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八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第十三安忍波羅蜜多分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
在室羅筏。
住誓多林給孤獨園。
與大刍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告具壽滿慈子。
汝今應為欲證無上正等菩提諸菩薩摩诃薩。
宣說安忍波羅蜜多。
時滿慈子蒙佛教敕。
承佛神力便白佛言:若菩薩摩诃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於他有情種種诃罵毀謗言說應深忍受。
不應發起忿恚恨心。
應起慈悲報彼恩德如是菩薩應於安忍波羅蜜多深心信樂。
随所發起安忍之心。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是菩薩摩诃薩。
能住安忍波羅蜜多。
時舍利子便問具壽滿慈子言:諸菩薩衆所修安忍。
與聲聞衆所修安忍有何差别。
滿慈子言:諸聲聞衆所修安忍。
名為少分行相。
所緣非極圓滿。
諸菩薩衆所修安忍。
名為具分行相。
所緣最極圓滿。
謂諸菩薩安忍無量。
為欲利樂無量有情。
被安忍铠作是誓言:我當度脫無量有情。
皆令離苦證涅槃樂。
是故菩薩安忍無量。
聲聞安忍唯為舍棄自身煩惱非為有情。
是故名為少分安忍。
非如菩薩摩诃薩衆安忍無量。
以諸菩薩不離安忍波羅蜜多。
是故名為具分安忍。
若於菩薩起不清淨。
不能含忍損害之心。
當知彼人獲無量罪。
非於聲聞獨覺乘等。
是故菩薩安忍最勝。
又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
如為如來應正等覺之所诃責心無忿恨。
如是若為或旃荼羅或補羯娑或馀下賤諸有情類诃罵謗毀。
亦不應起忿恚嫌恨加報之心經刹那頃。
如是菩薩攝受安忍波羅蜜多。
疾得圓滿不久證得一切智智。
如是菩薩修學安忍波羅蜜多。
漸次究竟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菩薩摩诃薩。
如是安住攝受安忍波羅蜜多。
堪受他人诃罵謗毀。
其心不動如妙高山。
功德善根增長難壞。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普為世間作大饒益。
時舍利子複問具壽滿慈子言:若菩薩摩诃薩修安忍時。
有二人來至菩薩所。
一善心故以旃檀塗。
一惡心故以火燒身。
菩薩於彼應起何心。
滿慈子言:是菩薩摩诃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於第一人不應起愛。
於第二人不應起恚。
應於彼二起平等心。
俱欲畢竟利益安樂。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能行安忍波羅蜜多。
能住安忍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诃薩能行安忍波羅蜜多。
能住安忍波羅蜜多。
是菩薩摩诃薩能無倒行菩薩行處。
能無倒住菩薩淨土。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於有情類不應發起忿恚之心。
不應發起嫌恨之心。
不應發起報怨之心。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於有情類安忍圓滿。
稱贊圓滿。
柔和圓滿。
意樂圓滿。
無忿無恨於一切處皆起慈心。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他諸有情來至其所起怨害心。
欲打欲縛毀辱诃責。
皆能安忍無心加報。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他諸有情來至其所。
欲興鬥诤作不饒益。
菩薩於彼起和好心。
軟言愧謝令毒心息。
爾時菩薩作是思惟。
如是有情來至我所。
欲興鬥诤作不饒益。
我證無上正等覺時。
當為宣揚甚深空法。
令永息滅一切鬥诤。
謂為宣揚所有色蘊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亦為宣揚所有受想行識蘊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或為宣揚所有眼處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亦為宣揚所有耳鼻舌身意處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或為宣揚所有色處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亦為宣揚所有聲香味觸法處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或為宣揚所有眼界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亦為宣揚所有耳鼻舌身意界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或為宣揚所有色界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亦為宣揚所有聲香味觸法界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或為宣揚所有眼識界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亦為宣揚所有耳鼻舌身意識界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或為宣揚所有眼觸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亦為宣揚所有耳鼻舌身意觸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或為宣揚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亦為宣揚所有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或為宣揚所有地界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亦為宣揚所有水火風空識界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或為宣揚所有因緣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亦為宣揚所有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在室羅筏。
住誓多林給孤獨園。
與大刍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告具壽滿慈子。
汝今應為欲證無上正等菩提諸菩薩摩诃薩。
宣說安忍波羅蜜多。
時滿慈子蒙佛教敕。
承佛神力便白佛言:若菩薩摩诃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於他有情種種诃罵毀謗言說應深忍受。
不應發起忿恚恨心。
應起慈悲報彼恩德如是菩薩應於安忍波羅蜜多深心信樂。
随所發起安忍之心。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是菩薩摩诃薩。
能住安忍波羅蜜多。
時舍利子便問具壽滿慈子言:諸菩薩衆所修安忍。
與聲聞衆所修安忍有何差别。
滿慈子言:諸聲聞衆所修安忍。
名為少分行相。
所緣非極圓滿。
諸菩薩衆所修安忍。
名為具分行相。
所緣最極圓滿。
謂諸菩薩安忍無量。
為欲利樂無量有情。
被安忍铠作是誓言:我當度脫無量有情。
皆令離苦證涅槃樂。
是故菩薩安忍無量。
聲聞安忍唯為舍棄自身煩惱非為有情。
是故名為少分安忍。
非如菩薩摩诃薩衆安忍無量。
以諸菩薩不離安忍波羅蜜多。
是故名為具分安忍。
若於菩薩起不清淨。
不能含忍損害之心。
當知彼人獲無量罪。
非於聲聞獨覺乘等。
是故菩薩安忍最勝。
又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
如為如來應正等覺之所诃責心無忿恨。
如是若為或旃荼羅或補羯娑或馀下賤諸有情類诃罵謗毀。
亦不應起忿恚嫌恨加報之心經刹那頃。
如是菩薩攝受安忍波羅蜜多。
疾得圓滿不久證得一切智智。
如是菩薩修學安忍波羅蜜多。
漸次究竟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菩薩摩诃薩。
如是安住攝受安忍波羅蜜多。
堪受他人诃罵謗毀。
其心不動如妙高山。
功德善根增長難壞。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普為世間作大饒益。
時舍利子複問具壽滿慈子言:若菩薩摩诃薩修安忍時。
有二人來至菩薩所。
一善心故以旃檀塗。
一惡心故以火燒身。
菩薩於彼應起何心。
滿慈子言:是菩薩摩诃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於第一人不應起愛。
於第二人不應起恚。
應於彼二起平等心。
俱欲畢竟利益安樂。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能行安忍波羅蜜多。
能住安忍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诃薩能行安忍波羅蜜多。
能住安忍波羅蜜多。
是菩薩摩诃薩能無倒行菩薩行處。
能無倒住菩薩淨土。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於有情類不應發起忿恚之心。
不應發起嫌恨之心。
不應發起報怨之心。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於有情類安忍圓滿。
稱贊圓滿。
柔和圓滿。
意樂圓滿。
無忿無恨於一切處皆起慈心。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他諸有情來至其所起怨害心。
欲打欲縛毀辱诃責。
皆能安忍無心加報。
如是菩薩摩诃薩衆他諸有情來至其所。
欲興鬥诤作不饒益。
菩薩於彼起和好心。
軟言愧謝令毒心息。
爾時菩薩作是思惟。
如是有情來至我所。
欲興鬥诤作不饒益。
我證無上正等覺時。
當為宣揚甚深空法。
令永息滅一切鬥诤。
謂為宣揚所有色蘊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亦為宣揚所有受想行識蘊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或為宣揚所有眼處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亦為宣揚所有耳鼻舌身意處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或為宣揚所有色處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亦為宣揚所有聲香味觸法處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或為宣揚所有眼界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亦為宣揚所有耳鼻舌身意界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或為宣揚所有色界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亦為宣揚所有聲香味觸法界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或為宣揚所有眼識界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亦為宣揚所有耳鼻舌身意識界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或為宣揚所有眼觸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亦為宣揚所有耳鼻舌身意觸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或為宣揚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亦為宣揚所有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或為宣揚所有地界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亦為宣揚所有水火風空識界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或為宣揚所有因緣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
令彼聞已鬥诤心息。
亦為宣揚所有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皆如幻化畢竟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诤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