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成道。
并父弟甘露王兒。
名曰難陀。
為人放逸淫欲情多。
自恃豪族輕忽萬民。
彼命終之後當來入此镬中。
經曆劫數乃得免脫。
卿欲知者其事如是,難陀聞已衣毛皆豎。
形體戰栗顔色變異。
往趣世尊前白佛言:唯然天師二界大護。
今睹此變倍懷恐懼。
尋于佛前而說此偈。
今舍天上位,不造生死本。
求離地獄苦,願說泥洹滅。
爾時世尊漸與難陀說微妙法。
安處無為令至道場。
青衣白蓋覆,禦者禦一輪。
觀彼末塵垢,永便斷縛者,人多求自歸,山川樹木神。
園觀及神祠,望免苦患難。
人懷恐懼意迷不寤。
值前禱祀不别真僞。
昔月支國有王名惡少。
王此天下莫不靡伏。
母教敕王。
設卿有臨死之難。
慎莫左旋佛寺。
當念右旋。
慎莫違吾此教。
是時惡少王大出兵衆攻純西城。
手自執劍殺三億人。
不滿四億。
規滿五億。
後戰不如。
乘象奔走。
顧見佛圖憶母教誡。
便回象右旋。
敵國見之皆伏還國。
王見賊退尋後追攝即還壞賊擒獲。
王身便憶佛語。
自歸佛者,為尊為上無有及者,設我不右旋者,豈能壞此賊乎。
是故說曰人多求自歸山川樹木神園觀及神祠望免苦患難也。
此非自歸上,亦非有吉利。
如有自歸者,不脫一切苦。
若有自歸佛,歸法比丘僧。
修習聖四谛,如慧之所見。
苦因苦緣生,當越此苦本。
賢聖八品道,滅盡甘露際。
是為自歸上,非不有吉利。
如有自歸者,得脫一切苦。
人之修道唯有信義。
信根以全戒則不毀。
諸有衆生能自歸此三寶者,無願不成。
為天人所供養。
自緻得道。
亦複受永劫之福。
人之無怙猶樹之無根。
若有所憑何事不果也。
觀以觀當觀,不觀亦當觀。
觀而複重觀,觀而不複觀。
所謂觀者,苦習盡道真如四谛。
彼執行人。
以觀苦習盡道真如四谛。
觀者現在以觀過去當觀未來。
興于塵勞皆由三世。
墜堕生死不至于道。
是故說曰觀以觀當觀也。
不觀亦當觀者,所謂不觀者,不見苦習盡道。
如是當觀深察分明知為。
不見苦習盡道真如四谛。
是故說曰不觀亦當觀也。
觀而複重觀者,信能分别苦習盡道。
一一思惟究暢其義。
觀而不複觀者,已觀已知不複思惟。
是故說曰不觀亦當觀觀而複不觀也。
觀而複重觀,分别彼性本。
計晝以為夜,寶身壞不久。
觀而複重觀者,觀有二種。
一者财觀。
二者第一義觀。
夫财觀者增益結使,第一義者,盡有漏成無漏行。
是故說曰觀而複重觀也。
分别彼性本者,或有人性造行不同。
國界若幹法教非一。
聖人在中一一分别。
或有意開寤者,或有意不開寤者,或有開寤不開寤者,衆生受性寤有遲疾。
是以聖人訓之以道。
勤加脩行晝夜匪懈。
是故說曰分别彼性本也。
計晝以為夜者,衆生之類性行不同。
或思善本。
或不思善本。
是謂計晝以為夜也。
寶身壞不久者,世間财貨世之常法。
終日聚集要當消壞。
善根财貨者終不腐敗。
是故律本說曰當以不寶之身易寶身。
不寶之财易寶财。
不寶之命易寶命。
是故說曰寶身壞不久也。
觀而不重觀,雖見亦不見。
如見而不見,觀而亦不見。
觀而不重觀者,彼修行人思惟妙觀。
道者觀察知彼行人。
亦無妙觀得思惟。
定者有二種人。
一人得觀一者不得觀。
複更有導師觀察行人。
頗有應于聖谛者,不遍思觀之不應聖谛。
是故說曰觀而不重觀也。
觀而亦不見者,多有思惟修集道行。
複觀久遠過去世事。
或有達者,或有不達者,一一分别亦不錯亂。
是故說曰觀而亦不觀也。
雲何見不見,何說見不見。
因何見不見,因為出何見。
雲何見不見者,行人修法計有。
是常清淨之法。
所謂不見者,不見苦習盡道。
是故說曰雲何見不見也。
何說見不見者,行人唯見一緣。
或緣色或緣色聲香味。
或有思惟或不思惟。
是故說曰何說見不見也。
因何見不見者,猶如二人衆行以具功德備悉。
雖在生死不懷怯弱。
意求斷結亦無疑滞。
一人意偏不達究竟。
一者不見斷諸有漏。
一者不見在諸生死。
是故說曰因何見不見也。
因為出何見者,由賢聖法自見出要義。
所願必克無所畏忌。
是故說曰因何出何見也。
猶若不觀苦,常當深自觀。
以解苦根源,是謂明妙觀。
猶若不觀苦者,如彼學人不見苦空非身無我。
亦不分别于諸行陰。
便為堕落。
自觀身中污穢不淨。
從頭至足無一可貪。
我自我有色自我色。
亦不分别色之本末。
是故說曰猶若不觀苦常當深自觀也。
以解苦根源是謂明妙觀者,所解苦空無常非身之義。
身之為患流溢萬病。
行人思惟意不亂錯。
深知病之根源。
身寄于世四大合成。
從無數劫以來不睹大明。
斯由癡惑所纏裹故。
我今以脫不造彼緣。
是故說曰以解苦根源是謂明妙觀也。
誰令凡夫人,不睹衆行本。
因彼而觀察,去冥見大明。
誰令凡夫人不睹衆行本者,世間盲冥不睹大明誰之所造。
衆生遊遊不識正路。
現有四大陰持入苦。
愚者染着不信為患。
興諸邪見遂增塵勞。
因彼行人而自觀察。
晝夜思惟斷結為業。
去冥見大明。
大明之本無冥根。
是不識佛不識法。
不識比丘僧。
亦複不識真如四谛苦習盡道。
不修境界清淨之行。
是故說曰誰令凡夫人。
不睹衆行本也(觀品第二十八竟)。
并父弟甘露王兒。
名曰難陀。
為人放逸淫欲情多。
自恃豪族輕忽萬民。
彼命終之後當來入此镬中。
經曆劫數乃得免脫。
卿欲知者其事如是,難陀聞已衣毛皆豎。
形體戰栗顔色變異。
往趣世尊前白佛言:唯然天師二界大護。
今睹此變倍懷恐懼。
尋于佛前而說此偈。
今舍天上位,不造生死本。
求離地獄苦,願說泥洹滅。
爾時世尊漸與難陀說微妙法。
安處無為令至道場。
青衣白蓋覆,禦者禦一輪。
觀彼末塵垢,永便斷縛者,人多求自歸,山川樹木神。
園觀及神祠,望免苦患難。
人懷恐懼意迷不寤。
值前禱祀不别真僞。
昔月支國有王名惡少。
王此天下莫不靡伏。
母教敕王。
設卿有臨死之難。
慎莫左旋佛寺。
當念右旋。
慎莫違吾此教。
是時惡少王大出兵衆攻純西城。
手自執劍殺三億人。
不滿四億。
規滿五億。
後戰不如。
乘象奔走。
顧見佛圖憶母教誡。
便回象右旋。
敵國見之皆伏還國。
王見賊退尋後追攝即還壞賊擒獲。
王身便憶佛語。
自歸佛者,為尊為上無有及者,設我不右旋者,豈能壞此賊乎。
是故說曰人多求自歸山川樹木神園觀及神祠望免苦患難也。
此非自歸上,亦非有吉利。
如有自歸者,不脫一切苦。
若有自歸佛,歸法比丘僧。
修習聖四谛,如慧之所見。
苦因苦緣生,當越此苦本。
賢聖八品道,滅盡甘露際。
是為自歸上,非不有吉利。
如有自歸者,得脫一切苦。
人之修道唯有信義。
信根以全戒則不毀。
諸有衆生能自歸此三寶者,無願不成。
為天人所供養。
自緻得道。
亦複受永劫之福。
人之無怙猶樹之無根。
若有所憑何事不果也。
觀以觀當觀,不觀亦當觀。
觀而複重觀,觀而不複觀。
所謂觀者,苦習盡道真如四谛。
彼執行人。
以觀苦習盡道真如四谛。
觀者現在以觀過去當觀未來。
興于塵勞皆由三世。
墜堕生死不至于道。
是故說曰觀以觀當觀也。
不觀亦當觀者,所謂不觀者,不見苦習盡道。
如是當觀深察分明知為。
不見苦習盡道真如四谛。
是故說曰不觀亦當觀也。
觀而複重觀者,信能分别苦習盡道。
一一思惟究暢其義。
觀而不複觀者,已觀已知不複思惟。
是故說曰不觀亦當觀觀而複不觀也。
觀而複重觀,分别彼性本。
計晝以為夜,寶身壞不久。
觀而複重觀者,觀有二種。
一者财觀。
二者第一義觀。
夫财觀者增益結使,第一義者,盡有漏成無漏行。
是故說曰觀而複重觀也。
分别彼性本者,或有人性造行不同。
國界若幹法教非一。
聖人在中一一分别。
或有意開寤者,或有意不開寤者,或有開寤不開寤者,衆生受性寤有遲疾。
是以聖人訓之以道。
勤加脩行晝夜匪懈。
是故說曰分别彼性本也。
計晝以為夜者,衆生之類性行不同。
或思善本。
或不思善本。
是謂計晝以為夜也。
寶身壞不久者,世間财貨世之常法。
終日聚集要當消壞。
善根财貨者終不腐敗。
是故律本說曰當以不寶之身易寶身。
不寶之财易寶财。
不寶之命易寶命。
是故說曰寶身壞不久也。
觀而不重觀,雖見亦不見。
如見而不見,觀而亦不見。
觀而不重觀者,彼修行人思惟妙觀。
道者觀察知彼行人。
亦無妙觀得思惟。
定者有二種人。
一人得觀一者不得觀。
複更有導師觀察行人。
頗有應于聖谛者,不遍思觀之不應聖谛。
是故說曰觀而不重觀也。
觀而亦不見者,多有思惟修集道行。
複觀久遠過去世事。
或有達者,或有不達者,一一分别亦不錯亂。
是故說曰觀而亦不觀也。
雲何見不見,何說見不見。
因何見不見,因為出何見。
雲何見不見者,行人修法計有。
是常清淨之法。
所謂不見者,不見苦習盡道。
是故說曰雲何見不見也。
何說見不見者,行人唯見一緣。
或緣色或緣色聲香味。
或有思惟或不思惟。
是故說曰何說見不見也。
因何見不見者,猶如二人衆行以具功德備悉。
雖在生死不懷怯弱。
意求斷結亦無疑滞。
一人意偏不達究竟。
一者不見斷諸有漏。
一者不見在諸生死。
是故說曰因何見不見也。
因為出何見者,由賢聖法自見出要義。
所願必克無所畏忌。
是故說曰因何出何見也。
猶若不觀苦,常當深自觀。
以解苦根源,是謂明妙觀。
猶若不觀苦者,如彼學人不見苦空非身無我。
亦不分别于諸行陰。
便為堕落。
自觀身中污穢不淨。
從頭至足無一可貪。
我自我有色自我色。
亦不分别色之本末。
是故說曰猶若不觀苦常當深自觀也。
以解苦根源是謂明妙觀者,所解苦空無常非身之義。
身之為患流溢萬病。
行人思惟意不亂錯。
深知病之根源。
身寄于世四大合成。
從無數劫以來不睹大明。
斯由癡惑所纏裹故。
我今以脫不造彼緣。
是故說曰以解苦根源是謂明妙觀也。
誰令凡夫人,不睹衆行本。
因彼而觀察,去冥見大明。
誰令凡夫人不睹衆行本者,世間盲冥不睹大明誰之所造。
衆生遊遊不識正路。
現有四大陰持入苦。
愚者染着不信為患。
興諸邪見遂增塵勞。
因彼行人而自觀察。
晝夜思惟斷結為業。
去冥見大明。
大明之本無冥根。
是不識佛不識法。
不識比丘僧。
亦複不識真如四谛苦習盡道。
不修境界清淨之行。
是故說曰誰令凡夫人。
不睹衆行本也(觀品第二十八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