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九(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譯)
關燈
小
中
大
於彼處此識界。
得名受觸法界耶。
複雲何此識界。
舍此身已後受愛觸等。
譬如風界能移香氣。
故知此花香從風吹來。
而其風界實不持花香而來。
亦非無風而花香能來。
彼香無色彼風亦無色。
其彼聞香根亦無色。
跋陀羅波梨。
如是如是,彼死人識欲移持觸受等及諸界已,有於彼世以父母和合故。
然後可知有識。
其識有故即知有受有觸和合而成,猶如勝人識強勝故有香根。
香根勝故有勝香。
複有二身勝故有二事勝可見。
二事勝者所謂色觸。
其風多故花香亦多。
如是如是,以識大故受亦大。
受大故識亦大。
識大故諸界亦大。
然知此善此惡也。
譬如畫師既善成就闆。
随欲出向作即能為。
善意解故随色能作。
然彼畫師若無色不可現色。
如是如是,此識成就六色身。
所謂因眼見色。
所有識智因眼見色者實無有色。
因耳聞聲者亦無色。
因鼻聞香者亦無色。
因舌知味者亦無色。
因身覺觸者彼觸亦無色。
因意有諸大者彼亦無色。
所有知者亦無色。
當知彼境界内亦無有色。
如是次第此識當知皆亦無色。
當應如是觀。
而汝問此識雲何舍此身至於彼世者,跋陀羅波梨。
夫命終時此識以業持故。
此業及命盡時。
譬如入寂滅三昧人有識身體。
此識身體滅已,然後入寂滅内祝如是如是,此識於死人邊。
舍身及以諸大。
舍已唯有念力。
如是知我是彼某甲。
凡人舍身之時,有二種觸正念。
何等為二。
一者正念。
二者觸。
而彼人命終之時,於身有觸二受。
一身受二念受。
死後念有觸。
複次汝問識者何義。
然有子能生牙。
從智生識即名為念。
是故智及子故名為識。
然後還受於觸。
苦樂智知故名為識。
後複受善惡。
亦能知善惡境界故名為識,猶如從子生牙。
其身成就故名為識。
複次跋陀羅波梨。
汝又問言:此識雲何舍身已移向彼者,譬如鏡中照現身形。
又如泥團模内鑄出身形。
又複如日出時能滅諸暗。
其日沒已還複生暗。
然而彼暗無有常定。
非無常定之處。
然彼暗無色無受不可見。
如是此識生身已,如暗離明身生亦然。
其人不見此識。
然識受此身。
譬如婦人受胎然不知此我懷胎。
為男為女。
或黑或白。
或諸根具以不具。
或手足正等。
以不然。
彼在胎之者,或以熱食觸故覺已即動。
如是如是,此識來去伸縮共眼開閉。
昔所造諸業故。
所有境界即笑語言等。
諸有所生得色身内住識。
然諸衆生不知我身内所住識有何體。
跋陀羅波梨。
此識善成就故。
流至於一切諸有。
然諸有不染著。
跋陀羅波梨。
諸有及識六根境界。
是六界處。
有四大處。
有五陰處。
跋陀羅波梨。
如是識等境界汝當知。
跋陀羅波梨。
譬如木人以一機關作一切諸事。
走跳現種種諸伎。
跋陀羅波梨。
於汝意雲何。
彼木人有何因緣作如是事。
跋陀羅波梨白佛言:世尊,如來所問非我境界。
我無智能答。
佛複言跋陀羅波梨。
彼者由巧智慧力作種種事。
而彼巧業無有色。
以智所生。
如是如是,此身人由識巧故生。
而此種種身由識所作。
此識造身故生。
而此識無有可荊猶法界修熏故。
往昔諸身憶念意成就,猶如日光此識應須當見。
譬如日光照於穢濁臭惡諸屍。
亦不為其所染。
而其臭穢不離日光所生。
如是如是,此識欲初生在糞穢所食諸不淨。
又在豬狗等腹内受胎。
然彼識不為臭穢所染。
複次跋陀羅波梨。
此識舍身已,随善惡所行。
此義何也。
此識舍此身體即受彼罪福。
譬如風界從山首出至於瞻婆林。
因觸故受微妙香。
至臭穢之處。
或至諸屍臭處。
跋陀羅波梨。
彼風随至多處。
而取多氣至彼即多,猶如彼風界将彼香氣過。
而彼風界無有色。
及彼香亦無色。
如是如是,此識舍身已将善惡而移。
如是次第而去。
彼識欲移,猶如睡夢人知一切諸物。
有身不移本處。
如是如是,有福亦生。
欲移識時,猶如夢見諸事。
然此識不從咽喉出。
亦不從諸孔出。
其識出時亦複不求諸孔。
爾時跋陀羅波梨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雲何或雞卵鵝卵在[W083]内。
其[W083]無孔雲何知識别而[W083]不破。
其識雲何移徙。
佛告跋陀羅波梨。
譬如以瞻婆等諸花熏烏麻。
善熟然後壓取油。
而言此是瞻婆等花油。
如彼香不破壞烏麻而香氣移徙。
彼香不著烏麻。
因麻及花共和合故香氣相著。
然後香氣不從麻子邊求孔然後入。
因彼二故其香移徙。
如是如是,此識不破壞卵[W083]。
妙香移徙此識轉移亦複如是,汝當如是知。
複次此識不移徙,猶如日火摩尼寶等光明。
應如是見。
複次此識移徙,猶如種子所至地方種子。
而彼種子擲置地内。
生牙莖葉花果子。
或白或赤或黑。
各有自味力
得名受觸法界耶。
複雲何此識界。
舍此身已後受愛觸等。
譬如風界能移香氣。
故知此花香從風吹來。
而其風界實不持花香而來。
亦非無風而花香能來。
彼香無色彼風亦無色。
其彼聞香根亦無色。
跋陀羅波梨。
如是如是,彼死人識欲移持觸受等及諸界已,有於彼世以父母和合故。
然後可知有識。
其識有故即知有受有觸和合而成,猶如勝人識強勝故有香根。
香根勝故有勝香。
複有二身勝故有二事勝可見。
二事勝者所謂色觸。
其風多故花香亦多。
如是如是,以識大故受亦大。
受大故識亦大。
識大故諸界亦大。
然知此善此惡也。
譬如畫師既善成就闆。
随欲出向作即能為。
善意解故随色能作。
然彼畫師若無色不可現色。
如是如是,此識成就六色身。
所謂因眼見色。
所有識智因眼見色者實無有色。
因耳聞聲者亦無色。
因鼻聞香者亦無色。
因舌知味者亦無色。
因身覺觸者彼觸亦無色。
因意有諸大者彼亦無色。
所有知者亦無色。
當知彼境界内亦無有色。
如是次第此識當知皆亦無色。
當應如是觀。
而汝問此識雲何舍此身至於彼世者,跋陀羅波梨。
夫命終時此識以業持故。
此業及命盡時。
譬如入寂滅三昧人有識身體。
此識身體滅已,然後入寂滅内祝如是如是,此識於死人邊。
舍身及以諸大。
舍已唯有念力。
如是知我是彼某甲。
凡人舍身之時,有二種觸正念。
何等為二。
一者正念。
二者觸。
而彼人命終之時,於身有觸二受。
一身受二念受。
死後念有觸。
複次汝問識者何義。
然有子能生牙。
從智生識即名為念。
是故智及子故名為識。
然後還受於觸。
苦樂智知故名為識。
後複受善惡。
亦能知善惡境界故名為識,猶如從子生牙。
其身成就故名為識。
複次跋陀羅波梨。
汝又問言:此識雲何舍身已移向彼者,譬如鏡中照現身形。
又如泥團模内鑄出身形。
又複如日出時能滅諸暗。
其日沒已還複生暗。
然而彼暗無有常定。
非無常定之處。
然彼暗無色無受不可見。
如是此識生身已,如暗離明身生亦然。
其人不見此識。
然識受此身。
譬如婦人受胎然不知此我懷胎。
為男為女。
或黑或白。
或諸根具以不具。
或手足正等。
以不然。
彼在胎之者,或以熱食觸故覺已即動。
如是如是,此識來去伸縮共眼開閉。
昔所造諸業故。
所有境界即笑語言等。
諸有所生得色身内住識。
然諸衆生不知我身内所住識有何體。
跋陀羅波梨。
此識善成就故。
流至於一切諸有。
然諸有不染著。
跋陀羅波梨。
諸有及識六根境界。
是六界處。
有四大處。
有五陰處。
跋陀羅波梨。
如是識等境界汝當知。
跋陀羅波梨。
譬如木人以一機關作一切諸事。
走跳現種種諸伎。
跋陀羅波梨。
於汝意雲何。
彼木人有何因緣作如是事。
跋陀羅波梨白佛言:世尊,如來所問非我境界。
我無智能答。
佛複言跋陀羅波梨。
彼者由巧智慧力作種種事。
而彼巧業無有色。
以智所生。
如是如是,此身人由識巧故生。
而此種種身由識所作。
此識造身故生。
而此識無有可荊猶法界修熏故。
往昔諸身憶念意成就,猶如日光此識應須當見。
譬如日光照於穢濁臭惡諸屍。
亦不為其所染。
而其臭穢不離日光所生。
如是如是,此識欲初生在糞穢所食諸不淨。
又在豬狗等腹内受胎。
然彼識不為臭穢所染。
複次跋陀羅波梨。
此識舍身已,随善惡所行。
此義何也。
此識舍此身體即受彼罪福。
譬如風界從山首出至於瞻婆林。
因觸故受微妙香。
至臭穢之處。
或至諸屍臭處。
跋陀羅波梨。
彼風随至多處。
而取多氣至彼即多,猶如彼風界将彼香氣過。
而彼風界無有色。
及彼香亦無色。
如是如是,此識舍身已将善惡而移。
如是次第而去。
彼識欲移,猶如睡夢人知一切諸物。
有身不移本處。
如是如是,有福亦生。
欲移識時,猶如夢見諸事。
然此識不從咽喉出。
亦不從諸孔出。
其識出時亦複不求諸孔。
爾時跋陀羅波梨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雲何或雞卵鵝卵在[W083]内。
其[W083]無孔雲何知識别而[W083]不破。
其識雲何移徙。
佛告跋陀羅波梨。
譬如以瞻婆等諸花熏烏麻。
善熟然後壓取油。
而言此是瞻婆等花油。
如彼香不破壞烏麻而香氣移徙。
彼香不著烏麻。
因麻及花共和合故香氣相著。
然後香氣不從麻子邊求孔然後入。
因彼二故其香移徙。
如是如是,此識不破壞卵[W083]。
妙香移徙此識轉移亦複如是,汝當如是知。
複次此識不移徙,猶如日火摩尼寶等光明。
應如是見。
複次此識移徙,猶如種子所至地方種子。
而彼種子擲置地内。
生牙莖葉花果子。
或白或赤或黑。
各有自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