨者也尋惡獲其力煙雲風所吹者,世人執迷以惡為妙。

    由是殃禍漸入泰山。

    造地獄餓鬼雜畜生之罪。

    是故說曰尋惡獲其力煙雲風所吹也。

     人之為行,各各自知,善之為善。

    惡之為惡。

     人之為行各各自知者,人之修行志趣若幹。

    惡者自知惡善者自知善。

    雖為善惡不自知者受報一倍。

    善者受福無窮。

    惡者受罪一倍。

    淨者受淨行。

    不淨者受不淨行。

    臨終之時善惡然别若神來迎。

    見宮殿屋舍園觀浴池神不錯亂。

    衣被服飾自然着體。

    天女圍繞共相娛樂。

    還自見光所照無礙。

    積惡之人臨死之日神識倒錯。

    但見大火劍戟。

    見蹲鸱野狐羅刹妖魅虎狼惡獸。

    複見刀山劍樹荊棘坑坎惡鬼圍繞。

    是故說曰善之為善惡之為惡也。

     人之為惡,後自受報,已不為惡。

    後無所憂。

     人之為惡後自受報者,夫人為惡自招禍患。

    非有父母兄弟宗族代受其罪。

    自不為惡後不受報。

    如此之人。

    生則遇聖當受其福。

    非父母兄弟代獲其慶。

    意自清潔不累于人。

    自行清淨自受其報。

    是故說曰:人之為惡後自受報已,不為惡後無所憂也。

     達己淨不淨,何慮他人淨。

    愚者不自練,如鐵鑽純鋼。

     達己淨不淨何慮他人淨者,己自清淨亦能使彼行清淨。

    己行不均焉能使彼得清淨行。

    是故說曰:達己淨不淨何慮他人淨也。

    愚者不自練。

    如鐵鑽純鋼者,愚人所習終日不窮。

    一日所造墜堕永劫。

    雖遇賢聖不蒙濟度。

    猶鐵鑽純鋼功至不可獲。

    是故說曰:愚者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