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今始證知。
於佛世尊所,倍增信敬心。
我今臨危難,是故稱佛語。
毒蛇之所螫,正及於一身。
親戚及妻子,奴婢僮仆等。
一切悉無有,而受苦惱者, 财寶毒蛇螫,盡及家眷屬。
我今於财寶,及與親戚等。
視如惡毒蛇,瞋恚發作時。
智者宜速離,如舍惡毒蛇。
應速求出家,行詣於山林。
誰有智慧者,見聞如此事。
而當著财寶,封惑迷其心。
我謂得大利,而反獲衰惱。
王聞偈已深知是人於佛語中生信解心。
即說偈言:汝今能信敬,悲愍之大仙。
所說語真實,未曾有二言:先所伏藏财,盡以用還汝。
更複以财寶,而以供養汝。
能敬信調禦,善逝實語故。
大梵之所信,拔梨阿修羅。
天王及帝釋,我等與諸王。
城中諸豪族,婆羅門刹利。
尊勝智見人,無不信敬者,能同我信故,現得於花報。
今信最信處,應獲第一果。
(三五)複次諸欲求利者,或得或不得。
有真善心者不求自得利實。
無真善心者為得貪利故。
應作真善心。
我昔曾聞。
有一國王。
時輔相子其父早喪。
其子幼稚未任紹繼。
錢财已荊無人通緻可得見王。
窮苦自活。
遂漸長大有輔相才。
理民斷事一切善知。
年向成立盛壯之時,形體姝大勇猛大力才藝備具。
作是思惟。
我今貧窮當何所作。
又複不能作諸賤業。
今我無福。
所有才藝不得施行。
複不生於下賤之家。
又聞他說是偈言: 業來變化我,窮困乃如是,父母之家業,今無施用處。
下賤所作業,非我所宜作。
若我無福業,應生下賤家。
生處雖複貴,困苦乃如是,賤業極易知,然我所不能。
當作私竊業,使人都不知。
正有作賊業,覆隐人不覺。
腰系二箭筒,并持鋼利劍。
縛跳兆專手秉弓,種種自莊嚴。
喻如師子兒,都無有所畏。
說是偈已作是思惟。
設劫馀處或令他貧。
我當劫王。
作是念已,至王宮中詣王卧處。
王覺有賊怖不敢語。
持王衣服并諸嬰珞取安一處。
時王頭邊有一器。
水邊複有灰。
饑渴所逼。
謂灰是糗和水而飲。
飲已飽滿。
乃知是灰。
即自思惟。
灰猶可食況其馀物。
我甯食草何用作賊。
先父以來不為此業。
即棄諸物還來歸家。
王見空出。
歎言善哉。
即喚其人而語之言:汝今何故既取此物。
還置於地。
而便空去。
白言:大王。
聽我所說,即說偈言: 何故作非理,以為饑渴故。
灰水止饑渴,是故息賊心。
今知是饑渴,易可得止息。
我飲灰水已,擲器著地中。
慚愧生悔恨,不複更造惡。
大王應當知,我非凡庶人。
乃是輔相子,由家窮困故。
故來至王宮,造作非法事。
從今日已去,常欲飲灰水。
食草而自活,不為偷盜業。
我家昔先人,自有家禮教。
甯當自滅身,不毀舊法訓。
王見此事歎未曾有。
稱種姓子真實不虛。
雖有愆過尋能改悔。
即說偈言:貧窮壞志耐,并棄於慚愧。
凡下鄙惡人,速疾造惡業。
以己家法鈎,能制非法象。
汝能自抑心,不違家教法。
能有是賢行,還襲汝父處。
汝今除癡心,能作難有事。
我今極歡喜,用汝為輔相。
不須覆觀察,我已見汝行。
心堅志勇健,兼複有智能。
我今自見知,斯事實難有。
才業倍勝父,以心真善故。
是故智者,當作真實不應虛僞。
(三六)複次現在結使雖複不起。
若未斷結結使之得猶故成就。
如以冷水投熱湯中。
我昔曾聞。
有一師共一弟子。
於其冬日在暖室中見有火聚無有煙焰。
師語弟子。
汝見是火無煙焰不。
弟子言見。
師語弟子。
汝著乾薪煙即時起。
複言:口吹火焰乃出。
師為弟子。
而說偈言: 先火無煙焰,慈心不淨觀。
現在結不生,如火無煙焰。
如火得乾薪,煙焰俱時起。
心火遇因緣,值惡知識時。
瞋恚煙便起,若睹好色時。
貪欲火熾然,是故應斷得。
成就具三明,為斷貪瞋癡。
應勤修精進,明行足斷心。
結使草不生,喻如常行道。
衆卉皆不出,貪欲及瞋恚。
未遇緣不起,根本未斷故。
遇緣還複發,喻如得瘧玻 四日定發現,於三二日時。
遇緣還複發,又似世俗定。
掩按結不起,都無有患相。
欲如毒樹根,不拔芽還生。
如人恥白發,并剃其黑者,剃之未久間,白發尋還生。
不永斷結使,其事亦如是,欲結及瞋恚,逼戒行機關。
對治隐不起,不造身口業。
便生難有想,結使後還起。
毀犯於戒行,貪嗜著五欲。
如蛇隐入穴,還出則螫人。
(三七)複次施為解脫不為财物。
若為财物不名為施。
若為解脫則得無生及涅槃樂。
是故智者應為解脫而行布施。
我昔曾聞。
有一檀越詣僧房設會。
檀越知識道人語上座言:今日檀越飲食精細。
好為檀越耐心說法。
是時上座
於佛世尊所,倍增信敬心。
我今臨危難,是故稱佛語。
毒蛇之所螫,正及於一身。
親戚及妻子,奴婢僮仆等。
一切悉無有,而受苦惱者, 财寶毒蛇螫,盡及家眷屬。
我今於财寶,及與親戚等。
視如惡毒蛇,瞋恚發作時。
智者宜速離,如舍惡毒蛇。
應速求出家,行詣於山林。
誰有智慧者,見聞如此事。
而當著财寶,封惑迷其心。
我謂得大利,而反獲衰惱。
王聞偈已深知是人於佛語中生信解心。
即說偈言:汝今能信敬,悲愍之大仙。
所說語真實,未曾有二言:先所伏藏财,盡以用還汝。
更複以财寶,而以供養汝。
能敬信調禦,善逝實語故。
大梵之所信,拔梨阿修羅。
天王及帝釋,我等與諸王。
城中諸豪族,婆羅門刹利。
尊勝智見人,無不信敬者,能同我信故,現得於花報。
今信最信處,應獲第一果。
(三五)複次諸欲求利者,或得或不得。
有真善心者不求自得利實。
無真善心者為得貪利故。
應作真善心。
我昔曾聞。
有一國王。
時輔相子其父早喪。
其子幼稚未任紹繼。
錢财已荊無人通緻可得見王。
窮苦自活。
遂漸長大有輔相才。
理民斷事一切善知。
年向成立盛壯之時,形體姝大勇猛大力才藝備具。
作是思惟。
我今貧窮當何所作。
又複不能作諸賤業。
今我無福。
所有才藝不得施行。
複不生於下賤之家。
又聞他說是偈言: 業來變化我,窮困乃如是,父母之家業,今無施用處。
下賤所作業,非我所宜作。
若我無福業,應生下賤家。
生處雖複貴,困苦乃如是,賤業極易知,然我所不能。
當作私竊業,使人都不知。
正有作賊業,覆隐人不覺。
腰系二箭筒,并持鋼利劍。
縛跳兆專手秉弓,種種自莊嚴。
喻如師子兒,都無有所畏。
說是偈已作是思惟。
設劫馀處或令他貧。
我當劫王。
作是念已,至王宮中詣王卧處。
王覺有賊怖不敢語。
持王衣服并諸嬰珞取安一處。
時王頭邊有一器。
水邊複有灰。
饑渴所逼。
謂灰是糗和水而飲。
飲已飽滿。
乃知是灰。
即自思惟。
灰猶可食況其馀物。
我甯食草何用作賊。
先父以來不為此業。
即棄諸物還來歸家。
王見空出。
歎言善哉。
即喚其人而語之言:汝今何故既取此物。
還置於地。
而便空去。
白言:大王。
聽我所說,即說偈言: 何故作非理,以為饑渴故。
灰水止饑渴,是故息賊心。
今知是饑渴,易可得止息。
我飲灰水已,擲器著地中。
慚愧生悔恨,不複更造惡。
大王應當知,我非凡庶人。
乃是輔相子,由家窮困故。
故來至王宮,造作非法事。
從今日已去,常欲飲灰水。
食草而自活,不為偷盜業。
我家昔先人,自有家禮教。
甯當自滅身,不毀舊法訓。
王見此事歎未曾有。
稱種姓子真實不虛。
雖有愆過尋能改悔。
即說偈言:貧窮壞志耐,并棄於慚愧。
凡下鄙惡人,速疾造惡業。
以己家法鈎,能制非法象。
汝能自抑心,不違家教法。
能有是賢行,還襲汝父處。
汝今除癡心,能作難有事。
我今極歡喜,用汝為輔相。
不須覆觀察,我已見汝行。
心堅志勇健,兼複有智能。
我今自見知,斯事實難有。
才業倍勝父,以心真善故。
是故智者,當作真實不應虛僞。
(三六)複次現在結使雖複不起。
若未斷結結使之得猶故成就。
如以冷水投熱湯中。
我昔曾聞。
有一師共一弟子。
於其冬日在暖室中見有火聚無有煙焰。
師語弟子。
汝見是火無煙焰不。
弟子言見。
師語弟子。
汝著乾薪煙即時起。
複言:口吹火焰乃出。
師為弟子。
而說偈言: 先火無煙焰,慈心不淨觀。
現在結不生,如火無煙焰。
如火得乾薪,煙焰俱時起。
心火遇因緣,值惡知識時。
瞋恚煙便起,若睹好色時。
貪欲火熾然,是故應斷得。
成就具三明,為斷貪瞋癡。
應勤修精進,明行足斷心。
結使草不生,喻如常行道。
衆卉皆不出,貪欲及瞋恚。
未遇緣不起,根本未斷故。
遇緣還複發,喻如得瘧玻 四日定發現,於三二日時。
遇緣還複發,又似世俗定。
掩按結不起,都無有患相。
欲如毒樹根,不拔芽還生。
如人恥白發,并剃其黑者,剃之未久間,白發尋還生。
不永斷結使,其事亦如是,欲結及瞋恚,逼戒行機關。
對治隐不起,不造身口業。
便生難有想,結使後還起。
毀犯於戒行,貪嗜著五欲。
如蛇隐入穴,還出則螫人。
(三七)複次施為解脫不為财物。
若為财物不名為施。
若為解脫則得無生及涅槃樂。
是故智者應為解脫而行布施。
我昔曾聞。
有一檀越詣僧房設會。
檀越知識道人語上座言:今日檀越飲食精細。
好為檀越耐心說法。
是時上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