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無極大德。
乃逮聞斯定意耳。
欲決諸德正真之行。
當聞斯定。
欲得獲暢不可思議功祚之福。
當聞斯定。
令大賴無有盡耗。
當學斯定。
離垢威複白佛言:菩薩大士。
以何療得無盡之福德如大海。
不可議功祚不廢。
佛告離垢威。
菩薩有三事。
逮無盡福德如大海。
慶難思議功祚不廢。
何三。
一曰好喜布施。
二曰護持禁戒。
三曰博聞不惓。
是為三。
彼族姓子。
何謂菩薩好喜布不當貪财。
不當以物誘進教化。
假使有物不肯施與。
受者不當受其物也。
設使受者不舍所不當勸禦彼等眷屬。
設使乞者有所求索發無受心。
不可勸化國王财寶産養之業屋宇舍宅。
使乞者有所求索其心無異。
又族姓子。
菩薩大士當發此心。
我為一切衆生之故。
惠施軀命若有人來欲有所得。
象馬車服頭目髓腦。
眼耳鼻口支體手足肌發肉血。
随其所求各各施與心不懷恨忍辱施與。
既有所施不望其報。
所可惠舍無所貪慕供給衆生。
衆生獲恩得給所乏從是已往所欲攝取群萌之類。
得佛道時為說經法令得速解。
說族姓子。
若有菩薩發心如是是謂菩薩不惜身命。
不惜身命若沒其體不犯衆惡。
不害生命以養其身。
不以命故犯於不善不以财業越毀他人。
不以眷屬熾盛怨訟鬥诤。
不危他子以育妻息。
己所不喜無加於人。
已止足則發一心。
志不喜樂諸不善事。
況當複犯若幹之非。
除貪嫉棄衆惡。
常知止足行於正無有異心則逮平等。
逮平等已無有衆邪則獲慈心。
已習慈心便遇善友。
已得善友則便得聞然之法。
已聞寂然便建立行。
已建立行則化衆生。
化衆生。
已則便講說立寂然誼。
假使菩不為衆生不修寂然,則不微妙。
已不微妙不獲道眼。
不得道眼不至善權。
不能睹見一切衆根本所趣。
是族姓子。
菩薩好喜行布施者,得廣名聞。
複過於斯不可稱限。
複次族姓子。
觀内外法念之一等。
察其内地及省外地而無有二。
所以者何。
是身如草瓦石之類。
無要無人無有想念。
無有堅固四大合成。
假令有人斷截破壞取撥持去。
不得自莫起想念。
勿得貪身無惜壽命。
吾不恨彼於其人所起恚意也。
益加慈哀向彼衆生。
譬如族子有大藥樹。
掘取其根莖節枝葉花實。
樹不念誰取我根莖枝葉花實。
亦不念言莫取我根莖葉花實。
其藥樹者,一切無念亦無所想。
亦於衆人無所恚恨。
其疾病者服藥則愈。
如是族子。
行菩薩者,當自觀身四大為家,猶如藥樹。
其有衆生。
欲得我身頭眼體節枝幹手足髓血肉。
恣意與之。
如是族姓子。
菩薩所施其德無。
盡作是施已為慳貪者,欲令惠施故勸助其貧窮者化示大财。
其少福者化具足德。
未發道意令行菩薩。
勸誨善本欲令清淨。
一切福勸化衆生。
導以清淨以是布施。
疾近於道得至無荊何謂布施荊菩薩布施有四事荊何四。
不好勸助。
不喜說法。
願生卑處。
樂近惡友。
是為四。
複有四行。
菩薩布施疾近於道何為四。
多所勸助。
行權方便。
建立於法。
習近善友。
是為四。
複有三法。
菩薩布施不為妄。
何等為三。
發菩薩意多所愍哀。
攝護一切衆生之類。
谛奉行如來教命。
是為三菩薩欲當建三法。
何謂三。
住佛法立。
精講勸衆生便存大安。
是為三。
菩薩複有二事。
不為虛妄審布施。
何謂二。
大慈大哀。
是為二。
菩薩複有二事有所收施。
何謂二。
慳貪嫉妒。
是為菩薩複有二法布施有所歸。
何謂二。
智慧具足。
聖達周滿。
是為二。
菩薩複有二法布施有趣。
何謂二。
至無盡慧。
趣無起慧。
是為二。
菩薩所施有四法。
何謂四。
布施等與亦不想調定安寂。
所施具足。
欲成其道。
是為四。
菩薩所施以是之故。
自然得趣無盡德海。
若有薩欲備海德,則當習行如是像施精進之行。
離垢威力士白世尊曰:未曾有也。
天中天。
如如來分别講說諸菩薩法。
諸佛經典之所持護。
菩薩大士作是行者,終不毀失正達慧德。
假有人如是布施。
功德之福具足成滿。
亦當若茲。
佛言:是族姓子。
審如所雲:其有發意行如斯,則便歸趣無盡海德,則不貧匮。
於聖賢業則緻大财。
此之等類具足法财,則緻大富具足七寶無極之德。
緻百福相以莊嚴身。
為諸群萌福慶之田。
以給衆生。
爾時世尊告離垢威。
何謂菩薩戒德之禁。
護於禁戒未曾違舍見犯戒者為興悲哀。
見奉者遵行堅固。
淨身三護口四淨心三。
當順奉行此十善事。
以斯戒法開化他人。
不自稱歎不他人。
不以禁戒而自褒譽。
亦不以戒而自憍慢。
常以禁戒而自調定。
不釋節限而知止足。
於聖賢自護其心。
見懈廢者不觀其隙。
勞來病瘦所施不惓。
無所悕望不以究竟。
行如所無所侵犯。
於諸所行生死之事。
無所適莫蠲所求
乃逮聞斯定意耳。
欲決諸德正真之行。
當聞斯定。
欲得獲暢不可思議功祚之福。
當聞斯定。
令大賴無有盡耗。
當學斯定。
離垢威複白佛言:菩薩大士。
以何療得無盡之福德如大海。
不可議功祚不廢。
佛告離垢威。
菩薩有三事。
逮無盡福德如大海。
慶難思議功祚不廢。
何三。
一曰好喜布施。
二曰護持禁戒。
三曰博聞不惓。
是為三。
彼族姓子。
何謂菩薩好喜布不當貪财。
不當以物誘進教化。
假使有物不肯施與。
受者不當受其物也。
設使受者不舍所不當勸禦彼等眷屬。
設使乞者有所求索發無受心。
不可勸化國王财寶産養之業屋宇舍宅。
使乞者有所求索其心無異。
又族姓子。
菩薩大士當發此心。
我為一切衆生之故。
惠施軀命若有人來欲有所得。
象馬車服頭目髓腦。
眼耳鼻口支體手足肌發肉血。
随其所求各各施與心不懷恨忍辱施與。
既有所施不望其報。
所可惠舍無所貪慕供給衆生。
衆生獲恩得給所乏從是已往所欲攝取群萌之類。
得佛道時為說經法令得速解。
說族姓子。
若有菩薩發心如是是謂菩薩不惜身命。
不惜身命若沒其體不犯衆惡。
不害生命以養其身。
不以命故犯於不善不以财業越毀他人。
不以眷屬熾盛怨訟鬥诤。
不危他子以育妻息。
己所不喜無加於人。
已止足則發一心。
志不喜樂諸不善事。
況當複犯若幹之非。
除貪嫉棄衆惡。
常知止足行於正無有異心則逮平等。
逮平等已無有衆邪則獲慈心。
已習慈心便遇善友。
已得善友則便得聞然之法。
已聞寂然便建立行。
已建立行則化衆生。
化衆生。
已則便講說立寂然誼。
假使菩不為衆生不修寂然,則不微妙。
已不微妙不獲道眼。
不得道眼不至善權。
不能睹見一切衆根本所趣。
是族姓子。
菩薩好喜行布施者,得廣名聞。
複過於斯不可稱限。
複次族姓子。
觀内外法念之一等。
察其内地及省外地而無有二。
所以者何。
是身如草瓦石之類。
無要無人無有想念。
無有堅固四大合成。
假令有人斷截破壞取撥持去。
不得自莫起想念。
勿得貪身無惜壽命。
吾不恨彼於其人所起恚意也。
益加慈哀向彼衆生。
譬如族子有大藥樹。
掘取其根莖節枝葉花實。
樹不念誰取我根莖枝葉花實。
亦不念言莫取我根莖葉花實。
其藥樹者,一切無念亦無所想。
亦於衆人無所恚恨。
其疾病者服藥則愈。
如是族子。
行菩薩者,當自觀身四大為家,猶如藥樹。
其有衆生。
欲得我身頭眼體節枝幹手足髓血肉。
恣意與之。
如是族姓子。
菩薩所施其德無。
盡作是施已為慳貪者,欲令惠施故勸助其貧窮者化示大财。
其少福者化具足德。
未發道意令行菩薩。
勸誨善本欲令清淨。
一切福勸化衆生。
導以清淨以是布施。
疾近於道得至無荊何謂布施荊菩薩布施有四事荊何四。
不好勸助。
不喜說法。
願生卑處。
樂近惡友。
是為四。
複有四行。
菩薩布施疾近於道何為四。
多所勸助。
行權方便。
建立於法。
習近善友。
是為四。
複有三法。
菩薩布施不為妄。
何等為三。
發菩薩意多所愍哀。
攝護一切衆生之類。
谛奉行如來教命。
是為三菩薩欲當建三法。
何謂三。
住佛法立。
精講勸衆生便存大安。
是為三。
菩薩複有二事。
不為虛妄審布施。
何謂二。
大慈大哀。
是為二。
菩薩複有二事有所收施。
何謂二。
慳貪嫉妒。
是為菩薩複有二法布施有所歸。
何謂二。
智慧具足。
聖達周滿。
是為二。
菩薩複有二法布施有趣。
何謂二。
至無盡慧。
趣無起慧。
是為二。
菩薩所施有四法。
何謂四。
布施等與亦不想調定安寂。
所施具足。
欲成其道。
是為四。
菩薩所施以是之故。
自然得趣無盡德海。
若有薩欲備海德,則當習行如是像施精進之行。
離垢威力士白世尊曰:未曾有也。
天中天。
如如來分别講說諸菩薩法。
諸佛經典之所持護。
菩薩大士作是行者,終不毀失正達慧德。
假有人如是布施。
功德之福具足成滿。
亦當若茲。
佛言:是族姓子。
審如所雲:其有發意行如斯,則便歸趣無盡海德,則不貧匮。
於聖賢業則緻大财。
此之等類具足法财,則緻大富具足七寶無極之德。
緻百福相以莊嚴身。
為諸群萌福慶之田。
以給衆生。
爾時世尊告離垢威。
何謂菩薩戒德之禁。
護於禁戒未曾違舍見犯戒者為興悲哀。
見奉者遵行堅固。
淨身三護口四淨心三。
當順奉行此十善事。
以斯戒法開化他人。
不自稱歎不他人。
不以禁戒而自褒譽。
亦不以戒而自憍慢。
常以禁戒而自調定。
不釋節限而知止足。
於聖賢自護其心。
見懈廢者不觀其隙。
勞來病瘦所施不惓。
無所悕望不以究竟。
行如所無所侵犯。
於諸所行生死之事。
無所適莫蠲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