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志阿颰經全文

關燈
歲百歲。

    可至無數。

    欲食即食。

    如登高樓聽視下人東西南北坐立語聲。

    一切聞見。

    道人自知。

    意志已淨。

    善惡皆棄。

    如人好過誤犯法吏以死狗挂頸徇令。

    其人羞慚。

    欲疾免離。

    得羅漢者,羞身如是。

    羅漢有二輩。

    一輩為滅。

    一輩為護。

    所謂滅者,自憂得道。

    即取泥洌護者憂人。

    度脫天下。

    譬如水清其中沙石魚鼈自現。

    道意已淨。

    悉見天下。

    心識所有。

    沙門如是。

    汝師教誡甯能爾不。

    阿颰對曰:此實難及。

    佛言:我見世間。

    亦有道士。

    不知佛法。

    隐居薮澤。

    食於果蓏。

    言不用師。

    當得自然。

    此得道乎。

    對曰不得。

    佛言:道從心得。

    當有師法。

    是為癡妄信道一也。

    複有道士。

    采取百草枝葉華實。

    服食方藥。

    自用可仙。

    汝師弟子。

    亦信此乎。

    對曰不信。

    是為癡妄信道二也。

    或有道士。

    委棄父母。

    著鹿皮衣。

    卧止草蓐。

    被發不食。

    拜天求道。

    徒自困苦。

    無所成獲。

    汝效此乎。

    對曰不效。

    是為癡妄信道三也。

    亦有道士。

    深居閑處。

    題門有道。

    祭事水火日月五星。

    烹殺祠天。

    博頰求福。

    汝為此乎。

    對曰不為。

    是謂為癡妄信道四也。

     佛告阿颰。

    天地開辟已來。

    有大梵志道士二十三人。

    名為耆屠。

    留耗。

    盡陀。

    迦夷。

    阿柔。

    迦晨。

    讠零夷。

    頞超。

    炎毛。

    巴蜜。

    監化。

    阿倫。

    裘昙。

    耆颡。

    讠零淚。

    迦葉。

    暴伏。

    阿般。

    扌奚履。

    優察。

    波利。

    僥頸。

    陂佉。

    天下城郭。

    皆是此二十三人。

    共所造也。

    今費迦沙。

    何如此輩人。

    對曰不及。

    佛言:汝師何長能為帝王作師。

    令帝王得道耶。

    對曰不能。

    汝等能為太子大臣長吏作師。

    使得道耶。

    對曰不能。

    汝師能教士農工商長中少年男子後女。

    及令汝等皆得道乎。

    對曰不能。

    汝師先祖。

    頗得道乎。

    對曰不聞師教。

    汝等趣何等道。

    曰:師言持八戒者死上梵天。

    甯見汝輩。

    持是八戒。

    昇梵天耶。

    曰聞師言耳。

    佛告阿颰。

    我沙門得應真者,知劫中生死。

    分别衆人。

    彼時為某從某作某。

    知天下人及天上事。

    飛行在所至到。

    能在能亡。

    能動天地。

    移須彌山出入無間。

    變化恣意。

    父母死亡。

    知堕何道。

    追求開導。

    能令解脫。

    子得道者,父母皆度。

    又我沙門。

    持一正意行。

    二百五十戒。

    就無為道。

    佛告阿颰。

    我棄國捐王。

    行作沙門。

    憂斷生死。

    今得自然為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道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号佛衆祐。

    都為天上天下作師。

    其持我經戒。

    無不得道者,我常慈心。

    教化天下。

    去惡就善。

    善可常行。

    惡不可久。

    苦可長處。

    樂不可保。

    樂者當時快意。

    久後受苦。

    罪至而悔。

    無所及矣。

    於是阿颰。

    熟視佛身。

    心念佛相。

    有三十二。

    我殊不見一相何也。

    佛知其意。

    即為出舌。

    先舐左耳。

    卻舐右耳。

    複舐發際。

    以舌覆面。

    徐引舌下。

    阿颰歎曰:如佛者難值萬世時。

    有舌相乃爾。

    安得不知。

    佛言:汝等來久。

    歸謝汝師。

    五百人皆前接佛足而去。

    費迦沙乘車而出。

    見諸弟子來。

    即住待之。

    諸弟子至。

    下車作禮。

    師言:瞿昙沙門。

    名聞天下。

    有其相乎。

    住何以久。

    盡說何事。

    阿颰言:朝來所語。

    無有一失。

    還舍飯已,徐當說之。

    師言:佛不能讓留汝飯乎。

    對曰:佛坐樹下。

    了無所有。

    知可飯時。

    故遣我還。

    即俱歸飯已,阿颰向師。

    具說佛語。

    師言:汝道佛語。

    得無增減。

    欲使我事之耶。

    阿颰言:聽佛所語。

    勝我梵志。

    但恐我種不能事耳。

    師即怒蹋地曰:我累世為師。

    何用不如。

    阿颰言:師試自往。

    觀其智能。

    師言:然當自請佛與共談語。

    暮即施床席。

    作五百人供具。

    雞鳴師自行。

    至通姓名。

    佛請相見。

    作禮畢一面坐。

    叉手言:今設微食。

    願佛與衆沙門俱屈威神。

    佛以嘿然可之。

    費迦沙歡喜。

    辭歸辦食。

    日未中。

    又遣阿颰行迎佛與五百沙門俱就舍。

    坐已定施飯食。

    行澡水畢。

    費迦沙問佛言:昨阿颰還道說佛語。

    不審谛願重聞之。

    佛言:皆是無所增減。

    便複為說昨時所語。

    聞佛語喜。

    即自稽首言:我昨無故。

    瞋阿颰所語。

    佛言:汝雖怒者是賢弟子。

    譬如善馬知人心意。

    佛咒願阿颰言:使汝壽身無玻於是師贊佛言: 火能照於冥,江海百谷王。

    聖人廣教授,如國有明君。

    摩尼寶第一,月為星中明。

    如日照天下,三界唯佛尊。

     佛知其心軟正無邪。

    為說偈言:人當仁義,布施作福。

    覺識非當,守行經戒。

    世間危崄,樂少苦多。

     當自憂身,不宜懈擔務斷貪欲,緻畏之習。

    生老病死,憂哭之痛。

    恩愛别離,一切皆苦。

     是故聖人,求無為道。

     費迦沙意解。

    起禮佛足。

    垂淚言曰:念我先祖。

    皆無有知佛者,願佛愍傷。

    我有昆弟妻子諸家。

    今欲将來使受佛法。

    佛言可。

    即皆來禮佛足。

    受三自歸。

    與阿颰等。

    俱持五戒。

    後費迦沙。

    以其命終。

    弟子問佛。

    是師死者,趣何道乎。

    佛言:已得第三不還。

    生十九天阿那含中。

    當於彼般泥洌阿颰等五百人。

    欲作沙門。

    佛言:各自歸家。

    善持五戒。

    意志已固。

    乃可舍罪。

    佛說經已,皆大歡喜。

    作禮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