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發是願言:願我未得成佛已來。
於石室中常坐不卧。
如是三根出家菩薩。
坐三種座。
各作是念。
過去菩薩坐於此座。
而能證得陀羅尼門功德自在。
過現未來諸菩薩等皆於此座。
得陀羅尼修證自在。
我亦如是今坐此處。
必當成就於陀羅尼而得自在。
若未成就得自在者,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得圓滿四無量心。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得圓滿五通神力。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得圓滿六波羅蜜。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得圓滿善巧方便。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若有菩薩。
未能調伏一切有情。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得圓滿四種攝法。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修習六念之法。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成就多聞智慧。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成就堅固信力。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斷除六十二見。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修習八種正道。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永斷二障習氣。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圓滿随病與藥微妙智慧。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圓滿大菩提心。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圓滿恒沙三昧。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成就無量神通。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以定通力見十八空而心不驚。
如是大事若未成就。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圓滿一切智智。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得圓滿一切種智。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得修習三十七種菩提分法。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得圓滿十地萬行。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於百劫中未能修行相好之業。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得圓滿如來四智。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圓滿證大涅槃。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坐金剛座未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常坐不起。
是名菩薩阿蘭若行。
善男子,出家菩薩發菩提心入於山林。
坐三種座煉磨身心。
經三大劫而修萬行。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昔諸如來因地時,住阿蘭若離塵處。
伏斷煩惱所知障,超過三界證菩提。
過去菩薩修行願,以阿蘭若為舍宅。
阿僧祇劫修福智,十地究竟證三身。
未來菩薩求佛果,入於深山修妙行。
斷除二障生死因,常證三空真解脫。
現在十方諸菩薩,修持萬行住空閑。
不惜身命求菩提,念念證得無生智。
若欲速證深三昧,因修妙定起神通。
阿蘭若處心無诤,能變大地為七寶。
若欲遊戲十方國,往來自在運神通。
供養諸佛利群生,住阿蘭若無畏處。
欲證有無如幻智,了達諸法本來空。
住阿蘭若菩提場,令衆亦入真解脫。
若欲速得如如智,證會諸法如如性。
盡大劫海利群生,當住蘭若空寂處。
若人欲得難思智,妙高山王納芥子。
山王芥子不壞相,入於蘭若神通室。
若人欲得無礙智,以一妙音演說法。
随類衆生各得解,當住蘭若修妙觀。
若欲無生及無滅,應現十方諸國土。
放光說法利群生,莫離蘭若空寂室。
若以足指按大地,令十方界皆振動。
睹相發心除邪見,當住蘭若觀自心。
若欲諸佛出現時,最初獻於微妙供。
檀波羅蜜皆圓滿,住阿蘭若修妙行。
若人於佛涅槃時,最後供養成檀義。
永斷貧窮及八難,誓願住於蘭若中。
若欲福智皆圓滿,未來諸佛臨涅槃。
受佛付囑廣弘宣,住阿蘭若修六念。
若於諸佛涅槃後,結集遺法度衆生。
助於諸佛贊真乘,住阿蘭若空寂舍。
人天大師薄伽梵,難見難遇過優昙。
若欲奉觐修供養,當住蘭若弘悲願。
衆寶之尊法為最,成佛化利皆由此。
如人欲得常聽法,住阿蘭若修梵行。
始從今身至佛身,常願發心弘正教。
乃至未得大菩提,念念不舍阿蘭若。
若人欲報父母恩,代於父母發誓願。
入阿蘭若菩提場,晝夜常修於妙道。
若欲現世增福智,當來不堕八難中。
如是有情發善心,住阿蘭若修悲願。
三世菩薩求真覺,得道涅槃蘭若中。
是故名為大道場,三乘聖衆皆同處。
菩薩厭苦入山林,為度群生求聖道。
自未成佛先度佗,六道四生皆悲愍。
上根菩薩居露地,中根菩薩居葉中。
下根菩薩居石室,未成佛道常不卧。
三世菩薩住蘭若,得陀羅尼自在力。
今我誓同菩薩心,未得總持恒止此。
得大菩提在蘭若,入大圓寂由住處。
菩薩起於金剛智,斷惑證真成妙覺。
廣化衆生遊聚落,為求寂滅樂山林。
萬行因滿果亦圓,盡未來時度群品。
爾時世尊,演說如是出家菩薩阿蘭那行。
無量菩薩證極喜地。
恒河沙等無數菩薩。
永離相用微細煩惱。
證不動地。
不可說不可說菩薩摩诃薩。
斷一切障入妙覺地。
無邊有情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九萬七千衆生。
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於石室中常坐不卧。
如是三根出家菩薩。
坐三種座。
各作是念。
過去菩薩坐於此座。
而能證得陀羅尼門功德自在。
過現未來諸菩薩等皆於此座。
得陀羅尼修證自在。
我亦如是今坐此處。
必當成就於陀羅尼而得自在。
若未成就得自在者,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得圓滿四無量心。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得圓滿五通神力。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得圓滿六波羅蜜。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得圓滿善巧方便。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若有菩薩。
未能調伏一切有情。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得圓滿四種攝法。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修習六念之法。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成就多聞智慧。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成就堅固信力。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斷除六十二見。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修習八種正道。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永斷二障習氣。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圓滿随病與藥微妙智慧。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圓滿大菩提心。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圓滿恒沙三昧。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成就無量神通。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以定通力見十八空而心不驚。
如是大事若未成就。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圓滿一切智智。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得圓滿一切種智。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得修習三十七種菩提分法。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得圓滿十地萬行。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於百劫中未能修行相好之業。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得圓滿如來四智。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未能圓滿證大涅槃。
終不舍離阿蘭若處。
或有菩薩。
坐金剛座未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常坐不起。
是名菩薩阿蘭若行。
善男子,出家菩薩發菩提心入於山林。
坐三種座煉磨身心。
經三大劫而修萬行。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昔諸如來因地時,住阿蘭若離塵處。
伏斷煩惱所知障,超過三界證菩提。
過去菩薩修行願,以阿蘭若為舍宅。
阿僧祇劫修福智,十地究竟證三身。
未來菩薩求佛果,入於深山修妙行。
斷除二障生死因,常證三空真解脫。
現在十方諸菩薩,修持萬行住空閑。
不惜身命求菩提,念念證得無生智。
若欲速證深三昧,因修妙定起神通。
阿蘭若處心無诤,能變大地為七寶。
若欲遊戲十方國,往來自在運神通。
供養諸佛利群生,住阿蘭若無畏處。
欲證有無如幻智,了達諸法本來空。
住阿蘭若菩提場,令衆亦入真解脫。
若欲速得如如智,證會諸法如如性。
盡大劫海利群生,當住蘭若空寂處。
若人欲得難思智,妙高山王納芥子。
山王芥子不壞相,入於蘭若神通室。
若人欲得無礙智,以一妙音演說法。
随類衆生各得解,當住蘭若修妙觀。
若欲無生及無滅,應現十方諸國土。
放光說法利群生,莫離蘭若空寂室。
若以足指按大地,令十方界皆振動。
睹相發心除邪見,當住蘭若觀自心。
若欲諸佛出現時,最初獻於微妙供。
檀波羅蜜皆圓滿,住阿蘭若修妙行。
若人於佛涅槃時,最後供養成檀義。
永斷貧窮及八難,誓願住於蘭若中。
若欲福智皆圓滿,未來諸佛臨涅槃。
受佛付囑廣弘宣,住阿蘭若修六念。
若於諸佛涅槃後,結集遺法度衆生。
助於諸佛贊真乘,住阿蘭若空寂舍。
人天大師薄伽梵,難見難遇過優昙。
若欲奉觐修供養,當住蘭若弘悲願。
衆寶之尊法為最,成佛化利皆由此。
如人欲得常聽法,住阿蘭若修梵行。
始從今身至佛身,常願發心弘正教。
乃至未得大菩提,念念不舍阿蘭若。
若人欲報父母恩,代於父母發誓願。
入阿蘭若菩提場,晝夜常修於妙道。
若欲現世增福智,當來不堕八難中。
如是有情發善心,住阿蘭若修悲願。
三世菩薩求真覺,得道涅槃蘭若中。
是故名為大道場,三乘聖衆皆同處。
菩薩厭苦入山林,為度群生求聖道。
自未成佛先度佗,六道四生皆悲愍。
上根菩薩居露地,中根菩薩居葉中。
下根菩薩居石室,未成佛道常不卧。
三世菩薩住蘭若,得陀羅尼自在力。
今我誓同菩薩心,未得總持恒止此。
得大菩提在蘭若,入大圓寂由住處。
菩薩起於金剛智,斷惑證真成妙覺。
廣化衆生遊聚落,為求寂滅樂山林。
萬行因滿果亦圓,盡未來時度群品。
爾時世尊,演說如是出家菩薩阿蘭那行。
無量菩薩證極喜地。
恒河沙等無數菩薩。
永離相用微細煩惱。
證不動地。
不可說不可說菩薩摩诃薩。
斷一切障入妙覺地。
無邊有情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九萬七千衆生。
遠塵離垢得法眼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