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七回 疾老成 僬人初竊位 拯生靈 俠女再除妖

關燈
揮鞭向駝女身上打去,狀頗焦急。

     雲鳳雖不明個中原委,駝女和自己究竟是同種的人類,一見她受群小如此茶毒,早按捺不住,一聲大喝,拔劍奮身闖入。

    為首小人正回過身來,一見雲鳳來到,大吃一驚,口裡一聲怪叫,身子早慌不疊地往側室中退去。

    其餘群小,俱知雲鳳是手誅千蛇,來自天上的大神仙,哪裡還敢交手,登時一陣大亂,紛紛相随往側室逃竄。

    有的竟吓的暈倒地上,動轉不得。

    雲鳳也不管他們,走向駝女身前,用劍将綁索割斷,放起身來。

    駝女先時自分難以活命,隻盼仙人不曾中毒,沙、咪二人不變心叛王,還有一線生機。

    一見雲鳳果然平安到來,不由悲喜交集,不顧說話,先過去将王妃解綁扶起。

    雲鳳見她痛苦吃力,連忙過去相助。

    駝女顫顫巍巍,指着側室說道:"這裡出了叛逆。

    小王藏身地底密室,正在設法求援,我和王妃抵死不說,未被賊子發現。

    小女子受傷難行。

    如今外層洞内,群賊正在劫殺臣民,賊首便是适才逃去的那厮。

    小女子救了王妃,便去與小王送信。

    請大仙帶沙沙、咪咪二人出去平亂。

    那叛黨,多半是受了兇逆挾持,并非出于本願,望乞大仙手下留情,隻将逆首擒住。

    等小女子到來,再行禀明經過。

    "這時沙、咪二人見雲鳳吓退逆黨,早跟了進來。

    地上吓倒的小人,因雲鳳沒有動手傷害,一個個都溜起來,往側室中的間道逃了出去。

    僅有兩個行刑的黨羽逃慢了一些,吃沙、咪二人一人斫了他一刀,負傷逃走。

    雲鳳等駝女說完便道:"你身上受傷,我去之後,不怕逆黨再來侵害麼?"駝女忙道:"他們懼怕大仙,知道未被毒酒醉倒,益發畏懼。

    小女子深知他們習性,決不敢再來了。

    "說罷,又連連叩頭,催雲鳳速去。

    雲鳳依言命沙、咪二人帶路,這次徑由側室出去,裡面兩扇小門,已被逃人由外關閉甚固。

    沙沙說有辦法,正要繞出去開,雲鳳已用劍朝門縫中斫去,跟着一腳踢開,乃是一條甬道,高才通人。

    沙沙說左面通着王宮,右面通着外洞。

     雲鳳便率二人直奔外洞,盡頭處,也有小門緊閉,破門出去,乃是适才石台的後面。

    耳聽群小喊殺之聲彙成一片。

    轉到前面一看,洞中臣民業已聞聲齊集,人數何止數千,正在台下與逆黨交戰,不令逃走,隻是不見那為首叛逆一人。

    雲鳳大喝一聲,群小回顧,見仙人出來,歡呼之聲轟然暴發,震撼全洞。

    那些叛黨知難逃走,吓得紛紛擲了弓刀,伏地哀鳴。

    沙、咪二人跳上石台高處,朝衆小高聲指說。

    雲鳳言語不通,料是向臣民說明經過。

    再看叛逆那一面也不下千人,自沙、咪二人一說,便被王黨臣民收了他們的弓刀,逼向台側空處,分出多人,持兵看守。

    雲鳳對這些叛黨,也不知怎樣處治。

    正向小人群中尋覓逆首蹤迹,咪咪走過來連說帶比,意思似說逆首一見仙人無恙,奸謀敗露,業已逃走,無法再去擒捉,須等駝女到來,再作商量的神氣。

    便不再搜尋,徑在石台闌幹上坐下,看群小神情,仿佛兒戲。

     暗忖:"世間的殺伐征逐,治亂興衰,疊為消長,無非為了雞蟲得失,不惜箕豆相煎,到頭來獲得些甚麼?不想這彈丸小邦,僬僥細民,也是如此。

    以彼例此,看起來,還不是和這些小人兒戲一般,真是好笑。

    "正在沉思,駝女已領着小王、王妃穿着一身黑服,哭喪着臉,幾名護衛擡着受傷次妃,奔了出來。

    先向台前臣民哭訴,意似自責;然後回身,朝着雲鳳跪拜。

     駝女述說了經過,才知小王原是弟兄二人,小王雖然居長,卻是老王次妃所生。

    老王人甚英明,看小王文武兼備,賢能仁厚,自幼鐘愛,立為太子。

    不久正妃生子,取名鴉利。

    有兼人之勇,十幾歲上,便能力舉百斤,縱躍于高崖峻權之間。

    隻是性情乖戾,貪殘好殺。

    老王極不喜他,臨終之時,面谕小王和駝女:次子不才,不特不可使當大事,還要嚴加管束;如若犯了大過,更須按着國法公判,不許姑息。

    老王死後,鴉利年漸長大,益發橫恣,乃母正妃因之憂郁而死。

    鴉利索性嘯聚黨徒,肆意橫行。

    小王天性友愛,既不忍置之于死,又恐養成大變,想來想去無法,隻得命他去至白虎峪,統率流人,以免留在洞中為患。

    那白虎峪在山陰一面,相隔舊王洞三百餘裡,地極荒寒,可是出産甚多。

    小人洞中犯罪的臣民,隻有兩種處治:重罪由小王當衆宣示完了罪狀,如無異議,若有甚大功善行,可以折抵,便即賜毒賜刀,令犯罪的人自裁,算是死刑;其次是流放到白虎峪去,年限不等,由他們每日耕織打獵,月納貢物,滿了年限,始許自請寬恕,改過回洞。

    照例有一個王族的官,率領監督。

     小人法簡而公,并且極愛同類,犯了罪,多半用的是鞭打之刑。

    這些流人,差不多都是小人中的敗類,害群之馬。

    小王原意,統率流人的官兒,非有智有力不可。

    鴉利去了,必能勝任,縱然處治這些流人難免太過,也是各有應得,豈非以暴制暴,一舉兩全? 誰知鴉利詭計多端,久有謀篡王位之志,聞命正合心意。

    到任以後,竟和流人沆瀣一氣。

    流人對小王本來難免怨望,再加鴉利常年蠱惑,暴力與小惠并用,不久都成了他的死黨。

     他知曆代王朝都得民心,尤以小王為最。

    一旦有事,全洞臣民俱能舍生赴義,決無反顧。

    篡位為千年來的創舉,定非容易。

    流人雖經自己教練,又加上山陰天時地利的鍛煉,個個筋骨堅強,武勇過人,畢竟人數太少,成不得事。

    于是借了朝王納貢之便,勾結舊日洞中死黨,命他們暗以利祿招納同類,故意犯了該流的國法,等發遣到了山陰,便成了他的死黨。

    縱有幾個半途悔悟,想要退出,或是逃歸的,經不起他的防禦周密,捉回去便受盡荼毒,碎體裂膚而死。

    這一敲山震虎,群流益發畏如鬼神,不敢絲毫違命,再作自拔之想。

    三五年後,竟招聚了上千的徒黨。

     小王命他去時,駝女原再三攔阻,說此行無異放虎歸山,使其同惡相濟。

    既不忍按國法處治,也應嚴加管束,閑散終身才是。

    小王終因骨肉情重,違衆行事。

    後來見洞中臣民犯罪日多,流人更沒有一個悔過求歸的。

    因有毒蛇之變,遷洞以後,駝女不在身側,雖然啟疑焦思,無人為之劃策,鴉利又做得異常嚴密,禍在肘腋,還未覺察。

    鴉利本心,最好等駝女和那數百忠勇之士在舊王洞内為毒蛇害死,方行下手,要省事得多。

    所以時常派遣不怕死的心腹,冒着危險,往舊王洞左近潛伏,打探駝女除蛇消息。

     這日正當朝貢之期,行至中途,遇見去人歸報,得着雲鳳在雲中失足,巧誅群蛇的消息。

    知道駝女起初是無暇及此,毒蛇一去必然回洞,不特小王又有了好幫手,自己諸事掣肘,奸謀難免還要敗露,不由着起急來。

    與手下逆黨一商議,決計乘駝女初回無備,提早發難。

     一面命人飛召白虎峪全數逆黨趕到王洞外面,聽候調遣;自己仍借朝貢為名,相機行事。

    剛達王洞,又聽人說,金果林來了一個妖物,小王帶領千餘兵将,前去驅除。

    心想:"這倒是個好機會。

    如果小王為妖物所傷,豈不坐享現成?否則便乘朝賀之便,率領死士入宮,先将他拘禁挾持起來,等過些日,勒逼他禅了位,再行處死。

    "暗中部署方定,小王前驅歸報,說昨晚盜禦果的并非妖物,就是手誅千蛇的神仙,經駝女趕回認明,受了小王和駝女拜求,已允來王洞暫住,後日便去雪山,為全洞除害等語。

    鴉利一聽,益發又驚又急。

    偏巧又有洞中兩個逆黨向他告密,說小王近來對他十分疑忌,便是駝女不歸,也難相容。

    此次來朝如不早定大計,先發制人,無異送死。

    鴉利還在疑信參半,一會小王便已先回,吩咐全體臣民用隆禮歡迎神仙。

    鴉利上前朝拜,小王急匆匆地并未怎樣答理,迥異平時見面那等友愛神氣。

     更以為逆黨之言不差,暗中咬牙切齒,謀逆之心更急。

     小王宴請雲鳳時,白虎峪逆黨也都趕達洞外。

    鴉利想了想,索性一不作,二不休,趁着仙人與小王還未厮熟,不知洞中實情之時,來個偷天換日,拼個成敗。

    等小王宴罷,徑直入見,說白虎峪上千流民,經自己數年間宣示王朝德意,恩威并用,業俱翻然改悔,不特化莠為良,而且練成了勁旅。

    因想使兄王喜歡,所以一直沒命他們上書悔過,零散來歸。

    今乘朝貢之期,全數來此投效,拟以死力效忠王朝。

    等三日後,親率他們,去往雪山,與妖人決一死戰。

    不想到此,方知天降神仙,已經應允為王除害。

    雖是天降洪福,隻是這些流人至誠,不宜辜負,拟請兄王特乘盛典,召入内廷朝觐,使其自陳前非,洗心革面,為王效死。

    這一套花言巧語,果然将小王打動。

    平日會見臣民,都在外層洞中石台之上,除非骨肉宗親、軍國重臣,或是特降殊恩,不得輕人内洞。

    小王因全洞臣民,連有職務散處在洞外的不過萬數。

    這幾年犯罪日多,流徙在山陰白虎峪去的竟逾千人,常時想起,不免内疚。

    忽然聽說全數悔過來投,不由喜出望外,立時傳命,吩咐守洞将士放群流入洞,由鴉利率領,直入内廷朝見。

    鴉利奸謀得售,自是心喜而去。

     此時駝女随侍雲鳳,不在前面,無人勸阻,小王一些也沒有覺察奸謀。

    次妃人最賢能機警,深知鴉利狼子野心,言不可信。

    又見他說話時眼光不定,滿臉奸狡之容,甚覺可疑,隻是當時不便陳說。

    鴉利一走,便請小王改在外洞相見,以防有詐。

    小王不肯,說本朝近千年來,從無一個敢為叛逆,而且深受全民愛戴,洞中臣民将要近萬,他隻有千餘流人,除非至愚,即使有心作亂,決無能成之理,也決無如此膽大妄為之人。

    自己為全洞元首,言出必行,豈能随便更易,使流人灰心,以為不信?正妃聽次妃一谏,也覺其中有詐,幫同力勸,即使不便更改,也應多召護衛之士,以備萬一。

    小王仍是不肯。

    二妃無法,隻得力請小王,就在原坐之處召見,命流人分班入内,不要因其人多,出廷相見。

    小王強不過兩個愛妃,隻得答應了。

    原來小人最懼外患,洞宮室内俱制造有隐密暗道,恐一旦有變,立時可以逃走藏匿起來。

     不一會,便聽群流進洞,嘩噪之聲甚是嘈雜,全不似往日臣民觐見敬肅之象。

    小工夫妻剛一皺眉頭,便聽内洞石門關閉之聲。

    小王方始動疑,正要起立出問,正妃素來力大,忙一把将小王拉住道:"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