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廣殷勤。
設欲得衣被飯食床卧具。
終無榮冀。
是故說曰趣得知足也。
念修一法者,雲何為一法。
所謂一法者于諸善法而悉知足。
是故說曰念修一法也。
約利約可,奉戒思惟,為慧所稱。
清潔勿殆。
約利約可者,謹慎其行不為流耶所屈。
設得利養先勸施大衆然後自受。
當為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或為國王大臣一億居士豪富長者,日夜咨受恒以推讓為先。
然後自表。
是故說曰約利約可也。
奉戒思惟者,專意奉戒毫釐不犯。
出入行來不失威儀。
持心修戒如經火難。
是故說曰奉戒思惟。
為慧所稱者,諸有智人志崇高顯恥不上及。
見有執行之人共相扶佐成就其行。
便共稱歎譽其名德。
是故說曰為慧所稱也。
清潔勿殆者,晝夜精勤坐卧經行不失本業。
清旦至暮暮經達曉。
思惟止觀食息不廢。
是故說曰清潔勿殆也。
比丘三達,解脫無漏,寡知鮮識。
智者憶念。
比丘三達者,利根高德無疑解脫棄八除入。
是謂一明亦名一達。
諸漏已盡是謂二明。
得諸神通是謂三明。
複有說者,諸漏永盡是謂一明。
知所從生是謂二明自識宿命是謂三明。
是故說曰比丘三明也。
解脫無漏者,彼執行人已去老死。
死有四義。
一為結使死二為陰死三為至竟死四為自在天死。
是謂四死。
三達比丘永降二魔。
雲何降二魔。
一者結使魔二者天魔。
是故說解脫無漏也。
寡知鮮識者,己身智慧廣普無崖。
然不與人間周旋。
不與知識往反唯有智者乃能分别。
是故說寡知鮮識也。
智者憶念者,為諸梵行所見愛敬。
知其神力信得自在無所罣礙。
是故說智者憶念也。
其于飲食,從人得利,而有惡法。
從供養嫉。
其于飲食從人得利者,皆由前身好喜惠施。
顔貌端正面如桃華。
生豪族家饒财多寶。
先笑後言和顔悅色。
神識了朗聰明智慧。
高才博學無事不知。
所至到處增益法事。
是故說其于飲食從人得利也。
而有惡法從供養嫉者,或有學人展轉相承而得供養。
互相法則從一人得養。
後人效之複來供養。
亦不能分别智慧深淺道德多少。
有智慧人反更輕慢巧詐虛名。
反更恭奉以真為僞以僞為真。
轉相是非共興诽謗。
我智慧才技出過于人汝所知淺。
各伺其便枉殺良善死者無限。
令諸智人隐而不出。
愚惑惡人在世縱逸。
是故說而有惡法從供養嫉也。
多集知識,強服法衣,但望飲食。
床卧之具。
多集知識強服法衣者,或巧僞之人着補納衣。
外陽下密内共同情人間同處安行法步自不離前。
是故說多集知識強服法衣也。
但望飲食床卧具者,其有清信士女。
出逢見者皆興恭敬善心生焉。
當見之際如華開敷見日鮮明。
心意哀愍不能去離。
然彼人雖被納衣心如豺狼。
如狸伺鼠。
無戒受施不惟道德。
欺惑世人不以經戒。
衆生奔趣如柱崩頹。
猶渴須飲裸者得衣。
心意敬待立望其福。
謂為良祐福田不複是過。
是故說但望飲食床卧具也。
當知是過,養為大畏,寡取無憂。
比丘釋意。
當知是過養為大畏者,利養為病入骨徹髓。
死堕惡趣必然不疑。
多諸恐畏終已無安。
若處人間多諸危害。
欲自防護複無善助。
住則畏死去則畏賊。
是故說當知是過養為大畏也。
寡取無憂比丘釋意者,或有族姓男女執信牢固。
捐舍妻息出家學道。
剃除須發着三法衣。
到時持缽廣福衆生。
得食粗細咒願施家。
緣是蒙祐盡得度脫。
然少于知識。
不廣周旋。
捷疾辯才應适無方。
複為天龍鬼神八部之衆所見尊待。
來聽正法受三自歸。
無數鬼神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是故說寡取無憂比丘釋意也。
非食命不濟,孰能不揣食。
夫立食為先,知是不宜嫉。
非食命不濟者,一切衆生有形之類。
依食得全其命。
或有貪着飲食。
以其貪故傷害衆生數千萬衆。
複有衆生心無悭吝。
于諸飲食不大殷勤。
所以然者皆由起八大人念。
飲食知足取支形命。
是故說非食命不濟也。
孰能不揣食者,人得飲食便有出入息。
神識得定進經行道。
雖有四食揣食為先。
進趣行來皆能成辦。
是故說孰能不揣食也。
夫立食為先者,彼修行人意常觀食。
食從何來為從何去。
一一分别由食成果。
是故說夫立食為先也。
知是不宜嫉者,或有行人深山隐處獨樂閑靜。
骐驎戴一獨無伴侶。
各住隻居亦無徒衆。
所以不樂貪在世者,見譏知微防慮未然。
患出于對水溢于原。
設無對者則我無患。
是以聖人教人閑居不處愦鬧。
則無複有憎嫉之想。
是故說知是不宜嫉也。
嫉先創己,而後創人,擊人得擊。
是不得除。
嫉先創己者,猶如有人沒在污泥。
不能得濟拔彼厄難。
己不能度安能度人。
當求方便免濟其厄。
是故說嫉先創己也。
而後創人者,己既得度複求方便濟彼未度。
是故說而後創人也。
擊人得擊者,皆由人心未去是非。
此現法報猶仰睡虛空還下着面。
不能計彼。
音響寂靜無形為人所罵。
但有音聲吾耳往聽了無形質。
何為空寂法中橫生喜怒。
愚人無慮自生識想。
互相是非遂緻喪亡。
是故說擊人得擊也。
是不得除。
愚人執意至死不改。
設遇利養計為己有。
于中生嫉不能廣及。
是故說是不得除也。
設欲得衣被飯食床卧具。
終無榮冀。
是故說曰趣得知足也。
念修一法者,雲何為一法。
所謂一法者于諸善法而悉知足。
是故說曰念修一法也。
約利約可,奉戒思惟,為慧所稱。
清潔勿殆。
約利約可者,謹慎其行不為流耶所屈。
設得利養先勸施大衆然後自受。
當為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或為國王大臣一億居士豪富長者,日夜咨受恒以推讓為先。
然後自表。
是故說曰約利約可也。
奉戒思惟者,專意奉戒毫釐不犯。
出入行來不失威儀。
持心修戒如經火難。
是故說曰奉戒思惟。
為慧所稱者,諸有智人志崇高顯恥不上及。
見有執行之人共相扶佐成就其行。
便共稱歎譽其名德。
是故說曰為慧所稱也。
清潔勿殆者,晝夜精勤坐卧經行不失本業。
清旦至暮暮經達曉。
思惟止觀食息不廢。
是故說曰清潔勿殆也。
比丘三達,解脫無漏,寡知鮮識。
智者憶念。
比丘三達者,利根高德無疑解脫棄八除入。
是謂一明亦名一達。
諸漏已盡是謂二明。
得諸神通是謂三明。
複有說者,諸漏永盡是謂一明。
知所從生是謂二明自識宿命是謂三明。
是故說曰比丘三明也。
解脫無漏者,彼執行人已去老死。
死有四義。
一為結使死二為陰死三為至竟死四為自在天死。
是謂四死。
三達比丘永降二魔。
雲何降二魔。
一者結使魔二者天魔。
是故說解脫無漏也。
寡知鮮識者,己身智慧廣普無崖。
然不與人間周旋。
不與知識往反唯有智者乃能分别。
是故說寡知鮮識也。
智者憶念者,為諸梵行所見愛敬。
知其神力信得自在無所罣礙。
是故說智者憶念也。
其于飲食,從人得利,而有惡法。
從供養嫉。
其于飲食從人得利者,皆由前身好喜惠施。
顔貌端正面如桃華。
生豪族家饒财多寶。
先笑後言和顔悅色。
神識了朗聰明智慧。
高才博學無事不知。
所至到處增益法事。
是故說其于飲食從人得利也。
而有惡法從供養嫉者,或有學人展轉相承而得供養。
互相法則從一人得養。
後人效之複來供養。
亦不能分别智慧深淺道德多少。
有智慧人反更輕慢巧詐虛名。
反更恭奉以真為僞以僞為真。
轉相是非共興诽謗。
我智慧才技出過于人汝所知淺。
各伺其便枉殺良善死者無限。
令諸智人隐而不出。
愚惑惡人在世縱逸。
是故說而有惡法從供養嫉也。
多集知識,強服法衣,但望飲食。
床卧之具。
多集知識強服法衣者,或巧僞之人着補納衣。
外陽下密内共同情人間同處安行法步自不離前。
是故說多集知識強服法衣也。
但望飲食床卧具者,其有清信士女。
出逢見者皆興恭敬善心生焉。
當見之際如華開敷見日鮮明。
心意哀愍不能去離。
然彼人雖被納衣心如豺狼。
如狸伺鼠。
無戒受施不惟道德。
欺惑世人不以經戒。
衆生奔趣如柱崩頹。
猶渴須飲裸者得衣。
心意敬待立望其福。
謂為良祐福田不複是過。
是故說但望飲食床卧具也。
當知是過,養為大畏,寡取無憂。
比丘釋意。
當知是過養為大畏者,利養為病入骨徹髓。
死堕惡趣必然不疑。
多諸恐畏終已無安。
若處人間多諸危害。
欲自防護複無善助。
住則畏死去則畏賊。
是故說當知是過養為大畏也。
寡取無憂比丘釋意者,或有族姓男女執信牢固。
捐舍妻息出家學道。
剃除須發着三法衣。
到時持缽廣福衆生。
得食粗細咒願施家。
緣是蒙祐盡得度脫。
然少于知識。
不廣周旋。
捷疾辯才應适無方。
複為天龍鬼神八部之衆所見尊待。
來聽正法受三自歸。
無數鬼神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是故說寡取無憂比丘釋意也。
非食命不濟,孰能不揣食。
夫立食為先,知是不宜嫉。
非食命不濟者,一切衆生有形之類。
依食得全其命。
或有貪着飲食。
以其貪故傷害衆生數千萬衆。
複有衆生心無悭吝。
于諸飲食不大殷勤。
所以然者皆由起八大人念。
飲食知足取支形命。
是故說非食命不濟也。
孰能不揣食者,人得飲食便有出入息。
神識得定進經行道。
雖有四食揣食為先。
進趣行來皆能成辦。
是故說孰能不揣食也。
夫立食為先者,彼修行人意常觀食。
食從何來為從何去。
一一分别由食成果。
是故說夫立食為先也。
知是不宜嫉者,或有行人深山隐處獨樂閑靜。
骐驎戴一獨無伴侶。
各住隻居亦無徒衆。
所以不樂貪在世者,見譏知微防慮未然。
患出于對水溢于原。
設無對者則我無患。
是以聖人教人閑居不處愦鬧。
則無複有憎嫉之想。
是故說知是不宜嫉也。
嫉先創己,而後創人,擊人得擊。
是不得除。
嫉先創己者,猶如有人沒在污泥。
不能得濟拔彼厄難。
己不能度安能度人。
當求方便免濟其厄。
是故說嫉先創己也。
而後創人者,己既得度複求方便濟彼未度。
是故說而後創人也。
擊人得擊者,皆由人心未去是非。
此現法報猶仰睡虛空還下着面。
不能計彼。
音響寂靜無形為人所罵。
但有音聲吾耳往聽了無形質。
何為空寂法中橫生喜怒。
愚人無慮自生識想。
互相是非遂緻喪亡。
是故說擊人得擊也。
是不得除。
愚人執意至死不改。
設遇利養計為己有。
于中生嫉不能廣及。
是故說是不得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