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積。
莫輕小善以為無福者,如有善人詣彼塔寺禮拜求福。
或上明燃燈燒香掃灑。
作倡伎樂懸缯幡蓋從一錢始。
複勸前人使發施心。
一搏已上供養聖衆。
或以楊枝淨水供給清淨。
或脂燈續明。
如此小小亦不可輕。
依彼心識獲報無量。
如然一燈除舍闇冥不知冥之蹤迹。
如燒極微妙香盡除臭穢不知所在。
利劍雖小能斷毒樹。
此亦如是,善行雖微能除重罪。
往來人天不更苦惱。
從此适彼受福無量現在可知。
渧渧不絕遂滿大器。
勇者行福漸漸成就。
是故說凡福充滿從纖纖積。
猶如人渡河,縛筏而牢固。
彼謂渡不渡,聰叡乃謂渡。
縛筏而牢固者,猶彼衆生欲渡深淵。
或筏而渡或腰船而渡。
或浮瓠或載小船。
或草木為筏。
皆得至岸而無罣礙。
是故說猶如人渡河縛筏而牢固也。
彼謂渡不渡者,謂愛淵猶如深淵流出成河。
彌滿世界流向三界。
趣四生遍五道。
複流至色聲香味細滑法。
是故說彼謂渡不渡也。
聰叡乃謂渡者,所謂聰叡者佛辟支佛是。
雖渡世淵不足為奇。
何以故世淵無盡。
渡愛欲淵者,乃謂為奇。
是故說聰叡乃謂渡也。
佛世尊已渡梵志渡彼岸。
比丘入淵浴。
聲聞縛牢筏。
昔有兩師大梵志。
造立波羅利弗多羅大城。
功夫已舉莊飾成辦。
便請佛及衆僧入城供養。
未與諸門立号。
梵志内心作是念。
若沙門瞿昙從所門出。
當名為瞿昙門。
若複如來渡恒伽水。
當名彼渡為瞿昙渡。
爾時梵志複生是念。
不審如來為欲載筏渡。
腰船浮瓠小船為載河渡。
爾時世尊知彼梵志心中所念。
即以神力及比丘僧忽然而渡。
在彼岸立。
爾時世尊在大衆中。
而說此偈。
佛世尊已渡,梵志渡彼岸。
比丘入淵浴,聲聞縛牢筏。
說此偈已各還精舍。
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是泉何用,水恒停滿,拔愛根本。
複欲何望。
是泉何用水恒停滿者,三有者假謂為泉。
愛亦名為泉。
水恒停滿。
一切諸結皆集愛泉。
是故說是泉何用水恒停滿也。
拔愛根本複欲何望者,行人以能拔愛根本無複生死,猶如毒樹究盡其根。
無複出生亦無枝葉。
愛亦如是,無複枝葉拔其根本。
複欲何望者,更不受有更不複生。
是故說複欲何望也。
水人調船,弓師調角,巧匠調木。
智人調身。
水人調船者,治牢固[W197]。
治諸孔不使漏水。
使衆生類從此岸得至彼岸。
弓匠修治筋角調和。
得所火炙筋被用不知折。
是故說水人調船弓師調角也。
巧匠調木者,墨縷拼直高下齊平。
意欲造立宮室成就。
是故說巧匠調木。
智者調身者,恒以正教不毀法律。
搜求義味。
求上人法。
是故說智者調身也。
猶如深泉,表裡清徹,聞法如是,智者歡喜。
猶如深泉表裡清徹者,所以說偈。
智者以譬喻自解。
或有深泉不清恒濁。
或複有泉。
深而且清。
于彼自照面像悉現。
是故說猶如深泉表裡清徹也。
聞法如是智者歡喜者,昔有國王。
厭患世典疲倦俗業。
往至塔寺欲聽正法。
時象力比丘得阿羅漢道。
當次說法。
時彼國王以巾覆頭腳着履屣入衆聽法。
羅漢比丘告彼王曰:昔佛有制。
不得為着屣者說法。
王内恚隆盛即脫履屣。
羅漢比丘複告王曰:昔佛如來亦說此限。
不得與覆頭者說法。
王聞是語遂興瞋恚。
内自思惟。
咄今為此比丘所辱。
此比丘故當見我頭白秃。
故欲辱我耳。
若此比丘說法不入我耳者,當取斫頭。
爾時國王即卻頭覆。
沙門速為我說法。
比丘報曰:如來至真等正覺。
亦說此教。
不得為瞋恚者說法。
王今瞋恚何由得說法。
王當正意聽說譬喻,猶如濁泉湧沸不停。
王今如是,心意倒錯何由聞法。
爾時國王内自慚愧。
即興敬心。
此比丘必是聖人。
乃能玄鑒通達人心。
即從坐起右膝着地頭面禮足。
白比丘言:唯願聖尊與我說法。
使此穢形永蒙蔭覆。
王即就坐欲得聞法。
爾時比丘便以此偈。
向王說曰: 猶如深泉,表裡清徹,聞法如是,智者歡喜。
爾時比丘重與王說法。
令彼王心歡喜踴躍。
道根信心而不傾動。
是故說聞法如是智者歡喜也。
忍心如地,不動如安明。
澄如清泉,智者無亂。
忍心如地者,猶如此地亦受于淨亦受不淨。
地亦不作是念。
我當舍是受是。
智者執行亦複如是,若人歎譽不以為歡。
有毀辱者不懷憂慼。
見善不喜聞惡不怒。
是故說忍心如地也不動如安明者,猶如安明獨處衆山。
不為暴風所傾動。
賢聖之人亦複如是不為阙四事心有增減。
是故說不動如安明也。
澄靜如清泉智者,無亂者猶如澄靜泉表裡清徹。
不為小流所堯濁。
智者如是,内既無非外奸不入。
心如金剛不可沮壞。
是故說猶如澄泉智者不亂也(水品第十八竟)。
莫輕小善以為無福者,如有善人詣彼塔寺禮拜求福。
或上明燃燈燒香掃灑。
作倡伎樂懸缯幡蓋從一錢始。
複勸前人使發施心。
一搏已上供養聖衆。
或以楊枝淨水供給清淨。
或脂燈續明。
如此小小亦不可輕。
依彼心識獲報無量。
如然一燈除舍闇冥不知冥之蹤迹。
如燒極微妙香盡除臭穢不知所在。
利劍雖小能斷毒樹。
此亦如是,善行雖微能除重罪。
往來人天不更苦惱。
從此适彼受福無量現在可知。
渧渧不絕遂滿大器。
勇者行福漸漸成就。
是故說凡福充滿從纖纖積。
猶如人渡河,縛筏而牢固。
彼謂渡不渡,聰叡乃謂渡。
縛筏而牢固者,猶彼衆生欲渡深淵。
或筏而渡或腰船而渡。
或浮瓠或載小船。
或草木為筏。
皆得至岸而無罣礙。
是故說猶如人渡河縛筏而牢固也。
彼謂渡不渡者,謂愛淵猶如深淵流出成河。
彌滿世界流向三界。
趣四生遍五道。
複流至色聲香味細滑法。
是故說彼謂渡不渡也。
聰叡乃謂渡者,所謂聰叡者佛辟支佛是。
雖渡世淵不足為奇。
何以故世淵無盡。
渡愛欲淵者,乃謂為奇。
是故說聰叡乃謂渡也。
佛世尊已渡梵志渡彼岸。
比丘入淵浴。
聲聞縛牢筏。
昔有兩師大梵志。
造立波羅利弗多羅大城。
功夫已舉莊飾成辦。
便請佛及衆僧入城供養。
未與諸門立号。
梵志内心作是念。
若沙門瞿昙從所門出。
當名為瞿昙門。
若複如來渡恒伽水。
當名彼渡為瞿昙渡。
爾時梵志複生是念。
不審如來為欲載筏渡。
腰船浮瓠小船為載河渡。
爾時世尊知彼梵志心中所念。
即以神力及比丘僧忽然而渡。
在彼岸立。
爾時世尊在大衆中。
而說此偈。
佛世尊已渡,梵志渡彼岸。
比丘入淵浴,聲聞縛牢筏。
說此偈已各還精舍。
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是泉何用,水恒停滿,拔愛根本。
複欲何望。
是泉何用水恒停滿者,三有者假謂為泉。
愛亦名為泉。
水恒停滿。
一切諸結皆集愛泉。
是故說是泉何用水恒停滿也。
拔愛根本複欲何望者,行人以能拔愛根本無複生死,猶如毒樹究盡其根。
無複出生亦無枝葉。
愛亦如是,無複枝葉拔其根本。
複欲何望者,更不受有更不複生。
是故說複欲何望也。
水人調船,弓師調角,巧匠調木。
智人調身。
水人調船者,治牢固[W197]。
治諸孔不使漏水。
使衆生類從此岸得至彼岸。
弓匠修治筋角調和。
得所火炙筋被用不知折。
是故說水人調船弓師調角也。
巧匠調木者,墨縷拼直高下齊平。
意欲造立宮室成就。
是故說巧匠調木。
智者調身者,恒以正教不毀法律。
搜求義味。
求上人法。
是故說智者調身也。
猶如深泉,表裡清徹,聞法如是,智者歡喜。
猶如深泉表裡清徹者,所以說偈。
智者以譬喻自解。
或有深泉不清恒濁。
或複有泉。
深而且清。
于彼自照面像悉現。
是故說猶如深泉表裡清徹也。
聞法如是智者歡喜者,昔有國王。
厭患世典疲倦俗業。
往至塔寺欲聽正法。
時象力比丘得阿羅漢道。
當次說法。
時彼國王以巾覆頭腳着履屣入衆聽法。
羅漢比丘告彼王曰:昔佛有制。
不得為着屣者說法。
王内恚隆盛即脫履屣。
羅漢比丘複告王曰:昔佛如來亦說此限。
不得與覆頭者說法。
王聞是語遂興瞋恚。
内自思惟。
咄今為此比丘所辱。
此比丘故當見我頭白秃。
故欲辱我耳。
若此比丘說法不入我耳者,當取斫頭。
爾時國王即卻頭覆。
沙門速為我說法。
比丘報曰:如來至真等正覺。
亦說此教。
不得為瞋恚者說法。
王今瞋恚何由得說法。
王當正意聽說譬喻,猶如濁泉湧沸不停。
王今如是,心意倒錯何由聞法。
爾時國王内自慚愧。
即興敬心。
此比丘必是聖人。
乃能玄鑒通達人心。
即從坐起右膝着地頭面禮足。
白比丘言:唯願聖尊與我說法。
使此穢形永蒙蔭覆。
王即就坐欲得聞法。
爾時比丘便以此偈。
向王說曰: 猶如深泉,表裡清徹,聞法如是,智者歡喜。
爾時比丘重與王說法。
令彼王心歡喜踴躍。
道根信心而不傾動。
是故說聞法如是智者歡喜也。
忍心如地,不動如安明。
澄如清泉,智者無亂。
忍心如地者,猶如此地亦受于淨亦受不淨。
地亦不作是念。
我當舍是受是。
智者執行亦複如是,若人歎譽不以為歡。
有毀辱者不懷憂慼。
見善不喜聞惡不怒。
是故說忍心如地也不動如安明者,猶如安明獨處衆山。
不為暴風所傾動。
賢聖之人亦複如是不為阙四事心有增減。
是故說不動如安明也。
澄靜如清泉智者,無亂者猶如澄靜泉表裡清徹。
不為小流所堯濁。
智者如是,内既無非外奸不入。
心如金剛不可沮壞。
是故說猶如澄泉智者不亂也(水品第十八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