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說偈言: 我見是寶來,曆年甚久遠。

    此寶毒螫害,劇彼黑毒蛇。

    是故於此寶,都無有貪心。

    觀之如毒蛇,不生财寶想。

     系閉被讁罰,或時至死亡。

    一切諸災害,皆由是寶生。

    能招種種苦,為害甚可怖。

    故我於寶所,不生貪近想。

     群生迷著寶,謂之為珍玩。

    寶是危害物,妄生安善想。

    有如斯過患,何用是寶為。

    如是膿污身,趣自支軀命。

     會當舍敗滅,何用珍寶為。

    譬如火投薪,無有厭足時。

    人心亦如是,希求無厭足。

    汝若憐愍我,教我少欲法。

     雲何以财寶,而以見示語。

    夫少欲知足,能生大利樂。

    若其多欲者,諸根恒散亂。

    貪求無厭足,希望增苦惱。

     然此多欲人,常生於欲想。

    貪利無有極,如摩竭魚口。

    而彼少欲人,無貪求苦故。

    心恒懷悅豫,歡慶同節會。

     時優婆塞贊歎少欲知足之法。

    彼比丘生希有想而贊之言:善哉善哉。

    真是丈夫。

    雖無法服心已出家。

    能順佛語知少欲法。

    而此少欲諸佛所贊。

    比丘言:汝之所說總而言之。

    深見譏呵令我愧踖。

    汝今處家妻子眷屬僮仆使人。

    正應貪求以用自營。

    能随佛語贊歎少欲。

    假使有人以鐵為舌。

    無有能呵少欲知足。

    我今雖複剃除須發身服法衣相同沙門。

    然實不知沙門之法。

    而方教汝多欲之事。

    不能稱述法王所贊少欲之法。

    是諸善源。

    如佛修多羅中亦說少欲為沙門本。

    如來昔日乞食訖。

    若有馀食。

    或時施與諸比丘等。

    或複置於水中用與諸蟲。

    爾時有二比丘乞食不足。

    而有饑色從外來入。

    佛既見已而語之言:今有馀食汝能食不。

    一比丘言:如來世尊說於少欲有大功德。

    我今雲何貪於此食而啖之耶。

    一比丘言:如來世尊所有馀食難可值遇。

    梵釋天王等皆悉頂戴而恭敬之。

    我今若食當益色力安樂辯才。

    如是之食甚難值遇。

    雲何不食。

    於時世尊贊不食者,善哉比丘。

    能修佛教行少欲法。

    此一比丘雖順佛語。

    食佛馀食佛不贊歎。

    是故當知。

    少欲之法。

    佛所印可教戒之本。

    即說偈言: 欲得法利者,應當解小欲。

    如此少欲法,聖莊嚴嬰珞。

    今世除重擔,無憂而快樂。

    乃是大涅槃,宅室之初門。

     關制魔軍衆,要防之隘路。

    度於魔境界,無上之印封。

    持戒如巨海,少欲如海潮。

    能為衆功德,密緻之覆蓋。

     貪求疲勞者,憩駕止息處。

    親近少欲者,如似[W169]牛乳。

    酪酥醍醐等,因之而得出。

    少欲亦如是,出生諸功德。

     能展手施者,此手名嚴勝。

    受者能縮手,嚴勝複過彼。

    若人言施與,是語價難量。

    受者言我足,難量複過彼。

     若欲得法者,應親近少欲。

    十力說少欲,即是聖種法。

    少欲無财物,增長戒聞慧。

    如此少欲法,出家之法食。

     雖有渴愛等,終不能擾惱。

    且置後世樂,現在獲安隐。

     (一○)複次夫知足者雖貧名富。

    不知足者雖富是貧。

    若聖智滿乃名大富。

    我昔曾聞。

    有優婆塞有人譏呵雲最貧窮。

    而優婆塞樂佛所贊知足之法即順法相。

    而說偈言: 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

     時優婆塞說偈已語彼人言:如佛所說知足則富。

    汝今何故稱我貧窮。

    複說偈言:雖有諸珍寶,豐饒資生具。

    不信三寶者,說彼最貧窮。

     雖無諸珍寶,及以資生具。

    能信三寶者,是名第一富。

    我今敬三寶,以信為珍玩。

    汝以何因緣,說我為貧窮。

     帝釋毗沙門,雖富衆珍寶。

    如其布施時,不能一切舍。

    我心愛知足,於諸财寶物。

    無有貪著意,一切悉能舍。

     富貴者庫藏,多有衆珍寶。

    水火及盜賊,悉皆能侵奪。

    彼若喪失時,則生大苦惱。

    良醫及妙藥,不能治彼苦。

     我以信為寶,無能侵奪者,心意坦然樂,無諸憂患苦。

     說是偈已複作是言:是故當知。

    雖有庫藏象馬七寶資生之具。

    不知足者猶名為貧。

    是以佛說知足最富。

    衆人聞是語已皆歎善哉。

    真是正說。

    有大智慧。

    名大丈夫。

    各相語言:自今已後雖無财寶但有信心。

    我等見之稱為富者,苦集錢财皆為樂故。

    為欲供給室家眷屬令無乏故。

    如斯之樂正為現身。

    信心之寶為於累世。

    於人天中财寶自恣。

    是故知信為第一财寶。

    如此信财於生死中極受快樂無諸苦惱。

    金銀珍寶能生災患。

    晝夜憂懼畏他劫掠。

    然有八危。

    以貪著故累世受苦。

    以有信故能得戒财施财定财慧财。

    若無信者雲何得有如是等财。

    是以信财為最第一。

    我有是财。

    故於人前自言大富。

    我於往昔深積善業。

    是以今者因信心知足。

    而說偈言: 因有信心故,則不造諸惡。

    一切諸功德,以信為使命。

    信亦如河箭,駛流甚迅速。

    能令於心意,速疾至善法。

     誰有多财寶,能勝信巨富。

    雖有财富者,失财則貧窮。

    若其命終時,舍之而獨逝。

    無随至後世,信财不喪失。

     恒常自随逐,累劫受快樂。

    世人積财寶,能生彼貪欲。

    信财則不爾,見則生歡喜。

    於諸财寶中,信财最為上。

     顯示此義者,牟尼之所說,是故我非貧,信财最為勝。

    馀者不名财,唯信是實财。

    以信布施者,财物得增長。

     不信施彼者,果報轉鮮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