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六回 熊血兒喜得陰雷珠 小仙童初涉人天界

關燈
二女等也追随着,同往紅玉坊前飛去。

    晃眼落到橋上,仙府也還未開,隻見飛橋兩面湖波中,又由嵩山二老用紫雲神砂建立起四座金碧樓台,一邊兩座,恰與樓當中飛閣成為五朵梅花形對峙,紫霞點點,金碧輝煌,越發壯觀。

    仙府後側,各處峰崖上,也有二三十處各式大小亭台樓閣,隐隐出現。

    這次雲幢上,共是百零八下金鐘,四十九敲玉磐,衆仙到時,尚還未住。

    眼看湖兩岸各處山巒上仙葩和後山許多花樹,越顯精神,含苞欲放。

    忽聽湖水嘩嘩作響,碧波溶溶中突冒起滿湖水泡,跟着一片極清脆的啪啪之聲密如貫珠。

    每一水泡開裂,便有一株蓮芽冒出水面,晃眼伸長,碧葉由卷而開,葉舒瓣展,滿湖青白二色蓮花一齊開放,翠蓋平擎,花大如鬥。

    這時金鐘、玉磐已将要到尾聲,衆仙方訝平湖新辟,剛剛離開不久,适才并無人想到往湖中行法植蓮,頃刻工夫,這佛國靈花西方青蓮怎會突在湖中開放?眼前倏地又是一亮,再看四外前後的天府仙花,連同後山千百株花樹,忽然同時開放,仙府前半,立時成了一片花海。

    青翠浮空,繁霞匝地,香光百裡,燦若錦雲。

    再加仙館銀燈,玉石虹橋,飛閣流丹,彩虹凝紫,祥光萬道,瑞霭千重,彙成亘古未有之奇。

    尤妙是境地壯闊,盡管花光寶氣,光怪陸離,依舊水碧山青,全境光明,了不相混,全不帶一毫人間富貴之氣。

    休說凡人到此,便是這一班老少群仙置身其中,也禁不住躊躇滿志,神采飛揚,仙家富貴,歎為觀止。

     觀賞贊歎了一會,鐘、磐聲終,隐聞仙樂之聲,起自當中仙府以内,瓊管瑤笙,雲蕭錦瑟,交相互奏。

    衆仙側耳一聽,正是廣寒仙府雲和之曲。

    赤杖仙童阮糾笑對神駝乙休道:"主人正在傳授門人道法,隻等此曲奏罷,仙府即時宏開,我們方可入内,也隻看得謝恩典禮了。

    "說時,各仙館中來賓知已到時,主人開府宴客之後,便須相率歸去,不便再留,各自紛紛飛落橋亭等處靜等觀禮。

    甘碧梧笑對阮糾道:"大師兄,仙府景物宏麗,仙賓會後,願留者已另辟建居室。

    我們這些小擺設,命衆弟子收去了吧。

    "阮糾含笑點頭。

    陳文玑、管青衣、趙蕙三女弟子立持花籃,分途往各遠近仙館樓閣飛去,所到之處,隻見祥光一閃,原有樓台亭閣,便即無影無蹤,現出本來面目。

    不過刻許工夫,全都收盡,陳、管、趙三女仙飛回複命。

    丁嫦笑道:"隻顧我們收拾零碎,卻忘了客館下面具是空地。

    如今遍地繁花,獨空出一二百處空地,豈非美中不足?諸位道友法力高深,又不便班門弄斧,贻笑大方。

    主人正傳道法,還來得及,仍把花種撤上些如何?" 甘碧梧笑道:"嫦妹不必多慮,你看滿湖青蓮,此間大有能者,正不必我們多事呢。

    " 話才出口,忽見仙府後面飛起千萬縷祥光,宛如虹雨飛射,分往各仙館原址飛去,落在空地之上。

    緊跟着各有數十百株娑婆、旃檀等寶樹,由地下突突往上冒起,晃眼成林,郁郁蔥蔥,寶相莊嚴,隐聞異香。

    比起适才衆仙植花種樹,又是不同。

    直似數千株整樹,自地湧現,迅速異常。

    姜雪君在旁,驚問朱梅道:"芬陀大師、白眉禅師均在雪山頂上防魔未來,優昙大師适才同在一起觀賞幽蘭,不曾離開。

    此與滿湖青蓮同一路數,眼前何人有此法力?莫非白眉師伯大弟子采薇僧朱由穆師兄又出山來了麼?他在石虎山閉關以來,多年未見,已說靜參正果,不再出頭,怎得到此?" 矮叟朱梅笑道:"誰說不是他?别了多年,還是當年那種脾氣。

    他來時,我和白矮子正用紫雲砂在湖中建這四處樓閣,他由雲路飛降紅玉坊前,迎頭遇見天殘、地缺老怪門下兩個業障。

    恰巧沒有别人在側,也不知他是否看兩業障長得不順眼,安心怄氣,拿話引逗,這兩業障天生不是人的性情,向來不愛答理,适才後山觀花,又吃令師一吓,正沒好氣。

    見來人是個相貌清秀,唇紅齒白的小和尚,通沒一點氣派,誤認作來此尋找師父,就便看熱鬧的小徒弟,竟想拿他出氣。

    一口怨氣沒将人吹倒,跟着又想用大擒拿法将人趕回來路。

    哪知來人神通廣大,笑嘻嘻連老帶小,一頓足挖苦,把兩業障跌了個暈頭轉向。

    末了才說:'這裡群仙盛會,冠裳如雲,主人決不會請你們師徒這樣怪物。

     你們瞞着師父,混進府來觀禮,既然衣履不周,連長衣服都不備一件,就該悄沒聲打個樹窟窿或土洞鑽将進去躲起來,偷看完了熱鬧,一走才是,偏不知趣,要在人前走動。

     我想景緻你們已看過,本來不知禮貌,那開府典禮看它則甚?又不合沖撞了我。

    本意還想懲治一番,儆戒下次,念在主人今日盛典,不便給人家作沒趣的事。

    好在少時開府,你們這樣神氣,也沒法和别位仙賓并列,趁早給我滾回山去,免得當衆丢醜!'話才說完,一手一個,隻空抓了一下,往上一甩,手并沒有沾身,兩業障便似泥塊一般,被人抓起,身不由己,跌跌翻翻,往雲路上空飛去。

    看那情勢,雖不至真個甩回山去,這佛家大金剛須彌手法,怕不把他們甩出三五百裡外去。

    他同朱道友和我二人見面沒談幾句,便向湖中灑下兩把蓮子,往仙府飛去,他師弟李道友正由後面繞出迎接,同往後面飛去了。

    他和東海苦行頭陀最是莫逆。

    以前我們都是好友,因正手忙,還沒過去看望,打算會後再作長談。

    好在他既已出山,就不愁見不到了。

    道友與他也是昔年舊雨,現齊道友正在中元仙府以内,宣讀長眉道祖遺留的仙示,并傳門下男女弟子道法,事完方始正式開府,率領本門長幼三輩同門,當衆焚燒奏樂,向教祖所居靈宮仙界通誠遙拜,行那謝恩之禮。

    那時一班知好,除我們有限幾人受有重托在外,俱已齊集中元仙府。

    道友無事,何不前往叙談呢?"姜雪君聞言,略一尋思道:"我自轉劫以來,已不願再與此人相見了。

    "朱梅道:"本是三生良友,相見何妨?姜道友此言,豈不又着相了?"說時,優昙大師和屠龍師太一同走來,笑道:"采薇大師今又出山,難得良晤。

    姜道友三生舊雨,更與我們情分不同,為何還呆在這裡?"姜雪君笑道:"我先不料朱道友會來,正向朱真人打聽呢。

    那就去吧。

    "說罷,随同飛去。

    不提。

     仙都二女和武當五姊妹,俱留意那兩黃衣人,此時四顧不見,仙館已收,無可存身,都在奇怪。

    聞言才知被一前輩神僧用大法力逐出府去,好生稱快。

    石玉珠見二女高興,悄告:"兩怪人之師天殘、地缺,有名難惹,得道多年,行輩既高,又并非妖邪一流人物,所煉法寶最為厲害,正派群仙,若非萬不得已,決不願和他們生嫌結仇。

    姊姊适才不合随口譏嘲,結下仇怨。

    朱老前輩想必知此二人姓名深淺,何不先問出個底細,日後遇上也好準備。

    "二女本沒有把黃衣人看在眼裡,因石玉珠說得十分慎重,朋友好心,未便違拂,便湊過去向朱梅請問道:"朱老前輩,可知那兩黃衣人姓名本領麼?"追雲叟白谷逸在旁接口笑道:"這兩孿生怪人,二百多年中,共隻出山四次,還連今天一起在内。

    我倒遇過三次,所以知道得比較别位清楚。

    以他師徒性情,各有各的乖謬。

    兩業障每出山一次,必鬧許多笑話,害上不少的人。

    這次不知又是受甚妖人蠱惑,想來此見景生情,出點花樣。

    因見兆頭不佳,沒敢下手,打算老着臉皮,赴完了宴再走。

    不料被小和尚跑來,将他們趕去。

    論本領,倒還沒甚出奇之處,隻是二人各秉師傳,煉有幾件獨門法寶,專一攝取人的心靈,道行稍差的人往往為他們所算。

    時已無暇詳說,此去小寒山拜師之後,隻把今日之事一說,令師必有破法,至不濟也能用佛門定力抵禦,不為所惑,無足為慮。

    " 二女剛謝完了指教,鐘、磐聲已住,長橋對面當中頭一座仙府上面,形似大泡的晶罩,突化雲光流動,緩緩升起,将仙府全形現出。

    跟着左右一邊一座的晶罩,也各由峰崖後面化為五色雲光上升。

    到了中央,漸漸縮小,會合成一片丈許大小的彩雲,停在當中。

    第一座仙府前面,衆仙見那當中仙府高約三十六丈,廣約七八十畝,四面俱有平台走廊,離地約有三丈六尺。

    前面平台特别寬大,占地幾及全址三分之二。

    四角各有一大石鼎,四面雕欄環繞,正面兩側設有三十六級台階。

    豎立着一座大殿,上刻"中元仙府" 四個古篆金字,廣約十畝。

    當中設着一個寶座,兩旁各有許多個座位,前面大小九座丹爐。

    大殿通體渾成,無梁無柱,宛如整塊美玉,經過鬼斧神工挖空建造,氣象雄偉,莊嚴已極。

    這時峨後門下衆男女弟子,各持仙樂儀仗,提爐捧花,分作兩行,正由殿中端肅款步走出,排列在平台兩旁。

    玄真子為司儀,手捧玉匣前導,引着掌教妙一真人和長一輩同門,到了台中央立定,仍由妙一真人居中,衆仙稍後,依次雁行排列。

    玄真子随喝:"弟子齊漱溟等敬承大命,即遵恩師玉匣仙示,謹畏施行,連日齋戒通誠,虔修绛牒,恭附繳奉天府玉匣之便,百拜聞上,伏乞慈恩鑒察,不勝受命惶悚感激之至!"說罷,将手一招,空中卿雲便即飛降。

    玄真子恭捧玉匣,往空一舉,玉匣便被卿雲托住,冉冉上升。

    玄真子随命奏樂焚燎,齊漱溟率衆門人弟子百拜。

    拜罷,仙樂重又奏起。

    那司燎的後輩四弟子,便把備就粗如人臂的沉檀香木,裝向四角石鼎之内,發火燃将起來。

     妙一真人随率衆仙望空遙拜。

    玄真子站在妙一真人的前側面,也是随衆拜倒。

    這時衆仙均換了一身新法服,羽衣星冠,雲裳霞裙,加上仙景奇麗,仙樂悠揚,宛如到了兜率仙宮,通明寶殿。

    衆仙朝賀,同詠霓裳,端的盛極。

     一會,拜罷禮成。

    妙一真人等始命奏樂迎賓,親自下階往長橋上,向衆仙賓行禮,拜謝臨贶,迎接入殿。

    同時媖姆師徒、極樂真人李靜虛、謝山、采薇僧朱由穆、李甯等相助妙一真人等在内裡行法部署。

    諸位仙賓也由寶座玉石屏風後面相繼轉出,紛向妙一真人等緻賀不疊。

    妙一真人等請衆落座,衆仙堅請真人往居中寶座就位,真人力說: "此是衆同門及弟子參拜學道之地,本非延客之所。

    隻為仙賓衆多,五府中隻此殿最大,今日又承諸位道友大顯神通,添了不少異景,變成全境最勝所在,殿外石台又面臨平湖,遍地仙葩,正好觀賞。

    為此适和諸位前輩道友商議,将宴客之所,移來此地。

    起初因左元洞一帶,景物最為幽勝,數百株桂樹,均為女弟子申若蘭由福仙潭帶來的千年桂實,栽植而成,大都數抱以上,以為宴客相宜。

    沒想到衆仙嘉惠,法力如此神妙,衆弟子已經布置就緒,倉促改計。

    禮成以前,又無法走進,急切間難于就緒,為此才請諸位前輩道友來此小住。

    尊客在前,并有諸老前輩,怎敢僭妄無禮?"衆仙見真人堅持不肯,隻得罷了。

    便把中座空下,各自歸座。

    随來衆弟子,各随師長侍側。

    妙一真人等衆主人,各就下首分别陪坐。

     仙都二女見那采薇僧朱由穆果是小和尚,看年紀不過十五六歲。

    身着一身鵝黃僧衣,甚是整潔。

    相貌尤其溫文儒雅,氣度高華。

    正看之間,忽聽神駝乙休問妙一真人道: "齊道友,為何先不開府,直到繳還玉匣道經,拜章謝恩,才行開放?與預定不符。

    " 妙一真人道:"玉匣中恩谕如此,不敢不遵。

    "窮神淩渾道:"衆弟子法寶已傳授了麼? 怎如此快法?"妙一真人道:"衆弟子法寶,俱多能用。

    隻女弟子李英瓊等得有幾件,尚不會用。

    家師所賜真經,傳授之後,照此修煉,不久均能應用。

    幻波池所得法寶雖多,而聖姑所賜目錄小冊,均載寶名用法,極為省事,所以無多耽延。

    " 随又起立對衆仙道:"衆弟子正式行禮,拜師傳道,本拟宴客之後,在此殿内當衆舉行。

    隻為日前在青井穴,閉關開讀家師所留玉匣仙示,對傳道一節,不許炫露。

    而九天元經,本是天府秘笈,一開府便須拜章繳奉,飛送天上。

    因此臨時變計,改在大師兄監臨之下,以及各位前輩道友相助,先将元經仙籍虔心參悟通曉,等将全境改建,開府時辰已經将至,隻得遵奉師命,謬承道統,正了師位。

    事前因時匆迫,除本門弟子外,各方道友薦引門人甚多,彼時正值閉關之際,内外隔絕,來人師徒均未見面。

    如今事後,補行入門之禮,又覺不甚慎重。

    幸而家師玉匣中留有新舊門弟子名冊,應收錄的俱寫在内。

    除青城朱道友引進的紀登以下諸人,因家師仙示,青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