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關燈
養甜美内人惡趣不得至道。

    能離此者可成果證。

    問曰:已得阿羅漢果。

    有何不具而複修道。

    答曰:根門未具分别故。

    于退轉法當求方便至不退根不退根人。

    當求方便進至念法人所。

    念法人複當求方便至護法人所。

    護法根人。

    當求方便至定住根人所。

    定住根人。

    當求方便至無礙根人所。

    如是漸進功德之業,猶如不動牢固之行自緻無願無想空定。

    是故說不樂貪利養也。

    閑居卻亂意者,常當五閑淨法。

    一為喜。

    喜已所得。

    二為安。

    安止衆生。

    三為自守。

    守行不失。

    四為念。

    念定不亂。

    五為待。

    待善去惡。

    所謂欲界者衆亂之原。

    善求巧便勤求解脫。

    願不生欲界。

    是故說閑居卻亂意也。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不知計數。

    衣被飲食。

     夫欲安命者,安命有二事。

    一為身命。

    二智慧命。

    有身命則有慧命。

    設無身命何有慧命。

    如是行人常當自護将育慧命。

    是故說夫欲安命也。

    息心自省者雲何。

    息心而自省己。

    所謂省己者戒聞施惠。

    是為妙法。

    若在第一義。

    便逮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是故說息心自省也。

    不知計數者,昔有一比丘往至世尊所。

    頭面禮足叉手白佛言:唯然世尊,聽諸比丘露其形體。

    人間遊化與世殊異豈不快耶。

    佛告比丘。

    咄愚所白不入聖律違于道教。

    倮形露體者外道異學尼乾子法。

    非我賢聖法律所應之行。

    設當我衆倮形遊世者,與彼畜獸有何差别。

    則不知尊卑貴賤父母宗親。

    複有異比丘。

    往至世尊所。

    白佛言:唯然大聖。

    聽諸比丘着織發衣。

    佛告比丘。

    斯是外道異學所服衣被。

    非我賢聖法律所容受也。

    愚人當知。

    着織發衣者有五瑕穢。

    雲何為五。

    一為臭穢二為難近三為饒虱四為饒虮。

    五為熱時佐熱。

    寒時佐寒。

    夫為道士披僧伽梨者,過去諸佛賢聖标式。

    是故說不知計數也。

    衣服飲食者,已說僧伽梨複說衣被飲食耶。

    報曰:所謂衣被者,泥洹僧僧祇支安陀衛郁多羅僧。

    所謂飲者甘蔗漿黑石蜜漿蒲桃漿石蜜漿。

    所謂食者,食本有五穄粟<麥黃>麥<麥黃>麥頭麸。

    正根本食者粳米為首。

    種種飲食者惡生畏。

    王請一比丘敕太官。

    與比丘精細飲食令如吾食。

    比丘食已辭王出外。

    王問比丘飲食訖耶。

    答曰已訖。

    王意自念。

    比丘所食必當粗惡。

    觀色不悅必然不疑。

    重請明日更食。

    比丘辭還精舍。

    明日更來。

    王躬自斟酌若幹甘馔食彼比丘已,問比丘曰:雲何道士食為甘美耶。

    比丘答曰如食所食。

    王内興恚吾躬自具食。

    道士故言如食所食。

    王複重請比丘。

    明日更食以苦酒煮<豆?>豆食之。

    食已問曰:雲何道士食為甘美耶。

    答曰如食所食。

    王問道士食好飲食亦言如食所食。

    得斯惡食亦言如食所食。

    将有何故願聞其意。

    比丘答曰: 如笮瞻蔔華,出油用膏車。

    臭脂膏緻遠,豈貴好以鬼。

    百味食續命,支形得行道。

    苦酒<豆?>豆食,全命何假彼。

     時王聞已内自慚愧無顔仰瞻。

    我之所為極為可恥。

    乃興惡意觸堯賢聖,猶如愚人不自顧慮。

    便自興意扠須彌山不損于彼而自傷手。

    以小升鬥欲量海水。

    我今所行其猶如此。

    自以褊狹小意。

    量度賢聖王。

    複思惟夫修行人不自為己但欲支命。

    得修行道亦複不望現身受報。

    今身施好後獲好報。

    施穢得穢如影随形。

    是以智者當清淨施。

    莫懷妄想。

    是故說衣被飲食也。

     不自望利,不谄于人,不依他活。

    守己法行。

     不自望利者,昔諸比丘初學日淺。

    貪着乞求所在分越得食。

    皆惡粗弊不甘。

    所遊乞處正使得食。

    或遲或疾意轉欲退不堪習行。

    内懷憂慼漸興權詐。

    轉習世法不複論講契經律阿毗昙。

    世尊告曰汝等比丘。

    當觀宿緣皆有果報,猶如屍婆羅比丘。

    阿那律比丘。

    功德滿足不求自至馀。

    雖有福不相為。

    譬能知宿緣有高下者,不當興意起憎嫉心。

    是故說不自望利也。

    不谄于人者,行當專一身心相應。

    外現愚惑内智勇猛。

    心念口發無所差違。

    奸僞邪意常當遠離。

    昔罽賓國拘秀那羅村。

    時有一人好事谄僞奸者,彼有塔寺名婆槃那。

    有一比丘恒給衆僧清淨水。

    此比丘皆欲現權詐佯如奸宄集聚阿練。

    比丘皆着百補納衣。

    其色若幹。

    往至彼村與主人相見。

    相問訊訖各一面坐。

    其人悲泣五體投地。

    謂諸道士。

    為從何來而至貧家。

    為從蓮華池來。

    為從他方世界。

    為從神仙山來。

    意甚愛敬即請諸比丘,願明日于貧家食。

    諸比丘報曰:吾等所以來者,正為君一人耳。

    今以相造豈得受馀人請耶。

    雖爾欲求度人之首良祐福田者,斯有爾許人無有過者,即入家内敕諸仆使。

    速辦種種甘馔飲食。

    有諸神人道士來造我家吾欲食之。

    時諸比丘報語主人。

    賢士竟為知不。

    我等涉學積有年歲。

    經行進止常有法則。

    六時行道不與常同。

    意欲經行清旦至暮暮達平曉。

    日出則食不違典律。

    彼衆中上座入語檀越。

    吾一人者名曰一坐一食。

    飯食諸馔及以果蓏。

    一時赍來吾當咒願。

    檀越聞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

    辦具種種諸馔飲食投于缽中。

    别上果蓏前受咒願。

    複以酥餅蜜和糗别貢上座。

    望道士食已缽中遺。

    吾得食之必獲其福。

    比丘受食咒願已訖問檀越曰:頗有甘漿美飲不。

    檀越報曰:如貧家中漿有數種。

    菘公甫桃甘蔗石蜜諸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