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與無所吝惜。
無數大衆厭患生死。
除貪着意執信堅固。
出家修道修增上法無退轉意。
各以次第成阿羅漢道。
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貯聚财産。
無不衰喪。
衆生居世馳趣四方。
貪求财貨興欲無厭。
盛夏冒焰冬履嚴霜。
饑寒勤苦艱難憂慮。
萬失一獲猶用自慶。
施心難果意不開悟。
既自不食複不施人。
雖饒寶貨與無不異。
坐禅之人裝以七寶。
雖目視之意不甘樂。
以悭貪故流轉生死。
從今世至後世。
爾時世尊以天眼觀清淨無瑕穢觀了衆生馳趣四方貪求财貨不顧後慮。
皆為愚惑所見迷誤。
世尊以此因緣尋究本末。
為諸比丘導引法味。
亦為将來衆生示現大明。
然熾正法久存于世。
三世諸佛盡見将護。
爾時世尊于大衆中。
而說此偈。
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貯聚财産。
無不衰喪。
時世坐上數千萬人。
聞佛所說專意聽受。
各随所念成得果證。
常者皆盡,高者亦堕,合會有離。
生者有死。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梵志至世尊所。
共相問訊在一面坐。
爾時梵志白世尊曰:願欲所問。
若見聽者乃敢陳啟。
佛告梵志。
恣汝所問。
如來當為敷演其義。
梵志白佛。
雲何世尊,以何因緣。
今世衆生轉微轉薄遂成減損。
于人間世不見熾盛。
佛告梵志。
有三因緣使衆生類轉微轉薄遂成減損。
于人間世不見熾盛。
雲何為三。
于是梵志。
今世衆生貪欲無道。
悭嫉堅固習邪倒見。
時彼衆生為此三事所見染污。
風雨非時災害毒流。
所種穀子各失時節。
轉不成熟。
若彼衆生所食之物或生或熟。
饒諸疾疹疫氣縱橫。
死者填路不可稱計是謂梵志最初因緣。
使今世衆生轉微轉薄遂成減損。
于人間世不見熾盛。
風雨非時災害縱橫。
所種穀子失時不收。
轉不成熟苗亦不生。
人民饑馑餓死者衆。
是謂梵志第二因緣使今世衆生轉微轉薄遂成減損不見熾盛。
複次梵志。
如今國王貪欲無道。
悭嫉堅固習邪倒見。
治化失度托境無厭。
越界攻伐共相傷害。
刀劍鉾箭共相斫射。
殺者無數不可稱量。
是謂梵志由三因緣使此生類災害橫起饑馑餓死攻伐無道。
佛說此已告目連曰:吾患脊痛還詣靜室。
汝今專意與梵志論。
兼與來會永除孤疑。
對曰:如是世尊,爾時世尊襞郁多羅僧枕僧伽梨右脅倚地。
腳腳相累系念在明。
時大目連汝今谛聽善思念之。
梵志對曰:願樂欲聞。
目連以偈告曰: 今觀此土境,及諸衆果樹。
山河流泉源,江海逝不停。
昔人瞻固守,今為斯所在。
甯轉尊法輪,示現天世人。
不樂取命終,竟知趣何方。
欲覓昔舊人,如今不見一。
廣說如舊文。
梵志聞偈心開意解即履道迹。
是故說曰:常者皆盡高者亦堕合會有離生者有死。
此是其義。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一孤母而喪一子。
得此憂惱愁愦失意恍惚倒錯。
譬如狂人意不開悟。
出城至祇洹精舍。
轉聞人說佛為大聖天人所宗。
演說經道忘憂除患。
無不照鑒無不通達。
于是孤母往至佛所。
作禮長跪白世尊言:素少子息唯有一息。
卒得重病舍我喪亡。
母子情愍不能自勝。
唯願世尊,垂神開化釋我憂結。
佛告孤母。
汝速入城遍行衢巷。
有不死家者求火持還。
孤母聞已歡悟踴躍。
入舍衛城至一街巷。
家家告曰:此中頗有不死者乎。
吾欲須火還活我息。
諸人報曰:我等曾祖父母今為所在。
汝今荒錯何須至巷狂有所說,所至之家皆言死亡。
形神疲惓所求不克。
便還歸家。
抱小小兒。
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佛言:受敕入城家家乞火皆言死喪。
是故空還。
佛告孤母。
夫人處世有四事因緣不可久保。
何謂為四。
一者常必無常。
二者富貴必貧賤。
三者合會必别離。
四者強健必當死。
趣死向死為死所牽無免此患。
佛告孤母。
汝今何為不自憂慮。
何不廣施持戒修齋。
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任力堪能給施孤窮沙門婆羅門遠行久住暫停止者,果獲其福不可計量。
孤母白佛言:我今愛子入骨徹髓。
為彼子故不惜身命。
爾時世尊欲化彼人令得開悟。
即化作四大火坑圍繞孤母之身。
火氣逼身以兒自障。
兒複呼喚不堪火痛。
佛語孤母。
汝向自陳愛子情重入骨徹髓。
甯自喪身不使子亡。
火氣逼己酸痛難堪。
但當自受以子障乎。
人間微火蓋不足言:地獄火然痛苦無量。
畜生愚惑懷癡為苦。
餓鬼福鮮以饑為苦。
能自利者乃得行道修諸善本。
分檀布施持戒忍辱。
不生地獄畜生餓鬼受諸苦惱。
受天人福漸近泥洹。
時彼孤母聞佛所說極深之法。
還自思惟。
内心懇責。
厭患恩愛除去想着。
便念世間不可樂想。
思惟分别五盛陰苦。
即于佛前諸塵垢盡。
得法眼淨成須陀洹。
爾時世尊觀察此義尋究本末。
為後衆生開演法門。
便于
無數大衆厭患生死。
除貪着意執信堅固。
出家修道修增上法無退轉意。
各以次第成阿羅漢道。
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貯聚财産。
無不衰喪。
衆生居世馳趣四方。
貪求财貨興欲無厭。
盛夏冒焰冬履嚴霜。
饑寒勤苦艱難憂慮。
萬失一獲猶用自慶。
施心難果意不開悟。
既自不食複不施人。
雖饒寶貨與無不異。
坐禅之人裝以七寶。
雖目視之意不甘樂。
以悭貪故流轉生死。
從今世至後世。
爾時世尊以天眼觀清淨無瑕穢觀了衆生馳趣四方貪求财貨不顧後慮。
皆為愚惑所見迷誤。
世尊以此因緣尋究本末。
為諸比丘導引法味。
亦為将來衆生示現大明。
然熾正法久存于世。
三世諸佛盡見将護。
爾時世尊于大衆中。
而說此偈。
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貯聚财産。
無不衰喪。
時世坐上數千萬人。
聞佛所說專意聽受。
各随所念成得果證。
常者皆盡,高者亦堕,合會有離。
生者有死。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梵志至世尊所。
共相問訊在一面坐。
爾時梵志白世尊曰:願欲所問。
若見聽者乃敢陳啟。
佛告梵志。
恣汝所問。
如來當為敷演其義。
梵志白佛。
雲何世尊,以何因緣。
今世衆生轉微轉薄遂成減損。
于人間世不見熾盛。
佛告梵志。
有三因緣使衆生類轉微轉薄遂成減損。
于人間世不見熾盛。
雲何為三。
于是梵志。
今世衆生貪欲無道。
悭嫉堅固習邪倒見。
時彼衆生為此三事所見染污。
風雨非時災害毒流。
所種穀子各失時節。
轉不成熟。
若彼衆生所食之物或生或熟。
饒諸疾疹疫氣縱橫。
死者填路不可稱計是謂梵志最初因緣。
使今世衆生轉微轉薄遂成減損。
于人間世不見熾盛。
風雨非時災害縱橫。
所種穀子失時不收。
轉不成熟苗亦不生。
人民饑馑餓死者衆。
是謂梵志第二因緣使今世衆生轉微轉薄遂成減損不見熾盛。
複次梵志。
如今國王貪欲無道。
悭嫉堅固習邪倒見。
治化失度托境無厭。
越界攻伐共相傷害。
刀劍鉾箭共相斫射。
殺者無數不可稱量。
是謂梵志由三因緣使此生類災害橫起饑馑餓死攻伐無道。
佛說此已告目連曰:吾患脊痛還詣靜室。
汝今專意與梵志論。
兼與來會永除孤疑。
對曰:如是世尊,爾時世尊襞郁多羅僧枕僧伽梨右脅倚地。
腳腳相累系念在明。
時大目連汝今谛聽善思念之。
梵志對曰:願樂欲聞。
目連以偈告曰: 今觀此土境,及諸衆果樹。
山河流泉源,江海逝不停。
昔人瞻固守,今為斯所在。
甯轉尊法輪,示現天世人。
不樂取命終,竟知趣何方。
欲覓昔舊人,如今不見一。
廣說如舊文。
梵志聞偈心開意解即履道迹。
是故說曰:常者皆盡高者亦堕合會有離生者有死。
此是其義。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一孤母而喪一子。
得此憂惱愁愦失意恍惚倒錯。
譬如狂人意不開悟。
出城至祇洹精舍。
轉聞人說佛為大聖天人所宗。
演說經道忘憂除患。
無不照鑒無不通達。
于是孤母往至佛所。
作禮長跪白世尊言:素少子息唯有一息。
卒得重病舍我喪亡。
母子情愍不能自勝。
唯願世尊,垂神開化釋我憂結。
佛告孤母。
汝速入城遍行衢巷。
有不死家者求火持還。
孤母聞已歡悟踴躍。
入舍衛城至一街巷。
家家告曰:此中頗有不死者乎。
吾欲須火還活我息。
諸人報曰:我等曾祖父母今為所在。
汝今荒錯何須至巷狂有所說,所至之家皆言死亡。
形神疲惓所求不克。
便還歸家。
抱小小兒。
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佛言:受敕入城家家乞火皆言死喪。
是故空還。
佛告孤母。
夫人處世有四事因緣不可久保。
何謂為四。
一者常必無常。
二者富貴必貧賤。
三者合會必别離。
四者強健必當死。
趣死向死為死所牽無免此患。
佛告孤母。
汝今何為不自憂慮。
何不廣施持戒修齋。
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任力堪能給施孤窮沙門婆羅門遠行久住暫停止者,果獲其福不可計量。
孤母白佛言:我今愛子入骨徹髓。
為彼子故不惜身命。
爾時世尊欲化彼人令得開悟。
即化作四大火坑圍繞孤母之身。
火氣逼身以兒自障。
兒複呼喚不堪火痛。
佛語孤母。
汝向自陳愛子情重入骨徹髓。
甯自喪身不使子亡。
火氣逼己酸痛難堪。
但當自受以子障乎。
人間微火蓋不足言:地獄火然痛苦無量。
畜生愚惑懷癡為苦。
餓鬼福鮮以饑為苦。
能自利者乃得行道修諸善本。
分檀布施持戒忍辱。
不生地獄畜生餓鬼受諸苦惱。
受天人福漸近泥洹。
時彼孤母聞佛所說極深之法。
還自思惟。
内心懇責。
厭患恩愛除去想着。
便念世間不可樂想。
思惟分别五盛陰苦。
即于佛前諸塵垢盡。
得法眼淨成須陀洹。
爾時世尊觀察此義尋究本末。
為後衆生開演法門。
便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