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密嚴微妙身生品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爾時一切佛法如實見菩薩摩诃薩。
無量威力世中自在寶璎珞莊嚴其身。
從座而起右膝著地。
白金剛藏而作是言:尊者善能通達三乘世間。
心得無違現法樂住内證之智。
為大定師於定自在能随順說諸地之相。
常在一切佛國土中。
為諸上首演深妙法。
是故我今勸請佛子。
說諸聖者不随他行。
現法樂住内證之境。
今我及諸菩薩摩诃薩衆得見斯法。
安樂修行趣於佛地。
獲意成身及言說身。
自在力通皆得具足。
轉所依止不住實際,猶如衆色真多摩尼。
現諸色像能於諸趣天王宮殿。
及一切佛密嚴國中說密嚴行。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诃薩以偈答曰: 善哉天人主,菩薩中殊勝。
請說入密嚴,無我之法性。
應覺分别境,心之所取相。
若舍於分别,即見世分别。
了於世所緣,即得三摩地。
我今為開演,仁主應谛聽。
熱時見陽焰,世間相亦然。
能相所相因,而無妄分别。
能覺生所覺,所覺依能現。
離彼則無此,如光影相随。
無心亦無境,能所量俱無。
但依於一心,如是而分别。
能知所知法,唯心量所有。
所知心既無,能知不可得。
心為法自性,有性所擾濁。
八地得清淨,九地獲靜慮。
覺慧為十地,灌頂證如來。
法身得無盡,是佛之境界。
究竟如虛空,心識亦如是,無盡無所壞,衆德已莊嚴。
恒在不思議,諸佛密嚴土。
譬如瓶破已,瓦體而顯現。
瓦破微塵顯,析塵成極微。
如是因有為,而成無漏法。
如火燒薪盡,複於馀處然。
證如得轉依,遠離於分别。
住於不動智,密嚴中顯現。
無生現衆色,不住諸世間。
能斷一切見,歸依此無我。
相續流注斷,無壞亦無生。
能盡一切見,歸依此無我。
諸惑皆已滅,寂靜不思議。
能淨一切見,歸依此無我。
世間種種法,本來無我性。
非由擊壞無,乃喻之所顯。
如火燒薪已,於中自息滅。
觀察於三有,無我智亦然。
是名現法樂,内證之境界。
依此入諸地,淨除無始惡。
舍離世所依,出世而安祝 其心轉清淨,恒居密嚴土。
爾時如實見菩薩摩诃薩及諸王等。
向金剛藏鹹作是言:我等今者皆欲歸依。
唯願示我歸依之處。
於是金剛藏菩薩摩诃薩以偈答曰:佛體非有無,已焚燒蘊樹。
超勝魔王衆,而住密嚴國。
所覺淨無垢,仁主可歸依。
遠離於覺量,證於無所有。
密嚴諸定者,仁主可歸依。
淨勝密嚴刹,衆聖所依處。
觀行者充滿,應歸於密嚴。
當觀於世間,如盡有高下。
夢中見美色,石女急誕生。
亦如乾闼城,火輪空中發。
如種種幻形,人馬花果樹。
幻歸所變化,一切悉非真。
如奔電浮雲,皆為而非實。
如匠作瓶等,由分别所成。
仁主應谛聽,世間諸有情。
習氣常覆心,生種種戲論。
末那與意識,并馀識相續。
五法及三性,二種之無我。
恒共而相應,如風擊暴水。
轉起諸識浪,浪生流不停。
賴耶亦如是,無始諸習氣。
猶如彼暴水,為境風所動。
而起諸識浪,恒無斷絕時。
八種流注心,雖無若幹體。
或随緣頓起,或時而漸生。
取境亦複然,漸頓而差别。
心轉於舍宅,日月與星宿。
樹枝葉花果,山林及軍衆。
於如是等處,皆能漸頓生。
多分能頓現,或漸起差别。
若時於夢中,見昔所更境。
及想念初生,乃至於老死。
算數與衆物,尋思於句義。
觀於異文彩,受諸好飲食。
於如是境界,漸次能了知。
或有時頓生,而能取之者,心性本清淨,不可得思議。
是如來妙藏,如金處於礦。
意生從藏識,馀六亦複然。
識六種或多,差别於三界。
賴耶與能熏,及馀心法等。
染淨諸種子,雖同住無染。
佛種性亦然,定非定常淨。
如海水常住,波潮而轉移。
賴耶亦複然,随諸地差别。
修有下中上,舍染而明顯。
金剛藏複言,如實見菩薩。
見聞覺悟者,自性如實慧。
十方一切國,諸王衆會中。
汝已從我聞,随應廣為說。
若人聞法已,漸淨阿賴耶。
或作人中王,轉輪四天下。
或複為帝釋,兜率蘇焰等。
乃至化樂宮,欲界自在主。
或王色界處,或生無色天。
無想有情中,靜慮受安樂。
證真而不住,猶如師子吼。
於諸定自在,法喜以相應。
一心求密嚴,不染著三界。
至於密嚴已,漸次而開覺。
轉依獲安樂,寂靜常安祝 無量諸佛子,圍繞以莊嚴。
為法自在王,衆中之最上。
非如外道說,壞滅為涅槃。
壞應同有為,無有複生過。
十業上中下,三乘以出生。
最上生密嚴,地地轉昇進。
得解脫智慧,如來微妙身。
雲何說涅槃,是滅壞之法。
涅槃若滅壞,有情有終荊有情若有終,是亦有初際。
應有非生法,而始作有情。
無有非有情,而生有情界。
有情界既盡,佛無所知法。
是則無能覺,亦無有涅槃。
妄計解脫者,而說於解脫。
如燈滅薪盡,亦如芭蕉種。
無量威力世中自在寶璎珞莊嚴其身。
從座而起右膝著地。
白金剛藏而作是言:尊者善能通達三乘世間。
心得無違現法樂住内證之智。
為大定師於定自在能随順說諸地之相。
常在一切佛國土中。
為諸上首演深妙法。
是故我今勸請佛子。
說諸聖者不随他行。
現法樂住内證之境。
今我及諸菩薩摩诃薩衆得見斯法。
安樂修行趣於佛地。
獲意成身及言說身。
自在力通皆得具足。
轉所依止不住實際,猶如衆色真多摩尼。
現諸色像能於諸趣天王宮殿。
及一切佛密嚴國中說密嚴行。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诃薩以偈答曰: 善哉天人主,菩薩中殊勝。
請說入密嚴,無我之法性。
應覺分别境,心之所取相。
若舍於分别,即見世分别。
了於世所緣,即得三摩地。
我今為開演,仁主應谛聽。
熱時見陽焰,世間相亦然。
能相所相因,而無妄分别。
能覺生所覺,所覺依能現。
離彼則無此,如光影相随。
無心亦無境,能所量俱無。
但依於一心,如是而分别。
能知所知法,唯心量所有。
所知心既無,能知不可得。
心為法自性,有性所擾濁。
八地得清淨,九地獲靜慮。
覺慧為十地,灌頂證如來。
法身得無盡,是佛之境界。
究竟如虛空,心識亦如是,無盡無所壞,衆德已莊嚴。
恒在不思議,諸佛密嚴土。
譬如瓶破已,瓦體而顯現。
瓦破微塵顯,析塵成極微。
如是因有為,而成無漏法。
如火燒薪盡,複於馀處然。
證如得轉依,遠離於分别。
住於不動智,密嚴中顯現。
無生現衆色,不住諸世間。
能斷一切見,歸依此無我。
相續流注斷,無壞亦無生。
能盡一切見,歸依此無我。
諸惑皆已滅,寂靜不思議。
能淨一切見,歸依此無我。
世間種種法,本來無我性。
非由擊壞無,乃喻之所顯。
如火燒薪已,於中自息滅。
觀察於三有,無我智亦然。
是名現法樂,内證之境界。
依此入諸地,淨除無始惡。
舍離世所依,出世而安祝 其心轉清淨,恒居密嚴土。
爾時如實見菩薩摩诃薩及諸王等。
向金剛藏鹹作是言:我等今者皆欲歸依。
唯願示我歸依之處。
於是金剛藏菩薩摩诃薩以偈答曰:佛體非有無,已焚燒蘊樹。
超勝魔王衆,而住密嚴國。
所覺淨無垢,仁主可歸依。
遠離於覺量,證於無所有。
密嚴諸定者,仁主可歸依。
淨勝密嚴刹,衆聖所依處。
觀行者充滿,應歸於密嚴。
當觀於世間,如盡有高下。
夢中見美色,石女急誕生。
亦如乾闼城,火輪空中發。
如種種幻形,人馬花果樹。
幻歸所變化,一切悉非真。
如奔電浮雲,皆為而非實。
如匠作瓶等,由分别所成。
仁主應谛聽,世間諸有情。
習氣常覆心,生種種戲論。
末那與意識,并馀識相續。
五法及三性,二種之無我。
恒共而相應,如風擊暴水。
轉起諸識浪,浪生流不停。
賴耶亦如是,無始諸習氣。
猶如彼暴水,為境風所動。
而起諸識浪,恒無斷絕時。
八種流注心,雖無若幹體。
或随緣頓起,或時而漸生。
取境亦複然,漸頓而差别。
心轉於舍宅,日月與星宿。
樹枝葉花果,山林及軍衆。
於如是等處,皆能漸頓生。
多分能頓現,或漸起差别。
若時於夢中,見昔所更境。
及想念初生,乃至於老死。
算數與衆物,尋思於句義。
觀於異文彩,受諸好飲食。
於如是境界,漸次能了知。
或有時頓生,而能取之者,心性本清淨,不可得思議。
是如來妙藏,如金處於礦。
意生從藏識,馀六亦複然。
識六種或多,差别於三界。
賴耶與能熏,及馀心法等。
染淨諸種子,雖同住無染。
佛種性亦然,定非定常淨。
如海水常住,波潮而轉移。
賴耶亦複然,随諸地差别。
修有下中上,舍染而明顯。
金剛藏複言,如實見菩薩。
見聞覺悟者,自性如實慧。
十方一切國,諸王衆會中。
汝已從我聞,随應廣為說。
若人聞法已,漸淨阿賴耶。
或作人中王,轉輪四天下。
或複為帝釋,兜率蘇焰等。
乃至化樂宮,欲界自在主。
或王色界處,或生無色天。
無想有情中,靜慮受安樂。
證真而不住,猶如師子吼。
於諸定自在,法喜以相應。
一心求密嚴,不染著三界。
至於密嚴已,漸次而開覺。
轉依獲安樂,寂靜常安祝 無量諸佛子,圍繞以莊嚴。
為法自在王,衆中之最上。
非如外道說,壞滅為涅槃。
壞應同有為,無有複生過。
十業上中下,三乘以出生。
最上生密嚴,地地轉昇進。
得解脫智慧,如來微妙身。
雲何說涅槃,是滅壞之法。
涅槃若滅壞,有情有終荊有情若有終,是亦有初際。
應有非生法,而始作有情。
無有非有情,而生有情界。
有情界既盡,佛無所知法。
是則無能覺,亦無有涅槃。
妄計解脫者,而說於解脫。
如燈滅薪盡,亦如芭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