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關燈
無始。

    所謂甘露者,滅盡泥洹是。

    若有學人得至彼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

    是故說修道甘露果也。

     出曜經利養品第十四。

    芭蕉以實死,竹蘆實亦然。

    駏驉坐妊死,士以貪自喪。

     昔佛在羅閱城竹園加蘭陀所。

    爾時有比丘。

    名曰調達。

    聰明廣學。

    十二年中坐禅入定心不移易。

    十二頭陀初不缺減。

    起不淨觀了出入息。

    世間第一法乃至頂法一一分别。

    所誦佛經六萬。

    象載不勝。

    後意轉轉退漸生惡念。

    意望供養深着世利。

    往至世尊所。

    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須臾退坐前白佛言:唯然世尊,願說神足之道。

    我聞此已當善修行。

    使我得神足已,遊至他方處處教化。

    爾時世尊告調達比丘曰:汝今且置神足。

    何不學四非常。

    非常義苦義空義無我之義。

    是時調達比丘便生此念。

    如來所以不與我說神足義者,恐有勝己恥在不如。

    調達即舍如來。

    往至舍利弗所。

    白舍利弗言:唯然賢者,願為我說神足之道。

    我聞此已當善修行。

    使我得神足已,遊至他方處處教化。

    爾時舍利弗謂調達比丘曰:汝今且置神足。

    複用學為。

    何不修四非常。

    非常義苦義空義非身之義。

    時調達比丘内自思惟。

    此舍利弗比丘者,自稱智慧第一。

    如吾觀之,猶如螢火比于日月吾所誦習無與等者,猶尚不解神足之道。

    況複舍利弗比丘豈能解乎。

    即便舍去至大目揵連所。

    語目連曰:吾聞族姓子。

    神德無量神足變化無所罣礙。

    願為我說神足道。

    我聞此已奉而修行。

    遊至他方處處教化。

    目連語比丘曰:止止調達。

    何用此神足道為。

    吾聞始行之人。

    先學四非常。

    苦義空義非身之義。

    複當精修四禅。

    爾乃得神足道耳。

    調達聞已即興恚怒。

    此目連者自誇神足無與等者,所以不與我說神足道者,恐神足有勝。

    如我若得神足。

    彼便無有名譽。

    是故不與我說神足道耳。

    調達比丘内自思惟。

    吾今在在處處學神足道。

    人皆不肯教我。

    吾自有弟。

    名曰阿難。

    多聞博學衆德具足。

    大慈四等無所不覆。

    明古知今三世通達。

    吾今當往問神足道。

    設授我者當善修行。

    是時調達便至尊者阿難所。

    語阿難曰:吾聞卿善解神足之道。

    可與吾說。

    吾得神足已,遊至他方處處教化。

    是時阿難便與說神足之道。

    調達聞已,在閑靜處。

    專心一意以粗入微。

    複從微起還至于粗。

    以心舉身以身舉心。

    身心俱合漸漸離地。

    初如胡麻轉如胡桃漸離于地。

    從地至床從床至屋從屋至空。

    在虛空中作十八變湧沒自由。

    身上出火身下出水。

    身下出火身上出水。

    東出西沒西出東沒。

    四方皆爾。

    或分身無數還合為一。

    是時調達複作是念。

    吾今已得神足。

    石壁皆過無所罣礙。

    吾今甯可化作嬰孩小兒。

    形貌端正頭上五處面如桃華。

    在阿阇世太子膝上。

    或笑或号現嬰兒能。

    然太子阿阇世獨知是調達身。

    終日玩弄無有厭足。

    或嗚嗽唾或擎身傳左右手中。

    時太子阿阇世内自思惟。

    調達神足勝彼瞿昙沙門。

    能作無數變化。

    時阿阇世日給五百釜食。

    随時供養不令有乏。

    爾時衆多比丘。

    見阿阇世太子日給五百釜食供給調達。

    共相率合往至世尊所。

    頭面禮足白世尊言:向者人間分越。

    見阿阇世供給調達五百釜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諸人勿興斯意。

    貪利調達供養。

    所以然者,調達所得供養。

    自陷于罪亦陷他人。

    堕于深罪二俱堕罪。

    比丘當知。

    所謂自陷罪者,猶如彼芭蕉樹。

    愚人求實不能克獲。

    竹蘆亦複如是,駏驉懷妊二命俱喪。

    夫士貪貨後自喪亡。

    調達比丘亦複如是,貪着利養。

    由此利養自緻喪亡。

    佛告比丘。

    今當為汝說譬。

    智者以譬喻自解。

    昔有群鹫遊在深山各各孚乳。

    鹫告其雛曰:汝若學飛玄在虛空。

    見地如槃慎勿上過。

    所以然者,上有随藍風。

    傷害于汝。

    頭惱支節各在異處。

    時雛兒不随父母教誡。

    飛越過量為風所吹喪命。

    支節異處。

    汝等比丘勿興斯意。

    調達比丘如是受殃近在不遠。

    比丘複當知之,猶如群龜告語諸子。

    汝等自護莫至某處。

    彼有獵者備獲汝身分為五分。

    時諸龜子不随其教。

    便至其處共相娛樂。

    便為獵者所獲。

    或有安隐還得歸者,龜問其子。

    汝等為從何來。

    不至彼處乎。

    子報父母。

    我等相将至彼處觀。

    不見獵者唯睹長線而追我後。

    龜語其子。

    此線逐汝後者由來久矣。

    非适今也。

    汝先祖父母皆由此線而緻喪亡。

    諸比丘當知,猶如野狐。

    晝夜伺求大便畜獸糞除已自食訖。

    複自于此大便而去。

    調達比丘貪緻供養亦複如是,已自陷罪複陷他人。

    諸比丘莫貪着供養。

    如彼調達比丘。

    複引喻來。

    昔大月支國風俗常儀。

    要當酥煎麥食豬。

    時宮馬駒謂其母曰:我等與王緻力。

    不計遠近皆赴其命。

    然食以草刍飲以潦水。

    馬告其子。

    汝等慎勿興此意。

    羨彼酥煎麥耶。

    如是不久自當現驗。

    時逼節會新歲垂至。

    家家縛豬投于湯舉聲号喚。

    馬母告子汝等頗憶酥煎麥不乎。

    欲知證驗可往觀之。

    諸馬駒等知之審然。

    方知前愆為不及也。

    雖複食草。

    時複遇麥。

    讓而不食。

    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調達為人。

    其德雲何。

    乃能緻斯供養。

    佛告比丘。

    汝等莫興意貪着利養。

    如是不久自當見調達現驗之事。

    爾時世尊觀察此義。

    為後世衆生示現大明。

    亦使正法久存于世。

    爾時世尊處在大衆而說斯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