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八十
關燈
小
中
大
所生諸受不取樂無樂相。
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取樂無樂相。
於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取我無我相。
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取我無我相。
於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取淨不淨相。
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取淨不淨相。
於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取遠離不遠離相。
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
於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地界不取常無常相。
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常無常相。
於地界不取樂無樂相。
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樂無樂相。
於地界不取我無我相。
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我無我相。
於地界不取淨不淨相。
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淨不淨相。
於地界不取遠離不遠離相。
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
於地界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因緣不取常無常相。
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常無常相。
於因緣不取樂無樂相。
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樂無樂相。
於因緣不取我無我相。
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我無我相。
於因緣不取淨不淨相。
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淨不淨相。
於因緣不取遠離不遠離相。
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
於因緣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無明不取常無常相。
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常無常相。
於無明不取樂無樂相。
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樂無樂相。
於無明不取我無我相。
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我無我相。
於無明不取淨不淨相。
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淨不淨相。
於無明不取遠離不遠離相。
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
於無明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欲界不取常無常相。
於色無色界亦不取常無常相。
於欲界不取樂無樂相。
於色無色界亦不取樂無樂相。
於欲界不取我無我相。
於色無色界亦不取我無我相。
於欲界不取淨不淨相。
於色無色界亦不取淨不淨相。
於欲界不取遠離不遠離相。
於色無色界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
於欲界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於色無色界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若諸菩薩能作如是方便善巧。
不取法相修行布施波羅蜜多。
是諸菩薩得入居頂諸菩薩數。
能得如頂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知一切法皆非實有遠離衆相。
而行布施波羅蜜多。
是諸菩薩得入居頂諸菩薩數。
能得如頂一切智智。
亦能教化一切有情。
令依如是一切智智。
發願趣求亦能證得。
又滿慈子。
若諸有情於無相法不起勝解。
則不能發一切智心。
若不能發一切智心。
則不能修諸菩薩行。
若不能修諸菩薩行。
則不能得一切智智。
若諸有情於無相法能起勝解。
則能發起一切智心。
若能發起一切智心。
則能修行諸菩薩行。
若能修行諸菩薩行。
則能證得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發心趣求一切智已,随所舍事皆能了知空無所有。
而行布施波羅蜜多。
謂如實知諸所舍事。
皆如幻化非如我等。
無始時來所取諸相由能知故。
於諸所有皆能棄舍不取諸相。
諸有情類不如實知諸法非有皆如幻化故。
於諸事起堅執著。
由堅執著不能棄舍。
由不棄舍攝受慳吝。
由慳吝故身壞命終。
堕諸惡趣受貧窮苦。
随有所得不能棄舍。
複於其中增長慳吝。
由斯複堕諸惡趣中受種種苦。
如是受苦皆由取相。
若諸菩薩方便善巧。
知法非有皆如幻化。
既如幻化皆應棄舍。
幻化非我及我所故。
於一切事皆能棄舍。
所以者何我我所事既不可得不應執著。
無執著故皆能棄舍。
由能棄舍。
於佛世尊所說正法深生愛樂。
謂作是念。
希有世尊,善說諸法皆如幻化。
我依佛教一切能舍。
謂能棄舍如幻化法。
令我當得如幻無相無上菩提。
是諸菩薩作如是念。
諸佛世尊能作難作。
謂教菩薩如實了知諸法非有皆如幻化。
由了知故不生執著。
少用功力能舍一切。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應如是知諸法非有皆如幻化舍離衆相。
以無相心勤求如頂一切智智。
汝滿慈子。
勿謂我說如是法要是自辯才。
此皆如來威神之力。
爾時佛告阿難陀言:今舍利子諸有所說皆佛神力汝應受持。
我涅槃後當廣流布。
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取樂無樂相。
於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取我無我相。
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取我無我相。
於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取淨不淨相。
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取淨不淨相。
於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取遠離不遠離相。
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
於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於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地界不取常無常相。
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常無常相。
於地界不取樂無樂相。
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樂無樂相。
於地界不取我無我相。
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我無我相。
於地界不取淨不淨相。
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淨不淨相。
於地界不取遠離不遠離相。
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
於地界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於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因緣不取常無常相。
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常無常相。
於因緣不取樂無樂相。
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樂無樂相。
於因緣不取我無我相。
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我無我相。
於因緣不取淨不淨相。
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淨不淨相。
於因緣不取遠離不遠離相。
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
於因緣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於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無明不取常無常相。
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常無常相。
於無明不取樂無樂相。
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樂無樂相。
於無明不取我無我相。
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我無我相。
於無明不取淨不淨相。
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淨不淨相。
於無明不取遠離不遠離相。
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
於無明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於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是諸菩薩於欲界不取常無常相。
於色無色界亦不取常無常相。
於欲界不取樂無樂相。
於色無色界亦不取樂無樂相。
於欲界不取我無我相。
於色無色界亦不取我無我相。
於欲界不取淨不淨相。
於色無色界亦不取淨不淨相。
於欲界不取遠離不遠離相。
於色無色界亦不取遠離不遠離相。
於欲界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於色無色界亦不取寂靜不寂靜相。
若諸菩薩能作如是方便善巧。
不取法相修行布施波羅蜜多。
是諸菩薩得入居頂諸菩薩數。
能得如頂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知一切法皆非實有遠離衆相。
而行布施波羅蜜多。
是諸菩薩得入居頂諸菩薩數。
能得如頂一切智智。
亦能教化一切有情。
令依如是一切智智。
發願趣求亦能證得。
又滿慈子。
若諸有情於無相法不起勝解。
則不能發一切智心。
若不能發一切智心。
則不能修諸菩薩行。
若不能修諸菩薩行。
則不能得一切智智。
若諸有情於無相法能起勝解。
則能發起一切智心。
若能發起一切智心。
則能修行諸菩薩行。
若能修行諸菩薩行。
則能證得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發心趣求一切智已,随所舍事皆能了知空無所有。
而行布施波羅蜜多。
謂如實知諸所舍事。
皆如幻化非如我等。
無始時來所取諸相由能知故。
於諸所有皆能棄舍不取諸相。
諸有情類不如實知諸法非有皆如幻化故。
於諸事起堅執著。
由堅執著不能棄舍。
由不棄舍攝受慳吝。
由慳吝故身壞命終。
堕諸惡趣受貧窮苦。
随有所得不能棄舍。
複於其中增長慳吝。
由斯複堕諸惡趣中受種種苦。
如是受苦皆由取相。
若諸菩薩方便善巧。
知法非有皆如幻化。
既如幻化皆應棄舍。
幻化非我及我所故。
於一切事皆能棄舍。
所以者何我我所事既不可得不應執著。
無執著故皆能棄舍。
由能棄舍。
於佛世尊所說正法深生愛樂。
謂作是念。
希有世尊,善說諸法皆如幻化。
我依佛教一切能舍。
謂能棄舍如幻化法。
令我當得如幻無相無上菩提。
是諸菩薩作如是念。
諸佛世尊能作難作。
謂教菩薩如實了知諸法非有皆如幻化。
由了知故不生執著。
少用功力能舍一切。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應如是知諸法非有皆如幻化舍離衆相。
以無相心勤求如頂一切智智。
汝滿慈子。
勿謂我說如是法要是自辯才。
此皆如來威神之力。
爾時佛告阿難陀言:今舍利子諸有所說皆佛神力汝應受持。
我涅槃後當廣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