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僧佉論耶。
憍屍迦言:如僧佉經說有五分論義得盡,第一言誓,第二因,第三喻,第四等同,第五決定。
汝僧佉經中無有譬喻可得明了如牛犎者,況辯法相而能明了。
何以故?汝僧佉經中說缽羅陀那不生如常遍一切處亦處處去。
如僧佉經中說缽羅陀那不從他生而體是常。
能生一切遍一切處去至處處。
說如是事多有愆過。
何以故?於三有中無有一法但能生物不從他生。
是故有過。
複次遍一切處能至處處。
此亦有過。
何以故?若先遍者去何所至。
若去至者遍則不遍。
二理相違其義自破。
若如是者是則無常。
如其所言不從他生而能生物遍一切處去至處處。
是語非也。
親友婆羅門聞是語已語憍屍迦言:汝與釋種便為朋黨。
故作是說。
然佛經中亦有大過。
說言生死無有本際。
又複說言一切法中悉無有我。
時憍屍迦語親友言:我見佛法生死無際。
一切無我故。
吾今者敬信情笃。
若人計我終不能得解脫之道。
若知無我則無貪欲。
無貪欲故便得解脫。
若計有我則有貪愛。
既有貪愛遍於生死。
雲何能得解脫之道。
複次若言生死有初始者,此初身者,為從善惡而得此身。
為不從善惡自然有耶。
若從善惡而得身者,則不得名初始有身。
若不從善惡得此身者,此善惡法。
雲何而有。
若如是者汝法則為半從因生半不從因。
如是說者有大過失。
我佛法無始故無罪咎。
于時親友語憍屍迦。
有縛則有解。
汝說無我則無有縛。
若無有縛誰得解脫。
憍屍迦言:雖無有我猶有縛解。
何以故?煩惱覆故則為所縛。
若斷煩惱則得解脫。
是故雖複無我猶有縛解。
諸婆羅門複作是言:若無我者誰至後世。
時憍屍迦。
語諸人言:汝等善聽。
從於過去煩惱諸業得現在身及以諸根從今現在複造諸業。
以是因緣得未來身及以諸根。
我於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譬如穀子衆緣和合故得生芽。
然此種子實不生芽。
種子滅故芽便增長。
子滅故不常。
芽生故不斷。
佛說受身亦複如是,雖複無我業報不失。
諸婆羅門言:我聞汝說無我之法洗我心垢。
猶有少疑今欲谘問。
若無我者先所作事雲何故憶而不忘失。
答曰:以有念覺與心相應。
便能憶念三世之事而不忘失。
又問。
若無我者過去已滅現在心生。
生滅既異。
雲何而得憶念不忘。
答曰:一切受生識為種子入母胎田。
愛水潤漬身樹得生。
如胡桃子随類而生。
此陰造業能感後陰。
然此前陰不生後陰。
以業因緣故便受後陰。
生滅雖異相續不斷。
如嬰兒病與乳母藥兒患得愈。
母雖非兒藥之力勢能及於兒。
陰亦如是,以有業力便受後陰憶念不忘。
諸婆羅門複作是言:汝所讀經中但說無我法。
今汝解悟生歡喜耶。
時憍屍迦即為誦十二緣經而語之言:無明緣行。
行緣識。
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無明滅則行滅。
乃至老死滅故憂悲苦惱滅。
以從衆緣無有宰主。
便於其中解悟無我。
非經文中但說無我。
複次以有身故則便有心。
以有身心諸根有用識解分别。
我悟斯事便解無我。
又問。
若如汝言生死受身相續不斷。
設有身見有何過咎。
答曰:以身見故造作諸業。
於五趣中受善惡身形。
得惡形時受諸苦惱。
若斷身見不起諸業。
不起諸業故則不受身。
不受身故衆患永息。
則得涅槃。
雲何說言身見非過。
複次若身見非過咎者,應無生死不於三有受生死苦。
是故有過。
時婆羅門逆順觀察十二緣義。
深生信解。
心懷慶幸。
略贊佛法。
而說偈言: 如來在世時,說法摧諸論。
佛日照世間,群邪皆隐蔽。
我今遇遺法,如在世尊前。
釋種中勝妙,深達諸法相。
所言如來者,真實而不虛。
逆順觀諸法,名聞普遍滿。
向佛涅槃方,恭敬合掌禮。
歎言佛世尊,實有大悲心。
諸仙中最勝,世間無倫疋。
我今歸依彼,無等戒定慧。
憍屍迦言:汝今雲何乃爾深解佛之功德。
親友答言:我聞此法。
是故知佛無量功德。
如沈水香黑重津膩。
以是因緣燒之甚香遠近皆聞。
如是我見如來定慧身故。
便知世尊有大功德。
我於今者雖不睹佛見佛聖迹則知最勝。
亦如有人於花池邊見象足迹則知其大。
睹因緣論雖不見佛知佛聖迹功德最大。
見其親友深生信解歎未曾有。
而作是言:汝於昔來讀誦外典亦甚衆多。
今聞佛經須臾之頃解其義趣。
悉舍外典極為希有。
即說偈言: 除去邪見論,信解正真法。
如是人難得,是故歎希有。
不但歎於汝,亦歎外諸論。
因其理鄙淺,我等悉舍離。
以彼諸論有過咎故。
令我等輩得生厭離生信解心。
佛實大人無與等者,名稱普聞遍十方刹。
外諸邪論前後有過,猶如谄語不可辯了。
由彼有過令我棄舍得入佛法,猶如春夏之時人患日熱皆欲離之。
既至冬寒人皆思念。
外道諸論亦複如是,誠應舍離如夏時日。
然由此論得生信心亦宜思念,猶如寒時思念彼日。
于時親友問憍屍迦。
我等今者當作何事。
憍屍迦言:今宜舍棄一切邪論。
於佛法中出家學道。
所以者何。
如夜闇中然大炬火一切鴿鳥皆悉堕落。
佛智慧燈既出於世。
一切外道悉應颠墜。
是故今欲出家學道。
於是憍屍迦從親友家。
即詣僧坊求索出家。
出家已後得阿羅漢。
何因緣故說是事耶。
以諸外道常為邪論之所幻惑故。
說十二因緣經
憍屍迦言:如僧佉經說有五分論義得盡,第一言誓,第二因,第三喻,第四等同,第五決定。
汝僧佉經中無有譬喻可得明了如牛犎者,況辯法相而能明了。
何以故?汝僧佉經中說缽羅陀那不生如常遍一切處亦處處去。
如僧佉經中說缽羅陀那不從他生而體是常。
能生一切遍一切處去至處處。
說如是事多有愆過。
何以故?於三有中無有一法但能生物不從他生。
是故有過。
複次遍一切處能至處處。
此亦有過。
何以故?若先遍者去何所至。
若去至者遍則不遍。
二理相違其義自破。
若如是者是則無常。
如其所言不從他生而能生物遍一切處去至處處。
是語非也。
親友婆羅門聞是語已語憍屍迦言:汝與釋種便為朋黨。
故作是說。
然佛經中亦有大過。
說言生死無有本際。
又複說言一切法中悉無有我。
時憍屍迦語親友言:我見佛法生死無際。
一切無我故。
吾今者敬信情笃。
若人計我終不能得解脫之道。
若知無我則無貪欲。
無貪欲故便得解脫。
若計有我則有貪愛。
既有貪愛遍於生死。
雲何能得解脫之道。
複次若言生死有初始者,此初身者,為從善惡而得此身。
為不從善惡自然有耶。
若從善惡而得身者,則不得名初始有身。
若不從善惡得此身者,此善惡法。
雲何而有。
若如是者汝法則為半從因生半不從因。
如是說者有大過失。
我佛法無始故無罪咎。
于時親友語憍屍迦。
有縛則有解。
汝說無我則無有縛。
若無有縛誰得解脫。
憍屍迦言:雖無有我猶有縛解。
何以故?煩惱覆故則為所縛。
若斷煩惱則得解脫。
是故雖複無我猶有縛解。
諸婆羅門複作是言:若無我者誰至後世。
時憍屍迦。
語諸人言:汝等善聽。
從於過去煩惱諸業得現在身及以諸根從今現在複造諸業。
以是因緣得未來身及以諸根。
我於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譬如穀子衆緣和合故得生芽。
然此種子實不生芽。
種子滅故芽便增長。
子滅故不常。
芽生故不斷。
佛說受身亦複如是,雖複無我業報不失。
諸婆羅門言:我聞汝說無我之法洗我心垢。
猶有少疑今欲谘問。
若無我者先所作事雲何故憶而不忘失。
答曰:以有念覺與心相應。
便能憶念三世之事而不忘失。
又問。
若無我者過去已滅現在心生。
生滅既異。
雲何而得憶念不忘。
答曰:一切受生識為種子入母胎田。
愛水潤漬身樹得生。
如胡桃子随類而生。
此陰造業能感後陰。
然此前陰不生後陰。
以業因緣故便受後陰。
生滅雖異相續不斷。
如嬰兒病與乳母藥兒患得愈。
母雖非兒藥之力勢能及於兒。
陰亦如是,以有業力便受後陰憶念不忘。
諸婆羅門複作是言:汝所讀經中但說無我法。
今汝解悟生歡喜耶。
時憍屍迦即為誦十二緣經而語之言:無明緣行。
行緣識。
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無明滅則行滅。
乃至老死滅故憂悲苦惱滅。
以從衆緣無有宰主。
便於其中解悟無我。
非經文中但說無我。
複次以有身故則便有心。
以有身心諸根有用識解分别。
我悟斯事便解無我。
又問。
若如汝言生死受身相續不斷。
設有身見有何過咎。
答曰:以身見故造作諸業。
於五趣中受善惡身形。
得惡形時受諸苦惱。
若斷身見不起諸業。
不起諸業故則不受身。
不受身故衆患永息。
則得涅槃。
雲何說言身見非過。
複次若身見非過咎者,應無生死不於三有受生死苦。
是故有過。
時婆羅門逆順觀察十二緣義。
深生信解。
心懷慶幸。
略贊佛法。
而說偈言: 如來在世時,說法摧諸論。
佛日照世間,群邪皆隐蔽。
我今遇遺法,如在世尊前。
釋種中勝妙,深達諸法相。
所言如來者,真實而不虛。
逆順觀諸法,名聞普遍滿。
向佛涅槃方,恭敬合掌禮。
歎言佛世尊,實有大悲心。
諸仙中最勝,世間無倫疋。
我今歸依彼,無等戒定慧。
憍屍迦言:汝今雲何乃爾深解佛之功德。
親友答言:我聞此法。
是故知佛無量功德。
如沈水香黑重津膩。
以是因緣燒之甚香遠近皆聞。
如是我見如來定慧身故。
便知世尊有大功德。
我於今者雖不睹佛見佛聖迹則知最勝。
亦如有人於花池邊見象足迹則知其大。
睹因緣論雖不見佛知佛聖迹功德最大。
見其親友深生信解歎未曾有。
而作是言:汝於昔來讀誦外典亦甚衆多。
今聞佛經須臾之頃解其義趣。
悉舍外典極為希有。
即說偈言: 除去邪見論,信解正真法。
如是人難得,是故歎希有。
不但歎於汝,亦歎外諸論。
因其理鄙淺,我等悉舍離。
以彼諸論有過咎故。
令我等輩得生厭離生信解心。
佛實大人無與等者,名稱普聞遍十方刹。
外諸邪論前後有過,猶如谄語不可辯了。
由彼有過令我棄舍得入佛法,猶如春夏之時人患日熱皆欲離之。
既至冬寒人皆思念。
外道諸論亦複如是,誠應舍離如夏時日。
然由此論得生信心亦宜思念,猶如寒時思念彼日。
于時親友問憍屍迦。
我等今者當作何事。
憍屍迦言:今宜舍棄一切邪論。
於佛法中出家學道。
所以者何。
如夜闇中然大炬火一切鴿鳥皆悉堕落。
佛智慧燈既出於世。
一切外道悉應颠墜。
是故今欲出家學道。
於是憍屍迦從親友家。
即詣僧坊求索出家。
出家已後得阿羅漢。
何因緣故說是事耶。
以諸外道常為邪論之所幻惑故。
說十二因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