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衆生之類。

    演說經法令除慢恣。

    唯然尊,其離垢威菩薩大士。

    為從幾佛如來至真等正覺殖衆德本。

    乃能疾逮如是神通。

    世尊告鈎鎖。

    欲知其離垢威力士菩薩。

    已曾得供養六十二億諸佛大聖。

    殖衆德本建立無上正真之常複奉事無數諸佛淨修梵行。

    鈎鎖。

    又問。

    唯然世尊,以何所殖無德之本而忘道意。

    心懷慢自大之性。

    來詣世尊欲有所試。

    佛告鈎鎖。

    有四事法。

    為菩薩行而忘道意。

    何謂四。

    心憍慢。

    不恭敬法。

    輕易善師。

    從後謗議。

    是為四。

    複有四法。

    何謂四。

    而複習樂聲聞之衆與同所歸。

    志樂下度。

    诽謗菩薩。

    忘法師恩。

    是為四。

    複有四。

    何謂四。

    其行谀谄。

    於法誕。

    二事自活。

    求於利養而著奉侍。

    是為四。

    複有四。

    何謂四。

    不覺魔事。

    為罪所蓋纏綿法。

    志性怯弱。

    鈎鎖。

    是為四法菩薩忘失道意。

    鈎鎖又聽。

    離垢威。

    用何等故。

    為菩薩行忘道意。

    往古世時。

    此賢劫中初始有佛。

    号曰拘婁秦。

    如來至真等正覺興出于世。

    於彼世有善财大勢貴姓極富梵志。

    時有一子。

    魔所惑立自發貢高。

    不欲往詣於如來所長益法。

    與門梵志諸長者俱。

    鬥诤罵詈多所诽謗。

    不肯受法亦不見法。

    不得法師亦不恭敬承順其教。

    爾現世違失五法。

    何謂五,則離於佛不複相見不得聞法。

    不複建立菩薩之業不複谘問。

    所行者而複忘失衆德之本。

    無堅固意在於道心。

    攝取不善尋時則離於道行心。

    爾時尋離此五行。

    佛言:鈎鎖。

    欲知是時所名善财大勢貴姓梵志子乎。

    豈是異人勿作斯觀。

    所以者何,今離垢威菩薩是也。

    於彼世時心懷自大。

    尋則忘失所修道意。

    久複将護宿命德本諸通慧心又有馀福不複诽謗於諸通慧。

    故為力士而有大勢。

    承佛聖旨不為衆惡。

    聞佛音聲便自發來自以己力欲比如來。

    又聞世尊說菩薩力。

    尋即棄捐貢高慢恣。

    往古所殖衆善之本,則現目便逮法忍。

    威神通慧無所想念。

    爾時力士鈎鎖菩薩謂離垢威。

    唯族姓子。

    興發何法逮得法離垢威答曰:發起一切凡夫之法。

    又問雲何而發。

    答曰:所發起者,至後究竟永無所有。

    非不異其所發起。

    常不複令有所依倚。

    亦無所證。

    鈎鎖又問。

    族姓子。

    凡夫之法及與佛法有何差别。

    甯有若幹乎。

    即便答曰:假号而名。

    因有若幹。

    其誼無異。

    又問。

    唯族姓子。

    凡夫法。

    以何解誼。

    答曰:無常亦無想念。

    無颠倒誼。

    又問。

    族姓子。

    所謂誼者,何所歸答曰:鈎鎖。

    其達誼者,亦不蠲除凡夫之法。

    亦不獲於佛道法。

    又問族姓子。

    何謂法誼。

    曰:無有二誼為諸法誼。

    又問不。

    曰其正見者,有二因緣。

    從他聞若思惟。

    厥行猶具。

    又鈎鎖。

    如來不說但歸要誼之故。

    誼則成要。

    因此何緣要得誼乎。

    不取美辭。

    又問鈎鎖。

    答教不但取要誼。

    終不毀壞為菩薩美辭乎,則無有失自損毀也。

    假使有得美辭誼者,彼所逮亦無所獲。

    其菩薩者,不歸於要誼而說法誼。

    以聰哲故。

    其不逮得不用誼報。

    一切諸法猶自在。

    為尊為長為無等倫。

    所可分别限時消滅究竟滅度。

    本末永寂則為相誼。

    世尊所說以鈎鎖。

    其歸命誼則不禦法。

    亦無所念亦無禦者不舍不禦。

    其無所念則為堅要。

    其要堅者彼謂誼。

    鈎鎖又問。

    唯族姓子。

    豈有方計其歸要誼。

    彼則歸要一切法乎。

    答曰:有族姓子。

    問以何因緣。

    答曰:諸法無本。

    一切悉空諸法澹泊。

    假使歸要於空誼者,要澹泊誼亦複如以是之故。

    族姓子。

    其歸要誼則為道歸一切諸法。

    答曰:族姓子。

    佛不言曰了一切諸法。

    歸要禦。

    答曰:如斯。

    以是之故。

    一切諸法推究本誼根原。

    所歸要者其究竟誼。

    是等之門第一誼。

    如雲何當求所如所也。

    求如是行者,設無有法亦非法。

    亦無所起亦無所滅。

    諸賢道無有二道。

    亦無所作亦非不作亦非無造。

    如是則造菩薩之道。

    道無所造亦不求誼。

    亦儀錯亂。

    離垢威說是語時。

    五百比丘八百天子。

    遠離塵垢得法眼淨。

    離垢威菩薩謂鈎鎖曰:姓子。

    如來所說但歸要誼不取美辭。

    計此誼者無有二行。

    究竟其誼亦無所生。

    是故如來說誼耳。

    但歸要誼不取美辭。

    其歸要誼并及美辭。

    本淨平等志性自然無所超越。

    如來故曰:歸要誼不取美辭。

     複次族姓子。

    如來所以說此言者,何以二事故興於正見。

    何等為二。

    聽察他音緣省思其不博聞於法律者,順以三昧在於終始堕于貢高。

    類斯之故。

    世尊告曰:聽省法律乃為博多所勸助。

    以聽經法悉以奉行。

    淨於所療至賢聖道。

    又問。

    雲何比丘思惟療行。

    答曰:以療行亦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