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今已始願為優婆塞盡形壽不殺。
如來默而可之。
歸命佛歸命法歸命比丘僧。
受三自歸命已,如來即從坐起而去。
佛去不久。
弊魔波旬化作佛形像。
來至長者家。
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紫磨金色圓光七尺。
長者見已内自念曰:如來向出還其何速。
敬意如見佛而為禮之。
不審如來有何教誡。
僞佛告曰:吾謂長者高才博智分别機趣。
谛念長者愚惑無智。
吾向所說四谛者實非真谛。
斯是颠倒外道所習。
長者尋覺知為詐僞。
即報之曰:止止勿語。
吾獲慧眼立牢固地。
正使汝化億千萬身來至我所。
欲使退轉我心者,其事不然。
豈當以螢火之光與日競明。
田家埠阜欲比須彌。
鸱鹫烏鵲金鳥并飛。
以汝穢形欺詐僞身。
設是幻師不應久停。
若是波旬宜速還歸。
弊魔波旬聞是語已,慚形愧影即還複身。
複道而去。
若有衆生信戒成就。
終不為魔所沮也。
況當須陀洹斯陀含有退還乎。
此事不然。
住凡夫地未在道檢。
見此幻形則有退轉。
則不成就凡夫人者先成而後退。
是故說信使戒成也。
亦壽智慧者,能究竟施其間不有亂想。
須陀洹見谛所斷八十八使。
以施心永斷無馀。
除欲界七死七生色界無色一死一生。
其馀生者永盡無馀。
斯陀含者,以施心見谛所斷八十八使淫怒癡薄。
除欲界一死一生。
其馀生者永盡無馀。
阿那含三界見谛所斷結。
欲界思惟所斷結。
以施心永盡無馀。
舍欲界生。
除色界無色界一死一生。
其馀生者永不生也。
無複悭嫉意不想念貪着世榮。
衆智具足壽不中夭。
是故說亦壽智慧也。
在在能行者,慧人執行以教化為本意。
欲所适東西南北。
辄有所益興起佛事。
是故說在在能行也。
處處見養者,已至彼界便為衆生所見供養。
在在處處分流法化。
是故說處處見養也。
比方世利,慧信為智,是财上寶。
家産非常。
比方世利者,世利謂閻浮利地人身。
何以故說世利。
謂閻浮利人以其閻浮利内出諸佛世尊辟支佛阿羅漢神仙得道者行度無極。
人于此間身行善口意行善。
複于此間信根成就。
知有佛法僧。
無複愚惑染世塵勞。
正使壽終後無遺患。
是故說比方世利也。
慧信為智者,有信有智則能具足八十千行。
信禦心本智嬰珞身。
信緻大富智成果證。
是故說慧信為智也。
是财上寶者,寶中真者,謂智慧寶也。
最勝最上無有過者,極上微妙不可譬喻為比。
是故說是财上寶也。
家産非常者,世财雖多會有衰喪者,石室城内有三居士。
一名阇利異姓人也。
二名晡陀滿。
三名婆波那。
此三人親兄弟也。
多财饒寶财産無極。
象馬七珍無所乏短。
縣官盜賊水火災變不能侵欺。
有一婆羅門。
持伊羅缽龍齋。
冀望富貴饒财多寶。
時龍現身語婆羅門。
汝今何為勤身苦體食風飲露斷穀除味。
在此持齋為何所求。
婆羅門報曰:所以在神泉與龍齋者,冀望大富獲緻珍寶。
龍王報曰:汝不聞乎。
吾有二号。
一名伊羅缽。
二名财無厭。
既名無厭複從吾有所求耶。
婆羅門報曰:設不惠者便于此命終不能徒還。
龍王即出紫磨好金以報婆羅門。
石室城内有豪富長者,出自天竺姓某字某。
汝往至家以此金與從彼求财。
時婆羅門得金便去。
至彼長者家出金示之。
長者見金告語藏之勿令人見。
将詣内館召諸五親。
此人遠送斯金與我。
五親飲食歡娛藏金庫内。
庫中雜物盡沒入于地還彼龍庫。
不但一家左右。
七家财物亦複盡沒于地。
聲聞外布徹。
彼三居士複聞龍王與梵志金至石室城。
使七豪貴人庫藏盡沒入于地還至龍宮。
時三居士自相謂言:我等三家資财無數庫藏充滿。
以法獲緻不抂濫人。
終不為水火盜賊王法所奪。
國人聞之謂為誇談言與行違。
普共聚集詣彼三家。
問居士曰:七家财寶盡入龍宮。
聞卿三人自相謂言:家業财寶以法獲緻不榄人物。
以何為證可得知不。
時三居士各出十斤分為六。
将諸人民及七家亡失财主。
往至龍泉以金投泉。
水皆湧沸猶如镬湯。
龍王驚懼即遣龍女。
出金還歸報謝使還。
順法财者以理成辦。
終不為水火盜賊所見侵欺。
非義财者抂濫人物得以非道。
便為盜賊水火王者所奪。
彼七家者即是其義。
是故說家産非常也。
欲見諸真,樂聽講法,能舍悭垢。
此之謂信。
欲見諸真者,若有信心堅固。
往見賢聖造諸精舍塔寺。
禮觐高德法師。
問訊聽受樂聞講法如契經所說,若有人着俗樂家無所乏。
造者便有五阙。
雲何為五。
于是其人樂以家裡談論。
若至衆中便聞師教。
夫人執行應當賢聖。
默然其人心悔誓不至衆。
吾所好樂者衆人見呵。
于我無益複至衆為。
以不至衆便不見聖。
以不見聖便不聞法。
以不聞法便墜堕凡夫趣三惡道。
是謂斯人于賢聖律第一阙也。
複次斯人意所愛欲者,常自在前。
會至衆中聞諸法師說。
其滓穢其人心悔誓不至衆。
吾所好樂衆人見呵。
于我無益複至衆為。
以不至衆便不見聖。
以不見聖便不聞法。
以不聞法便墜凡夫趣三惡道。
是謂斯人于賢聖律第二阙也。
複次斯人知親遠行心常愛敬。
行至衆中便聞師教。
遠遊妨樂知親企望。
離師離衆不至究竟。
其人心悔誓不至衆。
吾所好樂者衆人譏論。
于我無益複至衆為。
以不至衆便不見聖
如來默而可之。
歸命佛歸命法歸命比丘僧。
受三自歸命已,如來即從坐起而去。
佛去不久。
弊魔波旬化作佛形像。
來至長者家。
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紫磨金色圓光七尺。
長者見已内自念曰:如來向出還其何速。
敬意如見佛而為禮之。
不審如來有何教誡。
僞佛告曰:吾謂長者高才博智分别機趣。
谛念長者愚惑無智。
吾向所說四谛者實非真谛。
斯是颠倒外道所習。
長者尋覺知為詐僞。
即報之曰:止止勿語。
吾獲慧眼立牢固地。
正使汝化億千萬身來至我所。
欲使退轉我心者,其事不然。
豈當以螢火之光與日競明。
田家埠阜欲比須彌。
鸱鹫烏鵲金鳥并飛。
以汝穢形欺詐僞身。
設是幻師不應久停。
若是波旬宜速還歸。
弊魔波旬聞是語已,慚形愧影即還複身。
複道而去。
若有衆生信戒成就。
終不為魔所沮也。
況當須陀洹斯陀含有退還乎。
此事不然。
住凡夫地未在道檢。
見此幻形則有退轉。
則不成就凡夫人者先成而後退。
是故說信使戒成也。
亦壽智慧者,能究竟施其間不有亂想。
須陀洹見谛所斷八十八使。
以施心永斷無馀。
除欲界七死七生色界無色一死一生。
其馀生者永盡無馀。
斯陀含者,以施心見谛所斷八十八使淫怒癡薄。
除欲界一死一生。
其馀生者永盡無馀。
阿那含三界見谛所斷結。
欲界思惟所斷結。
以施心永盡無馀。
舍欲界生。
除色界無色界一死一生。
其馀生者永不生也。
無複悭嫉意不想念貪着世榮。
衆智具足壽不中夭。
是故說亦壽智慧也。
在在能行者,慧人執行以教化為本意。
欲所适東西南北。
辄有所益興起佛事。
是故說在在能行也。
處處見養者,已至彼界便為衆生所見供養。
在在處處分流法化。
是故說處處見養也。
比方世利,慧信為智,是财上寶。
家産非常。
比方世利者,世利謂閻浮利地人身。
何以故說世利。
謂閻浮利人以其閻浮利内出諸佛世尊辟支佛阿羅漢神仙得道者行度無極。
人于此間身行善口意行善。
複于此間信根成就。
知有佛法僧。
無複愚惑染世塵勞。
正使壽終後無遺患。
是故說比方世利也。
慧信為智者,有信有智則能具足八十千行。
信禦心本智嬰珞身。
信緻大富智成果證。
是故說慧信為智也。
是财上寶者,寶中真者,謂智慧寶也。
最勝最上無有過者,極上微妙不可譬喻為比。
是故說是财上寶也。
家産非常者,世财雖多會有衰喪者,石室城内有三居士。
一名阇利異姓人也。
二名晡陀滿。
三名婆波那。
此三人親兄弟也。
多财饒寶财産無極。
象馬七珍無所乏短。
縣官盜賊水火災變不能侵欺。
有一婆羅門。
持伊羅缽龍齋。
冀望富貴饒财多寶。
時龍現身語婆羅門。
汝今何為勤身苦體食風飲露斷穀除味。
在此持齋為何所求。
婆羅門報曰:所以在神泉與龍齋者,冀望大富獲緻珍寶。
龍王報曰:汝不聞乎。
吾有二号。
一名伊羅缽。
二名财無厭。
既名無厭複從吾有所求耶。
婆羅門報曰:設不惠者便于此命終不能徒還。
龍王即出紫磨好金以報婆羅門。
石室城内有豪富長者,出自天竺姓某字某。
汝往至家以此金與從彼求财。
時婆羅門得金便去。
至彼長者家出金示之。
長者見金告語藏之勿令人見。
将詣内館召諸五親。
此人遠送斯金與我。
五親飲食歡娛藏金庫内。
庫中雜物盡沒入于地還彼龍庫。
不但一家左右。
七家财物亦複盡沒于地。
聲聞外布徹。
彼三居士複聞龍王與梵志金至石室城。
使七豪貴人庫藏盡沒入于地還至龍宮。
時三居士自相謂言:我等三家資财無數庫藏充滿。
以法獲緻不抂濫人。
終不為水火盜賊王法所奪。
國人聞之謂為誇談言與行違。
普共聚集詣彼三家。
問居士曰:七家财寶盡入龍宮。
聞卿三人自相謂言:家業财寶以法獲緻不榄人物。
以何為證可得知不。
時三居士各出十斤分為六。
将諸人民及七家亡失财主。
往至龍泉以金投泉。
水皆湧沸猶如镬湯。
龍王驚懼即遣龍女。
出金還歸報謝使還。
順法财者以理成辦。
終不為水火盜賊所見侵欺。
非義财者抂濫人物得以非道。
便為盜賊水火王者所奪。
彼七家者即是其義。
是故說家産非常也。
欲見諸真,樂聽講法,能舍悭垢。
此之謂信。
欲見諸真者,若有信心堅固。
往見賢聖造諸精舍塔寺。
禮觐高德法師。
問訊聽受樂聞講法如契經所說,若有人着俗樂家無所乏。
造者便有五阙。
雲何為五。
于是其人樂以家裡談論。
若至衆中便聞師教。
夫人執行應當賢聖。
默然其人心悔誓不至衆。
吾所好樂者衆人見呵。
于我無益複至衆為。
以不至衆便不見聖。
以不見聖便不聞法。
以不聞法便墜堕凡夫趣三惡道。
是謂斯人于賢聖律第一阙也。
複次斯人意所愛欲者,常自在前。
會至衆中聞諸法師說。
其滓穢其人心悔誓不至衆。
吾所好樂衆人見呵。
于我無益複至衆為。
以不至衆便不見聖。
以不見聖便不聞法。
以不聞法便墜凡夫趣三惡道。
是謂斯人于賢聖律第二阙也。
複次斯人知親遠行心常愛敬。
行至衆中便聞師教。
遠遊妨樂知親企望。
離師離衆不至究竟。
其人心悔誓不至衆。
吾所好樂者衆人譏論。
于我無益複至衆為。
以不至衆便不見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