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退轉法輪品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今當說法。
阿難。
受教遍行宣命。
比丘對曰:吾等今夜見大瑞應。
即時察知當講大法衍深要事。
欲得往會不能自緻。
時阿難問。
何所妨礙。
答曰:皆見祇樹為水所溺。
水青如璧柔軟且清。
不見樹木。
屋室悉沒。
惟見大光。
以此之故不能自緻。
於是阿難。
具以啟佛。
佛告阿難。
此比丘等閉隔不解。
都無有水橫造水想。
如此比丘無水謂有。
不但齊是心意不開。
無色痛癢思想生死之識。
反謂有矣。
不持信謂持。
不奉法想奉。
未緻八等心想獲矣。
道迹往來不還無著之道亦複然矣。
不成聲聞心念辦矣。
不了緣覺心想緻矣。
汝複更往重告來會。
阿難。
受敕一一令語如世尊教。
還白佛言:今四部衆皆來集會。
於是世尊,告賢者目連。
汝至三千大千世界。
悉呼深學菩薩大士。
被無極铠志求大乘。
比丘比丘尼。
清信士清信女。
天龍鬼佛犍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人與非人。
使知今日有大法會未聞之要。
四部弟子人與非人。
或在天上或處世間。
皆以奉敬過去諸佛。
志於大乘學住一道。
心慕大慧妙尊最上巍巍無極。
菩薩大士被巨德铠。
求利法義精進不廢。
悉使來會聽深妙法。
目連受教承佛聖旨。
自以道力如申臂頃。
遍三千大千世界宣告。
如是有未嘗法當共普聽。
尋以神足還住佛前。
白世尊曰:宣告已周。
爾時四輩圍繞充滿四十萬裡。
諸天龍神住於虛空。
五十萬裡無空缺處。
爾時文殊師利白世尊曰:今四輩人悉來聚會。
諸天龍神填於虛空。
悉共一心叉手禮佛。
皆觀如來威神之變。
光耀暐晔靡不通達。
衆會坐定恭敬恭肅願佛說法。
於時世尊即尋欣笑。
七寶蓮華從地踴出。
蓮華之葉有無央數百千交露之帳。
如大高車超天帝座。
垂明月珠赤珠嬰珞衆珍為幢。
向於八方欲濟八難。
一切衆會四輩弟子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
諸天龍神犍沓和等人與非人。
悉坐其上普察尊顔。
文殊師利所從菩薩大士之等。
相好具足威神巍巍志同一類。
在蓮華上一心叉手。
恭敬元元察佛聖德。
及文殊師利志求大道。
於是文殊師利前白佛言:今四輩衆諸天龍神鹹皆渴仰。
願佛贊說不退轉輪離垢之法。
此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
諸天龍神無央數千。
懷笃信想奉法之想。
志八等想道迹往來。
不還無著聲聞緣覺各興此想。
是故世尊蠲除此念。
何故如來光于持信至於奉法顯緣覺行。
於是世尊默然不應。
舍利弗白佛言:唯然大聖。
吾於後夜寤起出屋。
詣文殊師利。
睹世尊室則欲進前。
見十萬蓮華繞如來室。
出大光明照于祇樹舍衛國城。
及三千大千刹土。
聞洪法音伎樂之聲。
惟佛解說此何感應。
佛言:今當講此不退轉輪。
文殊師利俱共分别是之本瑞。
阿難白佛。
今於後夜見大光明從軒窗入寤。
從坐起出見祇洌為水所溺水軟且清。
不見樹木及與精舍。
但見大光此何感應。
佛言:今文殊師利。
當說深法不退轉輪是之本瑞。
於是世尊,為賢者阿難說頌曰: 此諸佛不我,一乘而無上。
其軟音勇猛,因緣興問斯。
是乘則清淨,佛道無有上。
普柔音勇猛,今所興問斯。
此乘無想念,清淨離調戲。
普軟音勇猛,今所興問斯。
普軟音所問,救濟一切乘。
非處無所成,不起亦不滅。
一切所谘嗟,此不成道果。
世尊為本無,此教則成實。
普軟音勇猛,今所興問此。
於此離響者,一切聲平等。
普軟音所問,因動而有聲。
其聲不可獲,法無響無字。
普軟音所問,法聲等如風。
離形無所立,欲令度響著。
阿難且聽是,普音之所問。
道正法時身,塗想亦複空。
諸佛等正覺,空寂無有相。
說設若不說,一切法無祝 平等覺無色,道迹之所趣。
獲來不還反,此佛所說法。
離形遠衆相,如虛空無數。
佛道如不著,此為普音聞。
過去當來佛,于今亦複然。
為現道慧意,未嘗見有塗。
不可睹法界,但以音聲耳。
分别經本無,此法乃為道。
布施度無極,淨戒亦複然。
忍辱度無極,此說現佛道。
精進度無極,一心亦俱然。
智慧度無極,現道之慧明。
佛善權方便,神通度彼岸。
假聲講佛道,於俗無所著。
為現三乘教,宣揚說果聲。
導師之所講,随順察本性。
吾興五濁世,知劣懈廢人。
故為佛乘者,使人成大聖。
吾現四果音,已成無著道。
因音謂聲聞,諸法無緣會。
所謂衆合會,教皆有所立。
現在獲因緣,故說目前法。
羅漢謂聲聞,因觀成緣覺。
永不起法忍,菩薩之所睹。
其空無有想,平等禅不願。
三脫之門音,以故說泥洌不著於往古,來現在亦然。
十方之所興,不起無所有。
普音今所問,法深妙無量。
逮力之至誠,不廢緻果想。
以專於一乘,不想一切法。
故啟問於佛,德果之緣念。
此三世平等,空寂而無想。
已度一切音,不猗著佛道。
猶如有二十,江水之流沙。
菩薩數如此,普音之所化。
從諸佛聽采,菩薩所修行。
三塗適平等,贊揚入大乘。
普音志勇猛,為決除衆網。
興著生德果,故問吾道惠。
此佛所建立,修願亦如是,遊演三乘等,以濟勤苦患。
普音志勇猛,因為此等造。
啟道師講法,示菩薩道行。
諸天億百千,處空供養佛。
志好於德果,欲決此猶豫。
其四輩比丘,比丘尼居士。
想著於德果,故分别令解。
普柔是以問,拔除諸疑網。
此諸菩薩會,猶欲采此法。
阿難。
受教遍行宣命。
比丘對曰:吾等今夜見大瑞應。
即時察知當講大法衍深要事。
欲得往會不能自緻。
時阿難問。
何所妨礙。
答曰:皆見祇樹為水所溺。
水青如璧柔軟且清。
不見樹木。
屋室悉沒。
惟見大光。
以此之故不能自緻。
於是阿難。
具以啟佛。
佛告阿難。
此比丘等閉隔不解。
都無有水橫造水想。
如此比丘無水謂有。
不但齊是心意不開。
無色痛癢思想生死之識。
反謂有矣。
不持信謂持。
不奉法想奉。
未緻八等心想獲矣。
道迹往來不還無著之道亦複然矣。
不成聲聞心念辦矣。
不了緣覺心想緻矣。
汝複更往重告來會。
阿難。
受敕一一令語如世尊教。
還白佛言:今四部衆皆來集會。
於是世尊,告賢者目連。
汝至三千大千世界。
悉呼深學菩薩大士。
被無極铠志求大乘。
比丘比丘尼。
清信士清信女。
天龍鬼佛犍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人與非人。
使知今日有大法會未聞之要。
四部弟子人與非人。
或在天上或處世間。
皆以奉敬過去諸佛。
志於大乘學住一道。
心慕大慧妙尊最上巍巍無極。
菩薩大士被巨德铠。
求利法義精進不廢。
悉使來會聽深妙法。
目連受教承佛聖旨。
自以道力如申臂頃。
遍三千大千世界宣告。
如是有未嘗法當共普聽。
尋以神足還住佛前。
白世尊曰:宣告已周。
爾時四輩圍繞充滿四十萬裡。
諸天龍神住於虛空。
五十萬裡無空缺處。
爾時文殊師利白世尊曰:今四輩人悉來聚會。
諸天龍神填於虛空。
悉共一心叉手禮佛。
皆觀如來威神之變。
光耀暐晔靡不通達。
衆會坐定恭敬恭肅願佛說法。
於時世尊即尋欣笑。
七寶蓮華從地踴出。
蓮華之葉有無央數百千交露之帳。
如大高車超天帝座。
垂明月珠赤珠嬰珞衆珍為幢。
向於八方欲濟八難。
一切衆會四輩弟子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
諸天龍神犍沓和等人與非人。
悉坐其上普察尊顔。
文殊師利所從菩薩大士之等。
相好具足威神巍巍志同一類。
在蓮華上一心叉手。
恭敬元元察佛聖德。
及文殊師利志求大道。
於是文殊師利前白佛言:今四輩衆諸天龍神鹹皆渴仰。
願佛贊說不退轉輪離垢之法。
此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
諸天龍神無央數千。
懷笃信想奉法之想。
志八等想道迹往來。
不還無著聲聞緣覺各興此想。
是故世尊蠲除此念。
何故如來光于持信至於奉法顯緣覺行。
於是世尊默然不應。
舍利弗白佛言:唯然大聖。
吾於後夜寤起出屋。
詣文殊師利。
睹世尊室則欲進前。
見十萬蓮華繞如來室。
出大光明照于祇樹舍衛國城。
及三千大千刹土。
聞洪法音伎樂之聲。
惟佛解說此何感應。
佛言:今當講此不退轉輪。
文殊師利俱共分别是之本瑞。
阿難白佛。
今於後夜見大光明從軒窗入寤。
從坐起出見祇洌為水所溺水軟且清。
不見樹木及與精舍。
但見大光此何感應。
佛言:今文殊師利。
當說深法不退轉輪是之本瑞。
於是世尊,為賢者阿難說頌曰: 此諸佛不我,一乘而無上。
其軟音勇猛,因緣興問斯。
是乘則清淨,佛道無有上。
普柔音勇猛,今所興問斯。
此乘無想念,清淨離調戲。
普軟音勇猛,今所興問斯。
普軟音所問,救濟一切乘。
非處無所成,不起亦不滅。
一切所谘嗟,此不成道果。
世尊為本無,此教則成實。
普軟音勇猛,今所興問此。
於此離響者,一切聲平等。
普軟音所問,因動而有聲。
其聲不可獲,法無響無字。
普軟音所問,法聲等如風。
離形無所立,欲令度響著。
阿難且聽是,普音之所問。
道正法時身,塗想亦複空。
諸佛等正覺,空寂無有相。
說設若不說,一切法無祝 平等覺無色,道迹之所趣。
獲來不還反,此佛所說法。
離形遠衆相,如虛空無數。
佛道如不著,此為普音聞。
過去當來佛,于今亦複然。
為現道慧意,未嘗見有塗。
不可睹法界,但以音聲耳。
分别經本無,此法乃為道。
布施度無極,淨戒亦複然。
忍辱度無極,此說現佛道。
精進度無極,一心亦俱然。
智慧度無極,現道之慧明。
佛善權方便,神通度彼岸。
假聲講佛道,於俗無所著。
為現三乘教,宣揚說果聲。
導師之所講,随順察本性。
吾興五濁世,知劣懈廢人。
故為佛乘者,使人成大聖。
吾現四果音,已成無著道。
因音謂聲聞,諸法無緣會。
所謂衆合會,教皆有所立。
現在獲因緣,故說目前法。
羅漢謂聲聞,因觀成緣覺。
永不起法忍,菩薩之所睹。
其空無有想,平等禅不願。
三脫之門音,以故說泥洌不著於往古,來現在亦然。
十方之所興,不起無所有。
普音今所問,法深妙無量。
逮力之至誠,不廢緻果想。
以專於一乘,不想一切法。
故啟問於佛,德果之緣念。
此三世平等,空寂而無想。
已度一切音,不猗著佛道。
猶如有二十,江水之流沙。
菩薩數如此,普音之所化。
從諸佛聽采,菩薩所修行。
三塗適平等,贊揚入大乘。
普音志勇猛,為決除衆網。
興著生德果,故問吾道惠。
此佛所建立,修願亦如是,遊演三乘等,以濟勤苦患。
普音志勇猛,因為此等造。
啟道師講法,示菩薩道行。
諸天億百千,處空供養佛。
志好於德果,欲決此猶豫。
其四輩比丘,比丘尼居士。
想著於德果,故分别令解。
普柔是以問,拔除諸疑網。
此諸菩薩會,猶欲采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