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六 章 兼愛如一
關燈
小
中
大
仲心中暗歎,今晚見到宋玉緻時,他極可能再非宋家的未來快婿。
在宋魯的安排下,三人坐上密封馬車秘密登上山城,來到磨刀堂外。
寇仲重遊舊地,憶起于此受教于宋缺作出刀道上的突破,别有一番滋味。
宋魯道:"你們進去吧!"寇仲見他神色凝重,心中暗歎,領路前行。
徐子陵和李世民跟在他身後,均被磨刀堂的氣勢景象震攝,生出對宋缺崇慕之心。
三人沉默地踏上磨刀堂的長石階,過大門、抵大堂。
宋缺淵亭嶽峙的立在磨刀石前,深遂不可測度的眼神先落在寇仲身上,然後轉移往徐子陵,最後凝定李世民。
三人連忙施禮問好。
宋缺一言不發的負手往三人踱步而來,在李世民旁經過,至大門止,往夕陽斜照下的前園望去,淡淡道:"你們或會奇怪,為何宋某人竟能像未蔔先知的曉得秦王大駕光臨?"寇仲背着他點頭道:"我們是百思不得其解。
"宋缺柔聲道:"因為我收到梵清惠一封信,四十年來的第一封信,這樣說你們明白了嗎?"寇仲直至此刻仍無法揣摸宋缺的心意,道:"可是清惠齋主并不曉得我們會到嶺南拜見閥主。
"宋缺輕歎一口氣道:"清惠沒有提及你們兩兄弟會偕秦王來兄我,隻是提及當年往事,有關你們的隻是寥寥數句,希望我能體諒你們的苦心。
"說罷仰天再歎一口氣。
忽然又踱步回來,從徐子陵那邊走過,在三人身前十步許處背他們立定,沉聲道:"若我猜不到你們會聯袂來見我,宋缺還是宋缺嗎?換句話說,若秦王不肯親身來見宋某人,還有甚麼好說的。
"寇仲一震道:"那麼是有商量的馀地哩!"宋缺旋風般轉過身來,雙目神光大盛,來回掃視三人,冷哼道:"你們可知道?現在你們立在我眼前,正是我和清惠四十年來暗中較量的決定性時刻,隻要我一句拒絕的話,清惠立即輸掉這場角力。
"三人均聽得頭皮發麻,縱有千言萬語,卻說不出半句話來。
宋缺目光落在徐子陵身上,出乎三人意料之外地,竟露出第一絲笑意,油然道:"子陵憑甚麼認為秦王會是位好皇帝?"三人同時生出希望,因為宋缺至少有興趣認識李世民。
徐子陵心知一句答錯,可能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恭敬答道:"晚輩在很久前心中已産生世民兄會是個好皇帝的想法,回想起來,當是因世民兄的天策府俨如一個朝廷的縮影,在那裡世民兄無時不和手下謀臣将士研究治理天下的方法,而在實踐方面的成績,更是有目共睹。
"宋缺喝道:"答得好!為君者首先要有治道,始可言實踐推行。
秦王請答我,你有何治國良方?"李世民迎上宋缺可洞穿革木金石的銳利眼神,謙敬答道:"世民縱觀三代以來曆朝興衰,得出一個結論,君主必須推行開明之治,納谏任賢,以仁義為先,則人民從之。
然而周、孔儒教,在亂世絕不可行;商、韓刑法,于清平之世,變為擾民之政。
所以世民認為,要達到天下大冶的目的,必須以仁義為本、理法為末,尊禮德而卑刑罰。
"宋缺訝道:"秦王推崇的竟是孔孟的仁政,确出乎我意料之外。
那我再問你另一問題,自古帝皇者,雖武功足平服我中土華夏,卻從不能服戎狄,秦王在這方面有何獨特與别不同之見。
"寇仲和徐子陵聽得面面相觑,此可為從古至今誰都沒法解決的難題,教李世民如何回答?可是若答不了,說不定三人會立即被宋缺掃出磨刀堂。
豈知李世民不慌不忙,從容答道:"我華夏自古以來,明君輩出,能嘉善納谏,大度包容者,比比皆是。
惟獨在處理外夷上,均貴華夏而賤夷狄,令其心生怨恨,甯死不屈。
世民不才,如能登上帝位,那時不論華夏夷狄,均兼愛如一。
不服者征之,既服之後,則視如一國,不加猜防,可于其地置羁縻州府,任其酋為都督刺史,予以高度自治。
此為世民愚見,請閥主指點。
"宋缺雙目一眨不眨的盯着李世民。
寇仲和徐子陵則心中叫苦,宋缺一向仇視外族,李世民如此見解,肯定與宋缺心中定見背道而馳。
但兩人同時心中佩服李世民,他們曾到塞外闖過,比任何人更了解漢族和塞外諸族間的仇恨,都因中土君主賤夷狄貴華夏而起。
所以李世民的兼愛政策,切中問題核心所在。
李世民感覺到異樣的氣氛,苦笑道:"雖明知閥主聽不入耳,但這确是世民心中真正的想法,不敢隐瞞。
"宋缺一言不發的
在宋魯的安排下,三人坐上密封馬車秘密登上山城,來到磨刀堂外。
寇仲重遊舊地,憶起于此受教于宋缺作出刀道上的突破,别有一番滋味。
宋魯道:"你們進去吧!"寇仲見他神色凝重,心中暗歎,領路前行。
徐子陵和李世民跟在他身後,均被磨刀堂的氣勢景象震攝,生出對宋缺崇慕之心。
三人沉默地踏上磨刀堂的長石階,過大門、抵大堂。
宋缺淵亭嶽峙的立在磨刀石前,深遂不可測度的眼神先落在寇仲身上,然後轉移往徐子陵,最後凝定李世民。
三人連忙施禮問好。
宋缺一言不發的負手往三人踱步而來,在李世民旁經過,至大門止,往夕陽斜照下的前園望去,淡淡道:"你們或會奇怪,為何宋某人竟能像未蔔先知的曉得秦王大駕光臨?"寇仲背着他點頭道:"我們是百思不得其解。
"宋缺柔聲道:"因為我收到梵清惠一封信,四十年來的第一封信,這樣說你們明白了嗎?"寇仲直至此刻仍無法揣摸宋缺的心意,道:"可是清惠齋主并不曉得我們會到嶺南拜見閥主。
"宋缺輕歎一口氣道:"清惠沒有提及你們兩兄弟會偕秦王來兄我,隻是提及當年往事,有關你們的隻是寥寥數句,希望我能體諒你們的苦心。
"說罷仰天再歎一口氣。
忽然又踱步回來,從徐子陵那邊走過,在三人身前十步許處背他們立定,沉聲道:"若我猜不到你們會聯袂來見我,宋缺還是宋缺嗎?換句話說,若秦王不肯親身來見宋某人,還有甚麼好說的。
"寇仲一震道:"那麼是有商量的馀地哩!"宋缺旋風般轉過身來,雙目神光大盛,來回掃視三人,冷哼道:"你們可知道?現在你們立在我眼前,正是我和清惠四十年來暗中較量的決定性時刻,隻要我一句拒絕的話,清惠立即輸掉這場角力。
"三人均聽得頭皮發麻,縱有千言萬語,卻說不出半句話來。
宋缺目光落在徐子陵身上,出乎三人意料之外地,竟露出第一絲笑意,油然道:"子陵憑甚麼認為秦王會是位好皇帝?"三人同時生出希望,因為宋缺至少有興趣認識李世民。
徐子陵心知一句答錯,可能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恭敬答道:"晚輩在很久前心中已産生世民兄會是個好皇帝的想法,回想起來,當是因世民兄的天策府俨如一個朝廷的縮影,在那裡世民兄無時不和手下謀臣将士研究治理天下的方法,而在實踐方面的成績,更是有目共睹。
"宋缺喝道:"答得好!為君者首先要有治道,始可言實踐推行。
秦王請答我,你有何治國良方?"李世民迎上宋缺可洞穿革木金石的銳利眼神,謙敬答道:"世民縱觀三代以來曆朝興衰,得出一個結論,君主必須推行開明之治,納谏任賢,以仁義為先,則人民從之。
然而周、孔儒教,在亂世絕不可行;商、韓刑法,于清平之世,變為擾民之政。
所以世民認為,要達到天下大冶的目的,必須以仁義為本、理法為末,尊禮德而卑刑罰。
"宋缺訝道:"秦王推崇的竟是孔孟的仁政,确出乎我意料之外。
那我再問你另一問題,自古帝皇者,雖武功足平服我中土華夏,卻從不能服戎狄,秦王在這方面有何獨特與别不同之見。
"寇仲和徐子陵聽得面面相觑,此可為從古至今誰都沒法解決的難題,教李世民如何回答?可是若答不了,說不定三人會立即被宋缺掃出磨刀堂。
豈知李世民不慌不忙,從容答道:"我華夏自古以來,明君輩出,能嘉善納谏,大度包容者,比比皆是。
惟獨在處理外夷上,均貴華夏而賤夷狄,令其心生怨恨,甯死不屈。
世民不才,如能登上帝位,那時不論華夏夷狄,均兼愛如一。
不服者征之,既服之後,則視如一國,不加猜防,可于其地置羁縻州府,任其酋為都督刺史,予以高度自治。
此為世民愚見,請閥主指點。
"宋缺雙目一眨不眨的盯着李世民。
寇仲和徐子陵則心中叫苦,宋缺一向仇視外族,李世民如此見解,肯定與宋缺心中定見背道而馳。
但兩人同時心中佩服李世民,他們曾到塞外闖過,比任何人更了解漢族和塞外諸族間的仇恨,都因中土君主賤夷狄貴華夏而起。
所以李世民的兼愛政策,切中問題核心所在。
李世民感覺到異樣的氣氛,苦笑道:"雖明知閥主聽不入耳,但這确是世民心中真正的想法,不敢隐瞞。
"宋缺一言不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