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玄奘譯)
關燈
小
中
大
。
如是無性無為故。
複次舍利子,我證菩提無差别迹。
何故名為無差别迹。
舍利子,真如法性二俱名迹。
性無别異性無安住名無差别。
諸法實際名之為迹。
性無動搖名無差别。
諸法空性名之為迹。
性不可得名無差别。
諸法無相名之為迹。
性不可尋名無差别。
諸法無願名之為迹。
性無發起名無差别。
無衆生性名之為迹。
即體性無名無差别。
是虛空相名之為迹。
性不可得名無差别。
其性無生是名為迹。
其性無滅名無差别。
其性無為是名為迹。
性無行住名無差别。
為菩提相是名為迹。
其性寂靜名無差别。
為涅槃相是名為迹。
其性無生名無差别。
舍利子,一切衆生不能覺悟無差别迹。
如來於彼發起大悲。
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覺悟。
如是無差别迹故。
複次舍利子,言菩提者不可以身證。
不可以心證。
何以故?身性無知無有作用。
譬如草木牆壁琢石之光。
心性亦爾。
譬如幻事陽焰水月。
若能如是覺悟身心是名菩提。
舍利子,但以世俗言說假名菩提。
菩提實性不可言說。
不可以身得。
不可以心得。
不可以法得。
不可以非法得。
不可以真實得。
不可以非真實得。
不可以谛得。
不可以妄得。
何以故?由菩提性離言說故。
亦離一切諸法相故。
又以菩提無有形相用通言說。
譬如虛空無有形處故不可說。
舍利子,如實尋求一切諸法皆無言說。
何以故?由諸法中無有言說。
於言說中亦無諸法。
一切衆生不能覺悟如是諸法理趣。
如來於彼發起大悲。
我今定當開示諸法理趣令其覺悟。
如是谛實義旨故。
複次舍利子,言菩提者無取無藏。
何等名為無取無藏。
舍利子,了知眼故名無所齲不觀色故名曰無藏。
舍利子,如來證是菩提無取無藏故。
不取於眼。
不藏於色。
不住於識。
乃至不取於意。
不藏於法。
不住於識。
雖不住識。
而能了知一切衆生心之所祝雲何了知。
謂諸衆生心住四法。
何等為四。
一切衆生心住於識。
心住於受。
心住於想。
心住於行。
如來如是如實了知住與不祝一切衆生不能覺悟無住實際。
如來於彼發起大悲。
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覺悟。
如是無住實際法故。
複次舍利子,言菩提者空之異名。
由空空故菩提亦空。
菩提空故諸法亦空。
是故如來如其空性覺一切法。
不由空故覺法空性。
由一理趣智故覺法性空。
空與菩提性無有二。
由無二故不可說言:此是菩提。
此是空性。
若有二者則可言說。
此為菩提。
此為空性。
以法無二無有二相。
無名無相無行。
畢竟不行亦不現行。
所言空者遠離取執。
勝義谛中無法可得。
由性空故說名為空。
如說太虛名為虛空。
而太虛性不可言說。
如是空法說名為空。
而彼空性不可言說。
如是悟入諸法實無有名假立名說。
然諸法名無方無處。
如名诠諸法。
此法無方無處亦複如是,如來了知一切諸法從本已來無生無起。
如是知已而證解脫。
然其實性無縛無脫。
諸癡凡夫不能覺悟此菩提性。
如來於彼發起大悲。
我當開示令其覺悟。
如是菩提之實性故。
複次舍利子,菩提之性與太虛等。
然太虛性無等不等。
菩提亦爾無等不等,猶如諸法性無真實。
不可說等及不平等。
如是舍利子,如來覺悟一切諸法。
其性平等無不平等。
如實覺悟無有少法。
可為平等及不平等。
如是如來如實智量窮諸法量。
何者名為如實智耶。
謂知諸法本無而生生已離散。
無主而生無主而散。
若生若散随衆緣轉。
此中無有一法若轉若還及随轉者,故說如來為斷諸徑說微妙法。
一切衆生不能覺悟斷諸徑法。
如來於彼發起大悲。
我當開示令其覺悟。
如是斷諸徑法故。
複次舍利子,言菩提者,即是如句。
何等名為如句之相。
舍利子,如菩提相諸色亦爾。
同彼真如無有退還而不遍至。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如彼真如無不遍至。
舍利子,如菩提相同彼真如。
四大之性亦複如是,如彼真如無有退還而不遍至。
如菩提性同彼真如。
眼界色界及眼識界。
乃至意界法界及意識界亦複如是,如菩提相但假施設。
一切諸法蘊界處等但假施設。
亦複如是,知如是相名為如句。
又舍利子,如來一切如實覺悟不颠倒覺,猶如前際中後亦爾。
何以故?前際無生。
後際無趣。
中際遠離。
如是一切名為如句。
如是一句一切亦爾。
如是一切一句亦爾。
非如性中一性多性而是可得。
一切衆生不能覺悟此之如句如來於彼發起大悲我當開示令其覺悟如是真如法句故。
複次舍利子言菩提者,名入於行及入無行。
何等名為行及無行。
舍利子,發起善法名之為行。
一切諸法即不可得名為無行。
住不住心名之為行。
無相三摩地解脫門名為無行。
舍利子,所言行者稱量算數觀察於心。
言無行者過稱量等。
雲何名為過稱量等。
以一切處無有諸識作用
如是無性無為故。
複次舍利子,我證菩提無差别迹。
何故名為無差别迹。
舍利子,真如法性二俱名迹。
性無别異性無安住名無差别。
諸法實際名之為迹。
性無動搖名無差别。
諸法空性名之為迹。
性不可得名無差别。
諸法無相名之為迹。
性不可尋名無差别。
諸法無願名之為迹。
性無發起名無差别。
無衆生性名之為迹。
即體性無名無差别。
是虛空相名之為迹。
性不可得名無差别。
其性無生是名為迹。
其性無滅名無差别。
其性無為是名為迹。
性無行住名無差别。
為菩提相是名為迹。
其性寂靜名無差别。
為涅槃相是名為迹。
其性無生名無差别。
舍利子,一切衆生不能覺悟無差别迹。
如來於彼發起大悲。
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覺悟。
如是無差别迹故。
複次舍利子,言菩提者不可以身證。
不可以心證。
何以故?身性無知無有作用。
譬如草木牆壁琢石之光。
心性亦爾。
譬如幻事陽焰水月。
若能如是覺悟身心是名菩提。
舍利子,但以世俗言說假名菩提。
菩提實性不可言說。
不可以身得。
不可以心得。
不可以法得。
不可以非法得。
不可以真實得。
不可以非真實得。
不可以谛得。
不可以妄得。
何以故?由菩提性離言說故。
亦離一切諸法相故。
又以菩提無有形相用通言說。
譬如虛空無有形處故不可說。
舍利子,如實尋求一切諸法皆無言說。
何以故?由諸法中無有言說。
於言說中亦無諸法。
一切衆生不能覺悟如是諸法理趣。
如來於彼發起大悲。
我今定當開示諸法理趣令其覺悟。
如是谛實義旨故。
複次舍利子,言菩提者無取無藏。
何等名為無取無藏。
舍利子,了知眼故名無所齲不觀色故名曰無藏。
舍利子,如來證是菩提無取無藏故。
不取於眼。
不藏於色。
不住於識。
乃至不取於意。
不藏於法。
不住於識。
雖不住識。
而能了知一切衆生心之所祝雲何了知。
謂諸衆生心住四法。
何等為四。
一切衆生心住於識。
心住於受。
心住於想。
心住於行。
如來如是如實了知住與不祝一切衆生不能覺悟無住實際。
如來於彼發起大悲。
我今定當開示令其覺悟。
如是無住實際法故。
複次舍利子,言菩提者空之異名。
由空空故菩提亦空。
菩提空故諸法亦空。
是故如來如其空性覺一切法。
不由空故覺法空性。
由一理趣智故覺法性空。
空與菩提性無有二。
由無二故不可說言:此是菩提。
此是空性。
若有二者則可言說。
此為菩提。
此為空性。
以法無二無有二相。
無名無相無行。
畢竟不行亦不現行。
所言空者遠離取執。
勝義谛中無法可得。
由性空故說名為空。
如說太虛名為虛空。
而太虛性不可言說。
如是空法說名為空。
而彼空性不可言說。
如是悟入諸法實無有名假立名說。
然諸法名無方無處。
如名诠諸法。
此法無方無處亦複如是,如來了知一切諸法從本已來無生無起。
如是知已而證解脫。
然其實性無縛無脫。
諸癡凡夫不能覺悟此菩提性。
如來於彼發起大悲。
我當開示令其覺悟。
如是菩提之實性故。
複次舍利子,菩提之性與太虛等。
然太虛性無等不等。
菩提亦爾無等不等,猶如諸法性無真實。
不可說等及不平等。
如是舍利子,如來覺悟一切諸法。
其性平等無不平等。
如實覺悟無有少法。
可為平等及不平等。
如是如來如實智量窮諸法量。
何者名為如實智耶。
謂知諸法本無而生生已離散。
無主而生無主而散。
若生若散随衆緣轉。
此中無有一法若轉若還及随轉者,故說如來為斷諸徑說微妙法。
一切衆生不能覺悟斷諸徑法。
如來於彼發起大悲。
我當開示令其覺悟。
如是斷諸徑法故。
複次舍利子,言菩提者,即是如句。
何等名為如句之相。
舍利子,如菩提相諸色亦爾。
同彼真如無有退還而不遍至。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如彼真如無不遍至。
舍利子,如菩提相同彼真如。
四大之性亦複如是,如彼真如無有退還而不遍至。
如菩提性同彼真如。
眼界色界及眼識界。
乃至意界法界及意識界亦複如是,如菩提相但假施設。
一切諸法蘊界處等但假施設。
亦複如是,知如是相名為如句。
又舍利子,如來一切如實覺悟不颠倒覺,猶如前際中後亦爾。
何以故?前際無生。
後際無趣。
中際遠離。
如是一切名為如句。
如是一句一切亦爾。
如是一切一句亦爾。
非如性中一性多性而是可得。
一切衆生不能覺悟此之如句如來於彼發起大悲我當開示令其覺悟如是真如法句故。
複次舍利子言菩提者,名入於行及入無行。
何等名為行及無行。
舍利子,發起善法名之為行。
一切諸法即不可得名為無行。
住不住心名之為行。
無相三摩地解脫門名為無行。
舍利子,所言行者稱量算數觀察於心。
言無行者過稱量等。
雲何名為過稱量等。
以一切處無有諸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