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大治三要

關燈
的山門護法。

    不過縱使子陵并不認同這身份,我們絕不會介意。

    若子陵将來不為自己挑選繼任人,就讓這山門護法的傳統由此煙沒消失也沒關系!” 徐子陵明白過來。

    心中湧起難以言喻的感覺。

    真言大師當年傳法自己,看似随機而漫不經意,實隐含超越任何人理解的禅機。

     梵清惠又露出微不可察的苦澀神色,一閃即逝,輕輕道∶“聽妃喧所言,子陵對她全力支持李世民而非寇仲一事上,并不諒解。

    ” 徐子陵道:“是以前的事哩,到今天我清楚明白其中的情由。

    ” 梵清惠目光往他投來,柔聲道∶“赢政和楊堅,均是把四分五裂的國土重歸一統的帝皇,無獨有偶,也均是曆兩代而終,可見他們雖有統一中土的‘天下之志’,卻或欠‘天下之材’,又或欠‘天下之效’。

    ” 徐子陵謙虛問道∶“敢請齋主賜教。

    ” 梵清惠雙目亮起智慧的采芒,道∶“天下之志指的是統一和治理天下的志向和實力,天下之材是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天下之效是大治天下的效果。

    秦皇有天下之志,可借統一六國後,不懂行仁求靜,而以鎮壓的手段對付人民,以緻适得其反。

    楊堅登位後,革故鼎新,開對付人民,以緻适得其反。

    楊堅登位後,革故鼎新,開出開皇之治的盛世,且循序漸進的平定南方,雄材大略,當時天下能與之相抗者,唯宋缺一人,但以宋缺的自負,仍要避隐嶺南,受他策封。

    楊隋本大有可為,可惜敗于楊廣之手,為之奈何?” 徐子陵點頭道∶“妃喧選取世民兄,正是他不但有天下之志、天下之材,更大有可能同得天下之效。

    ” 梵清惠輕歎道∶“我們哪來資格挑選未來的明君? 隻是希望能為受苦的百姓作點貢獻,以我們微薄的力量加以支持和鼓勵。

    現在統一天下的契機,再非在秦王手上,而落在子陵和少帥手中,決定于你們一念之間。

    ” 徐子陵歎道∶“不瞞齋主,這番話換過以前的我,定聽不入耳,但在目前内亂外患的危急情況下,始明白齋主的高瞻遠矚。

    我剛才曾和泰王碰頭,明言隻要他肯以天下為先,家族為次,我會竭盡所能,勸寇仲全力助他登上皇位。

    ” 梵清惠沒有絲毫意外神色,隻露出一絲首次出現在她素淨玉容上發自真心不加修飾的喜悅,點頭道∶“我的好徒兒沒有看錯子陵。

    ” 徐子陵苦笑道∶“但我的醒悟似乎來得太遲,現在少帥軍與大唐之争,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我并沒有挽狂瀾于既倒的把握。

    ” 梵清惠黯然道∶“子陵是否指宋缺呢?” 梵清惠黯然道∶“子陵是否指宋缺呢?” 徐子陵點頭。

     梵清惠轉瞬回複平靜,談談道∶“我剛接到妃暄從淨念禅院送來的飛鴿傳書,道兄與宋缺在禅院之戰兩敗俱傷。

    ” 徐子陵劇震失聲道∶“什麼?” 石之軒看得非常準,當宋缺介入争天下的戰争中,慈航靜齋必不肯坐視,任由天下四分五裂。

    隻是連石之軒也猜不到梵清惠會有此一着.請出甯道奇挑戰宋缺。

     他終明白梵清惠因何不住透出傷懷的神色,因為她對宋缺猶有餘情,此着實非她所願,是迫不得已的險棋。

    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果,若兩敗懼亡,又或一方面敗亡.梵清惠将永不能上窺天道。

     梵清惠目光重投窗外雪景,凄然道∶“宋缺與道兄定下九刀之約,他若不能奈何道兄。

    就退出寇仲與李世民之争。

    但他并沒有施出第九刀,仍依諾退出。

    唉!在這般情況下,宋缺你仍能為清惠着想,教我怎能不銘感于心。

    ” 假如寇仲在此,當知梵清惠雖沒有臨場目睹,卻是心有靈犀,完全掌握宋缺的心意。

    事實上甯道奇因錯過與敵情亡的良機,落在下風,其中境況做沙至極。

     徐子陵卻是聽得一知半解,且被其傷情之态所震撼,不敢插口問話。

    此種牽涉到男女間事的真切感受,與敵情亡的良機,落在下風,其中境況做沙至極。

     出現在這位出世的高人身上,份外使人感到龐大的感洩力。

     梵清惠往他瞧來,合什道“罪過罪過!物物皆真現,頭頭總不傷;本真本空,無非妙體。

    ” 徐子陵仍瞠目以對,不知該說什麼好。

     梵清惠回複恬靜自若的神态,微笑道∶“子陵會否到禅院找妃暄呢?” 徐子陵有點難以啟齒的道∶“我知齋主不願卷入塵世的煩惱,可是有一事卻不得不求齋主。

     梵清惠淡然道∶“子陵不用為我過慮擔憂,是否想我去說服宋缺?” 徐子陵一呆道∶“齋主法眼無差。

    ” 梵清惠平靜的道∶“不見不見還須見,有因必有果,當子陵說服寇仲成此大功德之日,就是我往嶺南見舊友的時機,子陵去吧!天下百姓的幸福和平,就在你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