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有菩薩逮得於斯等集衆德三昧。
是菩薩瑞應因緣儀像。
衆德名聞之事巍巍如是,鈎鎖白佛。
皆令一切衆生之類。
俱共逮此等衆德三昧。
所以者何。
唯然世尊,若有逮得於此定者,衆德名聞堂堂乃爾。
聲聞緣覺所不及。
假使有人聞此三昧而不信者,則當知為魔所堯固。
佛言:如是如是,鈎鎖。
誠如所假使有人信是三昧。
名德之勳不可思議。
為佛所護。
於是鈎鎖。
又問溥首曰:若有菩薩意逮得等集衆德三昧。
當行何法。
溥首答曰:若有菩薩意欲逮得等集衆德三昧。
未曾毀壞凡之法當修斯行。
所造行者於佛道法亦無所得。
若欲行者當作此行。
無法無見亦無所憂複次鎖。
若有菩薩欲得斯定誓歎終始。
不為生死之所沾污得於無為。
不於聲聞緣覺之乘而取滅也。
複次鈎鎖。
菩薩欲得斯定意者,具足衆德當學所學之禁戒也。
亦不想念有漏之福。
無之德無罪不罪。
不有不無不著不舍。
不去不來世不度世。
未曾懷念如此諸想。
等禦法界信衆德。
有福無福有常無常有念無念。
不入終始所著之相。
為一切人遊入衆德。
不為一人處福祐。
以一人德普入衆生之所。
有福若漏無漏。
不複分别不以此教。
一切佛德則一佛德。
作斯念。
所可教化說諸佛法無有差特。
當信知此。
其所學福無所學福。
若緣覺福若菩薩福如來福。
此則無常亦無形貌色像也。
當喜信樂一切諸德福之所湊。
譬如鈎鎖。
諸有形色皆四大。
亦複如是諸菩薩法。
皆度衆生至于脫門奉行等福。
當所為者所興盛者無常盡法複次鎖。
若有菩薩欲得此定意。
於四無量不懷恐懼。
何等四。
人界無量。
佛土無限。
佛慧無邊衆生之行無有?互。
是為四。
複次鈎鎖若有菩薩欲得此定。
常當勸助四不可思議。
何等四罪福報應不可思議。
衆生之行不可思議。
而所趣路無有差特。
諸菩薩慧不可思議。
神足力脫門。
諸菩薩之所歸趣不可思議。
所生清淨。
是為四。
是故鈎鎖。
若有菩薩於此三昧見無當行四法。
何等四。
於斯建立菩薩之福住不可荊具足衆行亦不可荊無礙辯才亦不可盡智慧所達亦不可荊是為四。
複有四事。
何等四。
勤精於法積衆德。
本而無厭極。
當念勤入聞無厭而說經典。
當念勤行勸助無邊衆善之德。
觀諸佛土所見莊嚴。
以入己土而成清淨是為四鈎鎖菩薩謂溥首。
譬如琉璃明月珠寶所著器中。
若在金器銀器水精器車磲器,則以璃明月珠寶器威德之故。
不失自然。
如是溥首。
若有菩薩住是三昧。
若在居家若複出家住沙門。
計於法界自然之行無二脫門。
又溥首。
菩薩何行有所遵修。
不失三昧有所逮得德慧荊溥首答曰:鈎鎖。
欲知菩薩當行四事。
何謂四。
不惜身壽命不求一切供養之利。
行空想無願不志聲聞緣覺之乘。
欲得佛慧思惟其行。
於諸通慧放舍所思所想可應不應。
一切衆等入行度我人壽命亦不可得。
是為四。
鈎鎖又問溥首。
此三昧者然後歸趣何所。
菩薩若取卷著在身懷若興忍辱。
設使居家若出家學因緣學行乎。
溥首答鈎鎖曰:後若有得此三昧者假使有人逮聞其名,則非居家出家因緣。
所以者何。
是故鈎鎖。
若有菩薩住三昧,則離二所在遊行。
其壽智慧不可盡極無所忘失。
開化衆生不以為厭。
不自示現菩薩形類。
又在所一切無邊亦無因緣。
譬如鈎鎖。
日月所遊一切無邊。
菩薩如是觀無倚行。
若在家地随家依倚亦不出家為出家。
行亦複不著出家之德於斯二事亦無所慕。
所以者何。
菩薩所出悉無所譬如鈎鎖。
無所得者乃成正覺。
於此菩薩有四事行。
何等四。
為尊為上而為最勝。
棄除一諸所見事。
及入一切諸佛之法。
是為四。
鈎鎖又問溥首。
雲何菩薩處於遊居。
溥首答曰:薩有四事行。
何等四。
慈悲喜護。
是為四。
其有奉行是四梵行。
吾乃謂斯為遊居。
複有四何等四。
若複遊處聚落舍室則為遊居。
假使複在於閑居行。
若在棚閣重屋作行,則亦處於居。
是為四。
溥首複謂鈎鎖曰:其不奉修此四梵行。
而自念言我處遊居。
其人則為欺諸天所以者何。
諸佛世尊說四梵行乃謂遊居。
其四梵行則處其頂。
是清淨行而處遊居。
在於國受分衛食威神在頂。
是故鈎鎖。
其有不見四梵行者,則為遠離四等心行若複有修梵淨行。
悉因從四梵行起得賢聖慧。
不為世間自見身也。
貢高自大不除人想鈎鎖又問溥首。
雲何菩奉慈心行。
何謂悲。
何謂喜。
何謂護。
溥首答曰:則以幻事救護一切衆生之類,則為行慈而以幻事度脫衆生,則為行悲。
若以幻事安
是菩薩瑞應因緣儀像。
衆德名聞之事巍巍如是,鈎鎖白佛。
皆令一切衆生之類。
俱共逮此等衆德三昧。
所以者何。
唯然世尊,若有逮得於此定者,衆德名聞堂堂乃爾。
聲聞緣覺所不及。
假使有人聞此三昧而不信者,則當知為魔所堯固。
佛言:如是如是,鈎鎖。
誠如所假使有人信是三昧。
名德之勳不可思議。
為佛所護。
於是鈎鎖。
又問溥首曰:若有菩薩意逮得等集衆德三昧。
當行何法。
溥首答曰:若有菩薩意欲逮得等集衆德三昧。
未曾毀壞凡之法當修斯行。
所造行者於佛道法亦無所得。
若欲行者當作此行。
無法無見亦無所憂複次鎖。
若有菩薩欲得斯定誓歎終始。
不為生死之所沾污得於無為。
不於聲聞緣覺之乘而取滅也。
複次鈎鎖。
菩薩欲得斯定意者,具足衆德當學所學之禁戒也。
亦不想念有漏之福。
無之德無罪不罪。
不有不無不著不舍。
不去不來世不度世。
未曾懷念如此諸想。
等禦法界信衆德。
有福無福有常無常有念無念。
不入終始所著之相。
為一切人遊入衆德。
不為一人處福祐。
以一人德普入衆生之所。
有福若漏無漏。
不複分别不以此教。
一切佛德則一佛德。
作斯念。
所可教化說諸佛法無有差特。
當信知此。
其所學福無所學福。
若緣覺福若菩薩福如來福。
此則無常亦無形貌色像也。
當喜信樂一切諸德福之所湊。
譬如鈎鎖。
諸有形色皆四大。
亦複如是諸菩薩法。
皆度衆生至于脫門奉行等福。
當所為者所興盛者無常盡法複次鎖。
若有菩薩欲得此定意。
於四無量不懷恐懼。
何等四。
人界無量。
佛土無限。
佛慧無邊衆生之行無有?互。
是為四。
複次鈎鎖若有菩薩欲得此定。
常當勸助四不可思議。
何等四罪福報應不可思議。
衆生之行不可思議。
而所趣路無有差特。
諸菩薩慧不可思議。
神足力脫門。
諸菩薩之所歸趣不可思議。
所生清淨。
是為四。
是故鈎鎖。
若有菩薩於此三昧見無當行四法。
何等四。
於斯建立菩薩之福住不可荊具足衆行亦不可荊無礙辯才亦不可盡智慧所達亦不可荊是為四。
複有四事。
何等四。
勤精於法積衆德。
本而無厭極。
當念勤入聞無厭而說經典。
當念勤行勸助無邊衆善之德。
觀諸佛土所見莊嚴。
以入己土而成清淨是為四鈎鎖菩薩謂溥首。
譬如琉璃明月珠寶所著器中。
若在金器銀器水精器車磲器,則以璃明月珠寶器威德之故。
不失自然。
如是溥首。
若有菩薩住是三昧。
若在居家若複出家住沙門。
計於法界自然之行無二脫門。
又溥首。
菩薩何行有所遵修。
不失三昧有所逮得德慧荊溥首答曰:鈎鎖。
欲知菩薩當行四事。
何謂四。
不惜身壽命不求一切供養之利。
行空想無願不志聲聞緣覺之乘。
欲得佛慧思惟其行。
於諸通慧放舍所思所想可應不應。
一切衆等入行度我人壽命亦不可得。
是為四。
鈎鎖又問溥首。
此三昧者然後歸趣何所。
菩薩若取卷著在身懷若興忍辱。
設使居家若出家學因緣學行乎。
溥首答鈎鎖曰:後若有得此三昧者假使有人逮聞其名,則非居家出家因緣。
所以者何。
是故鈎鎖。
若有菩薩住三昧,則離二所在遊行。
其壽智慧不可盡極無所忘失。
開化衆生不以為厭。
不自示現菩薩形類。
又在所一切無邊亦無因緣。
譬如鈎鎖。
日月所遊一切無邊。
菩薩如是觀無倚行。
若在家地随家依倚亦不出家為出家。
行亦複不著出家之德於斯二事亦無所慕。
所以者何。
菩薩所出悉無所譬如鈎鎖。
無所得者乃成正覺。
於此菩薩有四事行。
何等四。
為尊為上而為最勝。
棄除一諸所見事。
及入一切諸佛之法。
是為四。
鈎鎖又問溥首。
雲何菩薩處於遊居。
溥首答曰:薩有四事行。
何等四。
慈悲喜護。
是為四。
其有奉行是四梵行。
吾乃謂斯為遊居。
複有四何等四。
若複遊處聚落舍室則為遊居。
假使複在於閑居行。
若在棚閣重屋作行,則亦處於居。
是為四。
溥首複謂鈎鎖曰:其不奉修此四梵行。
而自念言我處遊居。
其人則為欺諸天所以者何。
諸佛世尊說四梵行乃謂遊居。
其四梵行則處其頂。
是清淨行而處遊居。
在於國受分衛食威神在頂。
是故鈎鎖。
其有不見四梵行者,則為遠離四等心行若複有修梵淨行。
悉因從四梵行起得賢聖慧。
不為世間自見身也。
貢高自大不除人想鈎鎖又問溥首。
雲何菩奉慈心行。
何謂悲。
何謂喜。
何謂護。
溥首答曰:則以幻事救護一切衆生之類,則為行慈而以幻事度脫衆生,則為行悲。
若以幻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