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九

關燈
善王臣心。

    赈惠将軍善散子都督廣濟諸軍事監軍臣施。

    繕性将軍克欲界都督攝志諸軍事司馬臣戒。

      平忿将軍蕩恚侯都督洪裕諸軍事司空公臣忍。

     勇猛将軍勤習伯都督六度諸軍事行台臣進安靜将軍志念都尉都觀累諸軍事攝散侯臣禅。

      博通将軍周物大。

    夫都督調達諸軍事監照王臣智。

    行言謹案臣聞。

    治靜泰平。

    兇徒有時以興。

    化清去殺。

    逆黨因之而作。

    是以文命引狩于九圍。

    遇死魔于嵞山。

    頂生騰輪于六合。

    值貪賊于忉利。

    故使身滅知威魂散閩越。

    淪蕩他鄉退失尊位。

    良由内挾奸邪外樹塵軌。

    賞左信功罰乖臣惡故也。

    自世宗釋迦文皇帝晏駕固林。

    鲦餘千載。

    太子慈氏阿逸多有事兜率。

    未遑紹襲。

    法城暫空梵輪無主。

    塵域外叛沙州弗貢。

    遂使三界風驚六天烽起。

    邪徒詭說翻成異俗。

    僞自在天主賊王波旬。

    禀質昏猜體襲邪氣。

    我慢在心愛結盈慮。

    矯奪惠命竊弄神器。

    放縱欲界窺□皇境。

    且其政教陵替内外相違。

    姊妹同奸千子貳志。

    三女邪蕩邀我上宮。

    姿熊未施自贻伊耋。

    又波旬玩習小道。

    頗有才辯。

    愎谏飾非好是奰怒。

    不用順子之言。

    專從佞臣之計。

    伺國間隙乘斖亹來侵。

    僞結使大将諸煩惱等。

    因聖道消運鐘。

    八百光音無間十纏斯作。

    遂陳欲兵于愛海。

    策疑馬于高原。

    控辔于二見之域。

    馳騁于無明之境。

    值聖則卷迹高栖。

    遇惡則洩惡中區。

    負險重關觀時而設。

     或志求榮利假寐權門。

    或含忿威衆專行毒害。

    意氣棱層固守方等。

    憍慢邊隅未識正逆。

    方複假遣七使傳車。

    三障詭宣六條以緻殊俗。

    愚者承教而濯纓。

    智人棄之而澗飲。

    畜卒俟前儲烽候進。

    僞四天大都督五陰魔等。

    置宅于無始之原。

    蔔居于有形之裡。

    浮遊于苦海之中。

    放逸于火宅之畔。

    竊号躬身假署六府。

    偷榮瞬息耽樂時顔。

    元首未幾徒役無算。

    饑兵妒卒流川遍野。

    怖士愁人亘山滿谷。

    同惡相求緝結一方。

    異類群聚岨兵三界。

    僞署行台有生死。

    賊王觀兵五道。

    置卒三塗。

    在生逆命處老作寇五衰告期四生應世。

    擁塞泉原杜絕飄焰。

    業力咆^3□。

    率危脆以先馳。

    三毒^3□趄。

    挾群有而長逝。

    安忍無親禍連九族。

    威怒互行戮及忠孝。

    方乃忽聖誣賢欺真枉正。

    陷□黎元羅絡凡庶。

    妄計苦空以為己有。

    驟驚之勢。

    謂固同金石者也。

    以正月三十日黃昏時。

    有一人姓善字知識。

    從道場來告雲。

    賊去此不遠。

    宜急剪撲。

    不爾當為大患。

    臣聞此語未悉敬信。

    單駕羊車轉軍化城。

    深修塹栅自備而已。

    賊方于後夜遣一使。

    來多貢珍異。

    求結和好。

    臣知此賊勢若泡焰。

    智計莫出。

    意性狂勃難可親近。

    弗與之言。

    抱恨而去。

    方多設詭械欲來侵逼。

    即以月七日。

    向晨出方便門。

    頓解脫處。

    馳信郵以深入徵群迷以出海。

    纂集三昧以緻一塹。

    冀蕩除五陰式清諸有。

    賊方恃固一川拒抗皇威。

    其水彌漫廣深難際。

    又值旋岚傾勃。

    雹霰瀉澍擊浪揚波。

    海神竟湧七等雜類。

    或飛或沈。

    夜叉守塗羅刹據津。

    流瞽流聾覆沒善财。

    其欲淜泳鮮不沉溺。

    又臨圻陰涘。

    大築城壘。

     壁立隍浚險閤。

    唯有一門。

    四垂幽谷。

    一人執戈萬夫攝思。

    四果怯憚群支戰栗。

     遂集衆唱識規望進。

    擊驟度能佥曰。

    或可即勒軍士為渡水。

    故備取諸草木編以為筏。

    附令抱蹋橫波直進。

    臣等手案浮囊。

    溯流而往。

    固護無非遂登彼岸。

    部分将士修備兵車。

    齊心戮力驅馳往撲。

    即遣安靜将軍。

    領觀累之卒。

    據散亂之原。

    又使平忿将軍。

    率洪裕之兵。

    塞怒谷之口。

    複令赈惠将軍。

    引廣濟之衆。

    截悭貪之路。

    更勒博通将軍。

    整洞達之士。

    守狂癡之徑。

    督師羅張四面交侵。

    積戰告捷不月而三。

    行台恐衆邂逅不得競進。

    乃催厲六軍置阿惟越地。

    而餘燼遊魂偷安他化。

    驅率犬羊欲來拒戰。

    乃假虎兕以為威。

    招熊罴而自衛。

    異首别面之徒。

    吐風火而待發。

    擔山戴樹之類。

    方蟻聚以齊衡。

    希進皇家膺符受命。

    啟土塵劫。

    疊聖重光享祚無窮。

    先帝鼎湖之日。

    顧命殷勤。

    專令文德以來不許戰争。

    而緻幕府受诏之初。

    依敕而行。

    略設六奇斷截而已。

    但狂豎侜張猶敢亡逆節。

    雖遣貝多哓喻。

    都無悛心。

    乃更命将大權。

    徵兵十萬。

    嘗未浃辰。

    大弘淨土。

    資無畏以嚴身。

    兼衆妙而獨拔龍蟠道樹虎視娑婆。

    十号一宣則四八應期。

    言教暫設則二九雲集。

    遂擊讨鼓而出三空。

    建慈幢以臨八難。

    講武大千曜威萬域。

    神戈暫指則魔徒失膽。

    惠劍一揮則群邪俱斃。

    現道身而斬死魔。

    因般若以戮煩惱。

    摧波旬于不動之林。

    滅五陰于計性之境。

    然後蹙巢守穴。

    到不到處。

    巡伏隐身者。

    唯一人而已。

    遠處膏肓。

    非勇力攻及也。

    遂乃竄生死于寂滅之原。

    流老病于常樂之境。

    排三障于六通之衢。

    投七使于薩婆之域。

    元兇既枭首徒黨伏誅。

    自餘從者并不追問。

    諸有誠心先□者。

    悉令解甲去鋒。

    編戶民例。

    授以遠号。

    私之樂土。

    為拔五箭。

    并以善醫療除垢病。

    施惠湯藥。

    于時業風息吹六塵弗起。

    祥雲四舒靈禽翥翼。

    引八部而自誤。

    嚴四七以守衛。

    垂拱閑堂無為而已。

    大覺天王等。

    好尚風軌志存拔擢。

    援昔舊谟殷勤谏诤。

    辭不獲免。

    默許所奏。

    爾乃開甘露門出八正道。

     千輻雲回來儀鹿苑。

    四天獻器于高掌。

    二商薦肴于初請。

    故緣行錄勳則陳如先封。

    真谛開賞則耶舍繼襲。

    或朋類蒙榮。

    或兄弟感澤。

    邑不肖于初果。

    表有德于十地。

    依準古禮巡省方嶽。

    振旅六城治兵八國。

    理怨于三天之上。

    問罪于九地之下。

    徵英傑于十方。

    會萬國于鹫嶽。

    華荒克臻異士勇出。

    于是啟寶藏以赈貧窮。

     出三車以給諸子。

    撫納黔黎甯者複業。

    乃身安一乘心固槃溪。

    據林眄水宣揚皇澤。

    依恒說逸召集未賓。

    仁風匝宇道光遐照。

    四面光通化流無别。

    聽訟于中路之域。

    決判于寶山之所。

    無量之威遠震城嶽。

    無礙之智洞徹山河。

    故土無二統車書一軌。

    日月重光天地清朗。

    六萬之衆。

    解長圍以從正。

    十仙之徒。

    棄大河以就祑。

    不動之賢不遠千裡。

    意樂之哲應感而至。

    工人率箪食于屍城。

    捷獸奉壺漿于長源。

    内外克清表裡鹹泰。

    寔由道音四敷餘波東訓。

    主上至心群僚深敬。

    禀承神規殄茲兇醜。

    豈臣智力所能克感也。

    冀憑此一勳漸望更。

    進方事前計凱旋未日。

      并露布以聞。

    臣等死罪死罪。

     平魔赦文門下首區同源因派異緒。

    窪隆代興信背千途。

    故智勝标宗。

    曆塵劫而上三。

     登明啟教。

    經九中而未一。

    況乃邪徒僞見。

    賀刺犢于自然之原。

    結賊妄根。

    禦形色于颠倒之境。

    以茲偏師抗衡中道。

    眷言二三良用怃然。

    自先帝升遐。

    寶曆無主。

    淳風漸虧靈教異設。

    僞魔乘間充斥神邑。

    假變真容妄談空有。

    驅役四生周還六趣。

    畔換欲天狼戾愛地。

    毒被邊荒虐流華夏。

    雖猃狁之侵宗周。

    兇奴之陵炎漢。

    未為喻也。

    朕以神昧主自幼齒參玄。

    弱冠從政。

    班名于大通之年。

    驅驟于賢劫之下。

    荷百億之重任。

    忝三界之特尊。

    人天樂推無所與讓。

    遂陟靈壇受茲封禅。

    顧惟多阙有慚庶政。

    明發孜孜不遑啟處。

    常恨封境未清正教無一。

    緻使群生沉淪魔境。

    每一撫念用廢寝食。

    遂命将徵兵以清時難。

    上藉三昧之士。

    下憑六度之師。

    控清方夏大龛荒服。

    故六軍雷動則三有雲消。

    慈施電馳則四兇面縛。

    降附若塵生擒萬計。

    唯波旬一人。

    單馬奔迸百道截羅組系不久。

    且令五道告清寰外鹹一。

    思與天下同茲福慶。

    可大赦天下與同更始。

    改像教之号。

    為即真之歲。

    自二月八日昧爽已前系罔見徒悉皆原放。

    若為四魔所悟。

    浮遊三界犯十惡五逆。

    毀經壞像。

    三世所作一切衆罪。

    能改過自新者。

    不問往愆。

    若亡命欲山挾藏奸器。

    百劫不自首者。

    伏罪如初。

    其殺父害君傷兄烝母。

    随時投竄。

    以息後犯。

    其闡提一人不在赦書。

    擯罪遙責神速可乘。

    意驿遍告十方。

    主者施行。

     即真元年二月八日。

    中書令補處王臣逸多宣。

     臣文殊等言。

    奉被诏書如右。

    臣聞毀忠謗善。

    經千葉而不無。

    邪臣逆子。

    曆百代而常有。

    是以三監流言。

    伏罪于明時。

    五百背道。

    甘誅于聖世。

    故王威必震。

    慶當于周邦。

    改教暫加。

    福歸于露鼓。

    伏惟陛下。

    慈兼百王智齊千聖。

    秉瑞靈津握圖玄化。

    出沒動于大千。

    馳騁應于群有。

    服微形以引愚迷。

    吼法音以振聾俗。

    至乃刎身志道釘體求經析骸質禽委命降獸。

    舍塵劫之危軀。

    收一生之妙質。

      龍潛四天利見閻浮。

    輕彼七寶重此一乘。

    撤玩深宮減膳河側。

    去寶冠于苦林。

    貿法衣于獵士。

    故能駕禦四禅時乘六度。

    殄服群邪易于返掌。

    三界無熾然之警。

    四生絕沉溺之憂。

    方複情存解網志尚宥愆。

    十八來蘇萬國幸甚。

    謹重申聞。

    請可付外施行。

    謹啟。

      即真元年二月八日。

      侍中臣文殊師利侍中臣薩陀波侖黃門臣師子吼黃門臣舍利弗黃門臣須菩提平心露布文拟唯識道行軍府。

    謹奏平心露布事。

      拟使持節儀同三司領十二住大将軍唯識道行軍元帥上柱國晉國公臣般若等言。

    臣聞四魔放命。

    曆代以之為鲠。

    五住遊魂。

    含識因其緻患。

    是以三明聖智十力雄尊。

    莫不屢動偏師頻行薄伐。

    伏惟。

     陛下。

    乘大慈而啟運。

    應冥感而赴期。

    奄宅神區光臨法海。

    述前王之令典。

     演衆妙于圓音。

    考列聖之玄謀。

    會群生于淨國。

    三千刹土共禀威靈。

    百億類洲同遵聲教。

    唯有僞心主阿黎耶識。

    擅假名器叨竊生民。

    跨有幹城綿曆年祀。

    逐窮迷于夢境。

    長夜不歸。

    縱極亂于空花。

    終年如醉。

    推攀緣為蕃屏之任。

    引戲論為帷幄之臣。

    陷溺黎元幹擾鋒镝。

     陛下應真理物調俗禦民。

    念此鲸鲵愍斯塗炭。

    遂诏臣揚旌色野問罪心庭。

    臣敢效庸虛禀承奇略。

    去四月十六日。

    軍次心境。

    即以其夜初更。

    與賊相見。

    臣于是潛機密會玄契冥弛。

    集戈船于六度之津。

    命戎車于一乘之轍。

    屯營三月。

    揚清梵以申威。

    列陣九旬。

    擊鳴鐘而作氣。

    阿黎耶識。

    固重昏而莫哓。

    執窮計而不移。

    譬螳螂之拒輪。

    等蜂趸之含毒。

    乃遣僞恒行大将軍阿陀那識。

    率無明之子弟。

    恃無賴之胸衿。

    據守幹城與臣抗敵。

    又遣僞自性大都督迦毗羅仙僞執此大将軍迦旃延子。

    招引烏合聚結蟻徒。

    搖蕩邊陲激揚聲勢。

    臣遂分布諸将指麾籌策。

     遣拟使持節拔塵大将軍領四念處。

    諸軍事率道品縣開國公臣求知。

    拟使持節甯境大将軍領八正道諸軍事通真縣開國公臣如實知。

    部勒骁雄星流電轉。

    從方便諸道。

    靜緣邊之界。

    臣求知等尋名讨義蹑影追蹤。

    乍橫行于密宮之間。

    或轉戰于鄰虛之隙。

    事窮理絕域盡途殚。

    冥宗所以冰消。

    數論于斯瓦解。

    迦毗羅等知大乘之有在。

    識玄統之所歸。

    各将羸卒數千。

    鹹來請命。

    臣哀其晚悟。

    許以自新。

    即令慈悲觀道士畢無緣随便安養。

    僞谏議大夫郅谛。

    懷逸群之思。

    負出世之奇。

    将全國以效忠。

    返危身之被系臣。

    以此月十五日夜。

    挾中軍之勇氣。

    乘外敵之離心。

     手抗幹戈躬先士卒。

    爰命拟使持節兜率大将軍娑婆道招慰大使上柱國翅頭末開國公臣阿逸多。

    拟使持節閻浮大将軍天竺大都督天竺諸軍事上柱國富婁沙。

    開國公臣婆薮槃豆。

    并以道邁三空神遊四辯。

    使其招揚勝負哓喻是非。

    又遣拟使持節平等大将軍兼行軍長史上柱國清涼縣開國公臣正念。

    拟使持節遍滿大淨軍兼行軍司馬上柱國常樂縣開國公真如。

    與臣表裡玄同更相應接。

    于斯時也。

    邊秋氣爽塞月光寒。

    旌旗共雲漢齊高。

    鋒锷與霜天比淨。

    披弘誓駕圓通。

    超兩觀而争前。

    排千門而并入。

    雖生死無際。

    一念睹其濱涯。

    塵勞有俦。

    須臾見其崩潰。

    僞丞相陳顯僞仆射。

    慮思無計。

    求生阖門自缢。

    僞司空師子铠僞司隸達磨多羅。

    各擁餘師自嬰深壘。

    狐疑競起猜詐萌生。

    忍颠危而不見扶。

    遂淪亡而莫能濟。

    阿陀那與其僞主。

    外無強援内寡深謀。

    師旅困窮城池陷露。

    君臣失色進退無依。

    銜璧叩頭輿^8□待罪。

    臣即枭陀那之首。

    釋郅谛之囚。

    廢彼昏王立其賢嗣。

    方使宗禋不絕。

    永為茅土之君。

    世德相承。

    恒修職貢之禮。

    于是氛祲開蕩。

    若和氣之泮春冰。

    醜穢殲夷。

    似涼風之卷秋箨。

    六根超絕。

    不開亭障之虞三界寂寥。

    無複風塵之警。

    斯乃威光遠被士衆齊心。

    豈臣微劣所能緻此。

    不勝慶快之至。

    謹遣厚德府别将臣隰重知奉露布。

    馳驿以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