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氏稽古略卷二

關燈
使大法流行為蒼生依賴。

    宜日食王公祿。

    所司以時資給。

    安固辭不受。

    己卯晉太元四年二月。

    秦主堅攻取襄陽。

    得安而喜。

    謂左右曰。

    吾以十萬師取襄陽。

    得一人半耳。

    左右問為誰。

    曰安公一人。

    習鑿齒半人也。

    安至長安。

    沙門萬數各随其師為姓。

    安曰師莫如佛世尊也。

    應沙門宜以釋為氏。

    及增一阿含經至乃雲。

    四河入海無複異名。

    四姓出家同稱釋氏。

    與經符合。

    世益重之。

    己醜年正月晦日命門徒具浴。

    忽有異僧出入隙中。

    安以生處問之。

    僧指西北。

    雲即開見樓閣如幻出。

    曰彼兜率天也。

    是夕有數百小兒皆就浴而去。

    識者以為應真之侶也。

    二月八日跏趺而逝。

    安每疏經義必求聖證。

    安左臂有肉方寸隆起如印。

    時号印手菩薩。

    著僧尼軌範及法門清式二十四條。

    世遵行之(本傳) 秀紫芝編年論曰。

    佛教之盛由佛圖澄而得安。

    由安而得遠公。

    是三大士化儀全偉。

     庚寅 晉 太元十五年  前秦苻氏太初五年  後秦姚氏建初五年  西秦乞伏太初二年  呂氏 麟嘉四年 後燕 建興六年  魏 登國五年 廬山淨土念佛 始起此年詳見遠法師下。

     辛卯 太元十六年  太初六年  建初六年  太初三年  麟嘉五年 建興七年  登國六年 壬辰 太元十七年  太初七年  建初七年  太初四年  麟嘉六年 建興八年  登國七年 癸巳 太元十八年  太初八年  長卒太子興立  太初五年  麟嘉七年 建興九年  登國八年 甲午 太元十九年  符崇滅 延和元年  後秦興 皇初元年  太初六年  麟嘉八年 建興十年  登國九年 前秦 符健。

    略陽氐人。

    父洪仕後趙為都督。

    因石氏之亂據有關右。

    東晉穆帝永和六年洪卒。

    十一月第三子健入長安。

    秦雍夷夏皆附之。

    次年正月健即天王位。

    國号大秦。

    稱大單于。

    建元皇始。

    分遣使者問民疾苦。

    搜羅俊異。

    寬重斂之稅。

    罷無用之器。

    凡趙之苛政民不便者皆除之。

    壬子年正月健即皇帝位。

    甲寅年東海王雄卒。

    雄子堅襲爵。

    堅至孝博學多能。

    乙卯年六月健卒。

    谥曰景明皇帝。

    廟号高祖。

    太子生即位。

    改元壽光。

    生暴虐飲酒無晝夜。

    乘醉視事多所殺戮。

    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

    丁巳年六月太史令康權言于生曰。

    昨夜三月并出。

    孛星入太微連東井。

    将有下人謀上之禍。

    生怒以為妖言。

    撲殺康權。

    生夜對侍婢曰。

    阿法兄弟亦不可信。

    明當除之。

    婢以告堅及堅兄清河王法。

    法與特進梁平老及特進強汪帥壯士數百。

    潛入雲龍門。

    堅與尚書呂婆樓帥麾下三百人鼓噪繼進。

    宿衛将士皆舍仗歸堅。

    堅兵引生置别室。

    生猶醉寐。

    廢生為越王尋殺之。

    谥曰厲王。

    堅以位讓兄法。

    法曰。

    汝嫡嗣且賢宜立。

    堅乃去皇帝之号。

    稱大秦天王。

    改元永興。

    追尊父雄為文桓皇帝。

    母苟氏為皇太後。

    世子宏為皇太子。

    以兄清河王法都督中外諸軍事。

    丞相錄尚書事諸王皆降爵為公。

    弟融為陽平公。

    子丕為當樂公。

    舉異才修廢職。

    課農桑恤困窮。

    禮百神立學校。

    旌節義繼絕世。

    秦民大悅。

    己未年改元甘露。

    己醜年改元建元。

    癸未東晉武帝太元八年秦建元十九年也。

    大舉攻晉。

    堅大敗而歸。

    乙酉年五月西燕慕容沖攻長安。

    堅自督戰。

    飛矢滿體流血淋漓。

    沖縱兵暴掠關中。

    道路斷絕千裡無煙。

    堅出奔五将山。

    後秦王姚苌遣骁騎将軍吳忠執堅。

    谥之于新平(邠州也)佛寺。

    堅子丕自邺奔長安至晉陽。

    始知長安不守堅已死。

    乃發喪即皇帝位。

    改元太平。

    追谥堅曰宣昭皇帝。

    廟号世祖。

    丙戌年九月燕之慕容永遣使于丕假道東歸。

    丕弗許。

    丕永戰于襄陵。

    丕敗謀襲洛陽。

    時為揚威将軍憑該自陝邀擊殺丕。

    十一月秦南安王符登。

    為丕發喪行服即皇帝位。

    改元太初。

    谥丕曰哀平皇帝。

    至是甲午年實晉武帝太元十九年也。

    七月後秦主姚興自陝西泾州如泾陽。

    與登戰于山南。

    執登殺之。

    登太子崇奔湟中。

    即皇帝位。

    改元延和。

    谥登曰高皇帝。

    崇為後秦姚氏所滅。

    合四十五年。

     乙未 晉 太元二十年  後秦姚氏皇初二年  西秦乞伏太初七年  三河王呂光 麟嘉九年 後燕慕容 建興十一年  魏 登國十年 丙申 晉 太元二十一年 六月帝被弑  皇初三年  西秦乞伏  後涼即大王位龍飛元年 慕容寶 永康元年  魏建天子旌旗 皇始元年 安帝 諱德宗。

    武帝太子。

    大元二十一年九月即位。

    在位二十二年。

    壽三十七歲 隆安(五)元興(三)義熙(十四)。

     丁酉 晉 隆安元年  南燕 慕容德  南涼秃發烏孤  後秦姚氏皇初四年  西秦乞伏 西涼李高  後涼呂光龍飛二年  後燕 永康二年  北涼沮渠神玺元年  魏 皇始二年 戊戌 隆安二年  武帝德 元年  據廣武 太初元年  皇初五年  西秦 西涼 據箴  後涼呂氏龍飛三年  後燕盛 建平三年  北涼 神玺三年  魏即帝位天興元年 魏 太祖下诏曰。

    佛法之興其來遠矣。

    濟益之功冥及存沒。

    神蹤遺法信可依憑。

    敕有司于京城建飾容範修整寺舍。

    令信向之人有所依止(魏史)。

    太祖于虞地造十五級浮圖。

    又造開泰定國二寺。

    寫佛經論。

    造千金像。

    每日法集三百名僧(弘明集)。

     己亥 隆安三年  據廣固  南涼 太初二年  後秦隆帝号稱王 弘始元年  西秦乞伏 西涼  後涼篡 鹹甯元年  後燕長樂元年  北涼 天玺元年  魏 天興二年 庚子 隆安四年  南燕即帝位建平元年  南涼利鹿孤建和元年  後秦 弘始二年  西秦乞伏 西涼皓元年  後涼 鹹甯二年  後燕 長樂二年  北涼 天玺二年  魏 天興三年 辛醜 晉 隆安五年  南燕 建平二年  南涼 建和二年  後秦姚氏弘始三年  西秦乞伏 西涼皓二年  後涼隆 神鼎元年  後燕熙 光始元年  北涼蒙遜永安元年  魏拓跋 天興四年 後涼 呂光。

    略陽氐人。

    仕符秦為左将軍。

    東晉武帝太元十一年元有将曰王穆。

    據肅州酒泉。

    自稱涼州牧。

    光進攻酒泉克之。

    光即三河王位。

    建元太安。

    據姑臧(甘肅省涼州也雍域)。

    改年曰麟嘉。

    晉太元二十一年六月。

    三河王光即天王位。

    是為武帝。

    國号大涼。

    改元龍飛。

    以世子紹為太子。

    至是晉隆安三年十二月光卒。

    太子紹即位。

    大原公纂殺之。

    纂即天王位。

    是為靈帝。

    改元鹹甯。

    纂嗜酒好獵。

    隆安五年呂超殺之而立呂隆。

    改元神鼎。

    明年隆降于後秦。

    姚氏三主合一十七年。

     鸠摩羅什法師 龜茲國人。

    初東晉武帝太元七年。

    前秦主符堅遣骁騎将軍呂光伐龜茲國取師。

    光回聞秦亂。

    遂據姑臧。

    至是後秦主姚興滅呂隆而迎師。

    師少時日誦三萬二千言。

    随母出家遍遊西域。

    淹貫群籍尤善大乘。

    在龜茲日。

    鄰國諸王會同。

    每請師說法。

    必跪伏座前。

    命師踐其肩而登座居後秦。

    大闡經論。

    秦主以師為國師。

    奉之如神。

    親帥群臣及沙門。

    聽師講經。

    又請師翻譯西域經論。

    凡震旦宣譯師出者三百八十卷。

    大營塔寺。

    坐禅者常以千數。

    公卿以下率皆奉佛。

    州郡化之。

    癸醜晉帝義熙九年秦弘始十五年也。

    四月十三日師入滅。

    壽七十歲。

    師之弟子曰生.肇.融.睿。

    謂之什門四聖。

    加昙影.慧嚴.慧觀.僧[契-大+石].道常.道标謂之什門十哲。

    又有僧導.僧因。

    皆當世名匠也。

    師入滅日謂衆曰。

    所譯唯十誦律未及删繁。

    若義契佛心。

    焚身之日舌不焦壞。

    言訖而逝。

    阇維舌果不壞若紅蓮色。

    師名鸠摩羅什。

    翻曰童壽(高僧傳)。

     山神請戒 釋昙邕。

    初仕符秦為衛将軍。

    堅南敗。

    遂從道安法師出家。

    次事廬山遠公。

    後于廬山之西營立茅茨。

    偕弟子昙果沉思禅門。

    忽有男子豐姿端雅從者二十人。

    來請五戒。

    邕知是山神。

    乃為秉爐授之三歸五戒。

    為說法要。

    神嚫邕外國七箸禮拜辭别。

    倏忽不見。

    三歸者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五戒者不殺不盜不淫不飲酒不妄語也(高僧傳)。

     壬寅 晉 元興元年  南燕 建平三年  南涼傉檀 弘昌元年  後秦 弘始四年  西秦乞伏 西涼皓三年    後燕 光始二年  北涼 永安二年  魏 天興五年 癸卯 晉 元興二年  南燕 建平四年  南涼 弘昌二年  後秦 弘始五年  西秦乞伏 西涼四年    後燕 光始三年  北涼 永安三年  魏 天興六年 甲辰 晉 元興三年  南燕 建平五年  南涼 弘昌三年  西秦 弘始六年  西秦乞伏 西涼五年    後燕 光始四年  北涼 永安四年  魏 天賜元年 晉隆安三年。

    南郡公桓玄(大司徒溫之子)豪橫既克荊雍。

    表求領荊江二州。

    朝廷不能違。

    元興元年朝廷以尚書令元顯鎮北将軍劉牢之谯三尚之。

    将兵讨玄于江陵。

    玄大驚。

    長史卞範之為玄定議。

    整兵至新亭。

    元顯兵潰。

    玄入京。

    總百揆斬元顯等。

    二年二月以玄為大将軍。

    九月侍中殷仲文散騎常侍卞範之陰撰九錫文及冊命。

    命玄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楚王。

    加九錫。

    十一月诏楚王玄行天子禮樂。

    卞範之為禅诏。

    使臨川王寶逼帝書之。

    司徒王谧奉玺绶禅位于楚帝。

    出居永安宮。

    百官詣姑孰(江東道太平路揚州之城)勸進。

    十二月玄即皇帝位。

    國号楚。

    建元永始。

    封帝為平固王。

    玄入建康宮登禦座床忽陷侍中殷仲文曰将由聖德深厚地不能載。

    玄大悅。

    玄遷帝于浔陽(江州也)。

    元興三年二月下邳太守劉裕何無忌劉毅。

    青州主簿孟昶興複晉室。

    進兵羅落橋。

    玄潛使殷仲文具舟于石頭。

    浮江南走。

    裕入建康。

    帥百官奉迎乘輿。

    誅玄宗族在建康者。

    玄至浔陽逼帝西上。

    四月劉毅何無忌襲破浔陽城。

    玄挾帝單舸西走入江陵欲奔漢中。

    城内亂。

    玄僅得至船。

    荊州别駕王康彥奉帝入南郡府舍。

    太守王騰之帥文武為侍衛。

    玄入蜀至枚回洲。

    遇甯州刺史毛璠喪迎玄戰。

    矢下如雨。

    益州督護憑遷抽刀擊玄斬之。

    義熙元年二月留台備法駕。

    迎帝于江陵至建康。

    以劉裕都督中軍事。

    劉毅左将軍。

    何無忌豫州刺史。

    劉道規荊州刺史。

    四月裕旋鎮京口。

    義熙十二年十二月诏以劉裕為相國。

    總百揆揚州牧封十郡為宋公。

    備九錫之禮。

    裕不受。

     乙巳 晉 義熙元年  南燕超 太上元年  南涼 弘昌四年  後秦 弘始七年  西秦乞伏 西涼李皓 建初元年    後燕 光始五年  北涼 永安五年  魏 天賜二年 僧正悅衆僧錄後秦法師道[契-大+石]羅什弟子。

    奉律精苦。

    秦主重之。

    自什公入關僧尼以萬數。

    遂置僧正诏曰。

    大法東流于今為盛。

    僧尼寖多。

    宜設綱領宣授遠規以濟頹緒。

    [契-大+石]法師早有學諠。

    晚以德稱。

    可為國僧正。

    給與吏力資侍中秩。

    傳轺羊車各二人。

    又以僧遷禅慧為悅衆。

    以法欽慧斌為僧錄。

    班秩有差。

    日加親信。

    仗身白從各三十人(僧史略)。

     丙午 義熙二年  太上二年  弘昌五年  弘始八年  西秦乞伏 建初二年  夏赫連 龍升元年  後燕 光始六年  北涼 永安六年  魏 天賜三年 華嚴經 天竺北印度罽賓國尊者佛馱跋陀(此雲覺賢)來遊華夏。

    至是丙午歲抵長安。

    鸠摩羅什倒屣迎之。

    以相得遲暮為恨。

    秦太子姚泓。

    延至東宮。

    對什公論法。

    什公問曰。

    法雲何空。

    答曰。

    衆微成色。

    色無自性。

    故色即空。

    又問。

    既以極微破色空。

    複雲何破一微。

    答曰。

    以一微故衆微空。

    以衆微故一微空。

    沙門寶雲譯出此語不省其意。

    皆謂跋陀所計微塵是常。

    更申請之。

    跋陀曰。

    法不自生。

    緣會故生。

    緣一微故有衆微。

    微無自性則是空矣。

    甯當言不破一微乎。

    不契。

    跋陀既渡江入匡山。

    見遠公議論遠高之請出禅數諸經。

    義熙十四年戊午。

    因适江陵。

    宋王劉裕請歸京都止謝司空道場寺。

    三月吳郡内史孟顗等請尊者于寺譯華嚴經成六十卷。

    宋高祖永初元年庚申六月畢。

    譯經之時。

    感二青衣童子每且自庭沼中。

    出炷香添瓶水不離座側。

    暮則潛入沼中。

    譯經畢絕迹不現(秀紫芝編年華嚴感應記)。

     法華經 是年五月。

    羅什法師譯出成七卷。

    什又出維摩經三卷。

    華手經十三卷。

    又于草堂寺譯出梵網經二卷(譯傳)。

     丁未 晉 義熙三年  南燕 太上三年  南涼 弘昌六年  後秦 弘始九年  西秦乞伏 西涼 建初三年  夏勃勃 龍升二年  後燕雲 正始元年  北涼 永安七年  魏 天賜四年 後燕 慕容垂。

    前燕主慕容皝第五子。

    在燕封吳王。

    聰敏智勇。

    威名日振。

    太傅慕容評與垂廷争怨隙。

    太後與評密謀誅垂。

    東晉廢帝太和四年垂與子弟侄俱奔秦。

    秦主符堅大喜郊迎。

    以垂為冠軍将軍。

    封賓從侯。

    東晉武帝太元八年。

    秦主堅為晉敗歸至渑池。

    垂言于堅曰。

    北鄙之民聞王師不利。

    輕相扇動。

    臣請奉诏書以鎮慰安集之。

    垂至安陽(邺郡古相州也)。

    潛與燕之故臣謀複燕祚。

    會丁零翟斌叛秦。

    次年正月斌等奉垂為盟主。

    乙酉年吳王垂始定都真定中山府(古定州也冀域)。

    即皇帝位。

    建元建興。

    是時拓跋魏叛燕侵逼附塞諸部。

    丙申晉太元二十一年也。

    三月燕主垂親伐魏。

    四月卒于上谷之沮陽。

    還至中山乃發喪。

    太子寶即位。

    曰闵帝。

    改元永康。

    戊戌年武帝慕容盛即位。

    年曰建平。

    次年改曰長樂。

    辛醜年昭帝熙光始元年。

    至是丁未年懿帝高雲。

    年曰正始。

    國亂為憑跋篡滅之。

    合二十四年。

    憑跋号北燕。

     天竺佛馱耶舍(此雲覺明)尊者 至姑臧(今肅州路雍州之域)。

    後秦弘始九年遣使請至長安。

    秦主郊迎别創院處之。

    供設如王者。

    尊者一無所受。

    時至分衛一食而已(自行乞而食也)善毗婆沙論而髭赤。

    時号赤髭毗婆沙。

    後至晉遊匡山。

    為遠公所重。

    甲寅晉安帝義熙十年也。

    尊者躬自負鐵于紫霄峰頂鑄塔。

    以如來真身舍利藏其中。

    是時佛馱跋陀尊者。

    亦以佛舍利五粒建塔于廬山東林寺北之上方。

    逮今皆存焉(高僧傳廬山記)。

     戊申 晉 義熙四年  南燕 太上四年  南涼 嘉平元年  後秦 弘始十年  西秦 西涼 建初四年  夏赫連 龍升三年  北燕北涼 據昌黎永安八年  魏 天賜五年 律師 天竺尊者名卑摩羅叉(此雲無垢眼)。

    至秦數年。

    今出遊關左。

    盛闡毗尼。

    鸠摩羅什所譯十誦戒本律藏大行者叉之力也。

    其所制内外禁輕重二卷今行于世。

    叉為人眼青。

    時号青眼律師(本傳)。

     己酉 晉 義熙五年  南燕 滅  南涼 嘉平二年  後秦 弘始十一年  西秦乞伏 更始元年 西涼 建初五年  夏赫連 龍升四年  北燕憑跋 太平元年  北涼 永安九年  魏 嗣 永興元年 南燕 丁酉年(晉安帝隆安元年也)南燕慕容德。

    前燕主皝之少子也。

    據廣固(古汴日今青州)。

    戊戌歲稱元年。

    庚子年德更名備德。

    即皇帝位(武帝也)。

    年曰建平。

    乙巳年南燕主超太上元年己酉年(晉義熙五年也)。

    晉徐州刺史劉裕抗表伐南燕。

    明年正月燕尚書悅壽說超降。

    超不從。

    悅壽開門納晉師。

    超走追獲之送建康。

    南燕平。

    合十三年。

     魏 太祖道武帝圭。

    為少子紹弑之。

    太宗明元帝嗣立。

    敕于京邑四方建立佛像。

    仍令沙門敷導民俗(魏史)。

     庚戌 義熙六年    嘉平三年  弘始十二年  更始十二年 建初六年  龍升五年  太平二年  永安十年  永興二年 辛亥 義熙七年    嘉平四年  弘始十三年  更始十三年 建初七年  龍升六年  太平三年  永安十一年  永興三年 壬子 義熙八年    嘉平五年  弘始十四年  熾盤 永康元年 建初八年  龍升七年  太平四年  遷都 元始元年  永興四年 古樹禅定 釋慧持。

    廬山遠法師之弟也。

    當晉隆安二年。

    辭遠公入蜀。

    止嘉州龍淵寺。

    白黑恭敬。

    升持之堂者皆号登龍門。

    至是義熙八年壬子垂誡門徒。

    遂入定于龍淵龛樹。

    至宋政和三年風折其樹。

    持乃出定。

    徽宗有贊偈三首。

    見政和年(僧傳并系年錄)。

     癸醜 晉 義熙九年    南燕 嘉平六年  後秦 弘始十五年  西秦乞伏 永康二年 西涼 建初九年  夏赫連 鳳翔元年  北燕 太平五年  北涼 元始二年  魏 永興三年 豎石聽講 羅什法師弟子道生。

    初涅槃經後品未至。

    生熟讀久之曰。

    阿闡提人自當成佛。

    此經來未盡耳。

    于時文字之師交攻之。

    誣以為邪說。

    于律當擯。

    生袖手來晉入平江虎丘山。

    豎石為聽徒講涅槃經。

    至闡提有佛性處曰。

    如我所說義契佛心否。

    群石皆首肯之。

    後遊匡山居銷景岩。

    聞昙谶在北涼重譯涅槃後品。

    至南京。

    果言闡提皆有佛性。

    生喜慰不勝(本傳)。

     甲寅 義熙十年    南涼 滅  弘始十六年  永康三年 建初十年  鳳翔二年  太平六年  元始三年  神瑞元年 南涼 秃發烏孤。

    河西鮮卑人。

    至是晉帝隆安元年據廣武(今陝西鞏昌路蘭州。

    古雍州之地也)。

    号南涼。

    戊戌年烏孤建元太初。

    庚子年利鹿孤建和元年正月欲稱帝。

    安國将軍鍮勿嵛曰。

    吾國上世以來被發左衽無冠帶之飾。

    逐水草遷徙。

    無城廓室廬。

    故能雄視沙漠抗衡中夏。

    利鹿孤從之。

    乃更稱河西王。

    改元建和。

    以廣武公傉(奴笃切)檀為都督中外諸軍事涼州牧。

    壬寅年景王傉檀立。

    年曰弘昌。

    戊申年四月後秦王姚興欲取傉檀。

    使尚書郎韋宗往岘之。

    論當世大略縱橫無窮。

    宗退歎曰。

    奇才英器不必華夏。

    明智敏識不必讀書。

    吾乃今知九州之外五經之表。

    複自有人也。

    歸言于興。

    涼州未可圖也。

    興不聽遣兵襲傉檀。

    後秦兵大敗。

    十一月傉檀稱涼王。

    大赦改元嘉平。

    置百官。

    甲寅晉義熙十年也。

    傉檀為西秦乞伏熾盤所殺。

    南涼滅。

    三主一十八年。

     乙卯 晉 義熙十一年    後秦 弘始十七年  西秦 永康四年 西涼 建初十一年  夏 鳳翔二年  北燕 太平七年  北涼 元始四年  魏 神瑞二年 廬山遠法師 諱慧遠。

    出雁門(今去同路)賈氏。

    少為儒生。

    博極群書。

    尤邃周易莊老。

    嘗與其弟慧持造道安法師。

    聞出世法。

    而悅之歎曰。

    儒道九流特秕糠耳。

    遂出家焉。

    安時門徒數千。

    遠居第一座。

    安嘗曰。

    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

    晉武帝甲申太元九年也。

    前秦國亂來遊于晉。

    抵江西見廬山愛之。

    乃止江州龍泉精舍。

    次寓慧永之西林寺。

    複于山東建東林寺。

    經營之際山神降靈。

    願加資助信宿風雷夜作晦冥。

    大雨明發。

    就觀良木殊材骈羅其處。

    時晉将軍桓伊。

    初臨此牧驚其神異。

    奏立寺焉丙戌年寺成。

    時晉天下奇才多隐居不仕。

    聞廬山遠公之道。

    皆來從之。

    庚寅年師謂劉程之等曰。

    諸君倘有心淨土之遊。

    當加勉勵。

    遂同發志于無量壽佛前。

    建齋立誓期生淨土。

    由是僧俗凡一百二十三人。

    慕道同盟。

    栖心物外。

    謝靈運于東林鑿二池以栽蓮華。

    遠公每送客不過虎溪。

    庚戌義熙六年也。

    道士陸修靜偕陶淵明。

    入山見師送之執手共話不覺過虎溪。

    三人相顧大笑。

    今人圖之為三笑圖。

    淵明嗜酒入山久之。

    以山無酒攢眉而去之。

    至是乙卯歲八月初六日。

    遠公合掌面西而逝。

    壽八十四歲。

    謝靈運制碑。

    社衆數千人。

    名迹尤著者十八人焉(高僧傳)。

     蓮華漏 遠公之門有僧慧要。

    患山中無刻漏。

    乃于水上立十二葉芙蕖。

    因波而轉。

    以定十二時。

    晷景無差。

    今曰遠公蓮華漏是也。

     丙辰 義熙十二年      泓立 永和元年  西秦 永康五年 西涼散嘉興元年  夏 鳳翔四年  北燕 太平八年  北涼 元始五年  魏 太常元年 丁巳 義熙十三年      永和二年滅  永康六年 嘉興二年  鳳翔五年  太平九年  元始六年  太常二年 後秦 姓姚氏。

    名苌。

    字景茂。

    赤亭羌人弋仲第二十四子。

    兄襄既戰死。

    苌率諸弟降秦為秦将。

    東晉武帝大元八年。

    秦主符堅攻晉。

    以兖州刺史姚苌為龍骧将軍。

    督益梁州諸軍事。

    堅敗。

    慕容垂謀複燕緒。

    次年三月秦北地長史慕容泓叛奔關東。

    秦以左将軍窦沖為長史。

    龍骧将軍姚苌為司馬。

    讨泓。

    又讨平陽太守慕容沖。

    秦兵大敗。

    苌懼奔渭北。

    馬牧天水尹緯尹詳南安龐演等。

    糾扇羌豪帥其戶口歸苌者五萬餘家。

    推苌為盟主。

    苌自稱後秦王。

    建元白雀。

    丙戌(東晉大元十一年也)四月。

    苌自陝西鳳翔莊浪路泾州入長安。

    即皇帝位。

    改元建初。

    國号大秦。

    史以後秦别之。

    立子興為皇太子。

    置百官。

    癸巳建初八年十二月苌卒(晉大元十八年也)。

    太子興秘不發喪。

    自稱大将軍。

    帥衆伐秦。

    秦主符登大敗。

    次年五月興始發喪即皇帝位。

    年曰皇初。

    谥苌曰昭皇帝。

    己亥年(晉安帝隆安三年也)九月。

    興以災異屢見降号稱王。

    改元弘始。

    丙辰弘始十八年正月興卒。

    太子泓即帝位。

    年曰永和。

    晉伐秦。

    晉帝義熙十三年五月泓将妻子群臣降于晉。

    後秦三主合三十四年。

     戊午 晉義熙十四年十二月弑帝        西秦乞伏 永康七年 西涼 嘉興三年  夏 昌武元年  北燕 太平十年  北涼 元始七年  魏 太常三年 恭帝 諱德文。

    字德文。

    安帝母弟也。

    封琅玡王。

    義熙十四年十二月。

    宋公劉裕矯遺诏奉王即位。

    在位二年。

    禅于宋。

    壽三十七歲 元熙(二)。

     己未 元熙元年        永康八年 嘉興四年  真興元年  太平七年  元始八年  太常四年 沙門法果。

    魏太宗敬之。

    前後授以輔國宜城子忠信侯。

    号曰僧統。

    果固辭不受。

    太宗幸其居。

    以其門巷狹小更廣大之。

    至是己未年入滅。

    八十三歲。

    太宗三臨其喪。

    追贈老壽将軍趙胡靈公(魏書僧傳)。

     七月宋公裕進爵為王。

    次年帝禅位于宋王。

    裕奉帝為靈陵王。

    後使人殺之。

    西東晉凡一十五帝合一百五十五年。

     右東晉十一主。

    合一百三年歸于宋。

     南北朝 宋 劉姓。

    都建康。

      ·高祖武皇帝 ·少帝 ·太祖文帝 ·武帝 ·廢帝 ·太祖明帝 ·廢帝 ·順帝 ·八主禅于齊 高祖武帝 諱裕。

    字德輿。

    彭城人(徐州也)漢楚元王交之後。

    庚申年六月受晉禅。

    在位三年。

    壽六十七歲。

    永初(三)。

     庚申 宋 永初元年 六月改元  西秦太祖 建始元年  西涼恂 永建元年  夏 真興二年 北燕 太平十二年  北涼沮渠 元始九年  魏 太常五年 辛酉 永初二年  建始二年  永建二年  真興三年 太平十三年  元始十年  太常六年 壬戌 永初三年 五月帝崩少帝即位  建始三年  永建三年滅  真興四年 太平十四年  元始十一年  太常七年 西涼 李皓。

    字玄盛。

    丙申年(晉武帝大元二十一年)據姑臧(今甘肅省西涼州也)。

    庚子年(晉安帝隆安四年)皓稱元年。

    乙巳年(晉安帝義熙元年)西涼公皓。

    徙都酒泉(今甘肅省肅州路也)。

    年曰建初丙辰年(晉義熙十二年)涼主歆立。

    改元嘉興。

    宋高祖永初元年。

    涼主李恂。

    永建元年。

    至永建三年為北涼滅之。

    合二十二年。

    皓嘗手令戒諸子。

    以為從政者當審慎賞罰勿任愛憎。

    近忠正遠佞谀。

    勿使左右竊弄威福毀譽之來。

    當研核真僞。

    聽訟折獄必和顔任理。

    慎勿逆詐億。

    勿輕視聲色。

    務廣咨詢勿自專用。

    吾莅事五年。

    雖未能息民。

    然含垢匿瑕。

    朝為寇仇。

    夕委心膂。

    粗無負于新舊。

    事任公平。

    坦然無類。

    初不為懷有所損益。

    計近則如不足。

    經遠乃為有餘。

    庶亦無愧前人也(載記)。

     少帝營陽王 義符。

    武帝長子。

    居喪無禮。

    司空徐羨之等廢而弑之。

    在位一年。

    壽十九歲 景平。

     癸亥 宋 景平元年  西秦 建始四年    夏赫連 真興五年  北燕 太平十五年 北涼 元始五年  魏築長城太宗殂 魏 嵩山道士寇謙之。

    修張天師之術。

    自言。

    嘗遇老子降。

    授以辟谷輕身之術及科戒二十卷。

    使之清整道教。

    謙之奉其書獻于魏主。

    朝野未之信。

    左光祿大夫崔浩獨師事之。

    從受其術。

    且上書贊明其事。

    魏主欣然。

    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嶽。

    迎緻謙之(北史)。

     太祖文帝 義隆。

    武帝第三子。

    封宜都王。

    少帝既廢。

    徐羨之等遙奉王即位于江陵。

    在位三十年。

    壽四十七歲(帝紀) 元嘉(三十)。

     帝造禅靈寺供千僧(弘明集)。

    沙門杯渡。

    丙寅年九月入滅。

    葬建康覆舟山。

    渡初出冀州。

    闡化四十餘年(高僧傳)。

     甲子 宋 元嘉元年三十  西秦 建始五年    夏赫連 真興六年  北燕 太平十六年 涼 元始十三年  魏焘立 始光元年 八月吐谷渾威王阿柴卒。

    有子二十人。

    疾病召諸子弟謂之曰。

    我死汝曹當奉慕瑰為主。

    瑰阿柴母弟也。

    又命諸子各獻一箭取一箭授其弟慕利延使折之。

    又取十九箭一束使折之不能折。

    阿柴谕之曰。

    孤則易折。

    衆則難摧。

    汝曹當戮力一心。

    可以保國安家。

    言終而卒。

    慕瑰撫納秦涼失業之民。

    部衆轉盛。

    續漢書曰。

    阿柴羌三苗姜姓之别種也。

     乙醜 宋 元嘉二年  西秦 建始六年    夏昌 承光元年  北燕 太平十七年 北涼 元始十四年  魏太武帝始光二年 丙寅 元嘉三年  建始七年    承光二年  太平十八年 元始十五年  始光三年 丁卯 元嘉四年  建始八年    承光三年  太平十九年 元始十六年  始光四年 靖節先生 陶元亮在晉名淵明。

    在宋名潛。

    世号靖節先生。

    侃之曾孫也。

    宅邊樹五柳。

    著五柳先生傳。

    以自況。

    為彭澤縣令。

    是年卒。

    壽六十三歲。

    居江州路德化縣柴桑山近栗裡。

    嘗著搜神錄載佛靈迹。

    有子五人。

    俨俟份佚佟祖茂武昌太守父姿城太守史逸其名。

     戊辰 宋 元嘉五年  西秦篡末永弘元年    夏昌 定勝元年  北燕 太平二十年 北涼 承玄元年  魏太武帝神麚元年 西秦 乞伏國仁。

    鮮卑人。

    仕符秦。

    東晉武帝癸未太元八年七月。

    秦主堅攻晉。

    以國仁為前将軍。

    會國仁叔父步頹反于隴西。

    堅遣國仁還讨之。

    國仁步頹共僭一方衆至十餘萬。

    甲申年國仁據金城(陝西鞏昌路蘭州也)。

    乙酉年建國号秦(西秦)。

    年曰建義。

    己醜年西秦武元王幹歸。

    年曰太初。

    晉安帝己酉義熙五年。

    西秦年曰更始。

    壬子年西秦主太祖熾盤。

    年曰永康。

    宋高祖永初元年。

    西秦年曰建始。

    至是元嘉五年纂末年曰永弘。

    為赫連夏所滅。

    四主合四十五年。

     大夏 匈奴左賢王之後曰勃勃。

    丙午年(東晉安帝義熙二年也)據朔方号大夏。

    明年建元曰龍升。

    癸醜年夏主勃勃乃以吒幹阿利領将作大監。

    發嶺北夷夏十萬人。

    築都城于朔州(隸河東山西道西京路郡名馬邑冀州域)曰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

    宜名新城曰統萬。

    改年曰鳳翔。

    勃勃自謂其祖從母姓為劉非禮也。

    古人氏族無常改姓赫連氏。

    謂帝王系天為子。

    其徽赫與天連也。

    至宋元嘉二年(乙醜年也)昌立。

    年曰承光。

    承光三年元魏奚斤與夏平原公定相持于長安。

    戊辰年昌改元定勝。

    魏帝壽乘虛攻統萬。

    夏主昌兵潰。

    昌奔上邽(音圭)。

    魏主入統萬。

    獲夏公卿後妃宮人以萬數。

    馬匹。

    牛羊數千萬頭。

    府庫珍寶不可勝計。

    至是宋元嘉五年二月。

    魏平北将軍尉(纡勿切)眷攻昌于上邽擒之。

    送昌至平城(魏都)魏主館昌于西宮門内。

    器用給乘輿之副。

    以妹初平公主妻之賜爵會稽公。

    夏合二十四年國滅。

    赫連氏即屈丐也。

     己巳 元嘉六年 北燕 太平二十一年  北涼 承玄二年  魏 神麚二年 庚午 元嘉七年 太平二十三年  承玄三年  神麚三年 辛未 元嘉八年 北燕弘 大雅元年  北涼 義和元年  神麚四年 宋帝诏促求那跋摩尊者(中印度人)赴京。

    至是正月至建康引對。

    文帝迓勞殊勤問以佛道。

    一日問曰。

    寡人常欲持齋不殺。

    以身應物不獲所。

    願師幸教之。

    尊者曰。

    道在心不在事。

    法由己不由人。

    且帝王所修與匹夫異。

    匹夫倘不克己苦節。

    何以為用。

    帝王以四海為家。

    萬民為主。

    出一嘉言則士庶鹹悅。

    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

    刑不夭命。

    役不勞力。

    則風雨時若百谷滋繁。

    以此持齋。

    齋亦大矣。

    以此不殺。

    利亦多矣。

    安在辍半日之餐至一禽之命然後為弘濟耶。

    須贻勤儉爾。

    帝撫幾歎曰。

    俗迷遠理。

    僧滞近教。

    如師之言可論天人之際矣。

    帝自是尊之為師。

    命居祇洹寺供給隆厚繼。

    于寺講法華經并十地品。

    帝率公卿日集座下以聽法。

    法席之盛前此未有也(弘明集)。

     壬申 宋 元嘉九年  北燕 大雅二年  北涼 義和二年  魏太武帝延和元年 癸酉   元嘉十年 宋謝靈運死  大雅三年  牧犍 承和元年  延和二年 甲戌   元嘉十一年  大雅四年  承和二年  延和三年 乙亥   元嘉十二年  大雅五年  承和三年  太延元年 丙子   元嘉十三年  大雅六年滅  承和四年  太延二年 北燕 憑跋。

    冀州人(燕南河北道真定路冀州郡名信都。

    禹貢九州之一)仕後燕。

    丁未年(東晉安帝義熙三年)後燕國亂。

    跋遂篡滅之。

    乃據昌黎(今平栾路郡名北平冀域)。

    号北燕。

    己酉年曰太平元年。

    至是宋帝元嘉八年。

    北燕昭帝弘立。

    年曰大雅。

    大雅六年為元魏所滅。

    合二十八年。

     丁醜 元嘉十四年    北涼 承和五年  魏 太延三年 戊寅 元嘉十五年    承和六年  太延四年 宋 文帝謂其臣丹陽尹何尚之曰。

    适見顔延之宗炳著論。

    發明佛法甚為名理。

    并是開獎人意。

    若使率土之濱皆感此化。

    朕則垂拱坐緻太平矣。

    夫複何事尚之因進曰。

    夫百家之鄉。

    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

    十室之邑。

    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

    持此風教以周寰區。

    編戶億千則仁人百萬。

    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

    去一惡則息一刑。

    一刑息于家萬刑息于國。

    則陛下之言坐緻太平是也(帝紀何傳)。

     己卯 元嘉十六年    北涼 承和七年滅  太延三年 北涼 假蒙胡人。

    東晉安帝丁酉隆安元年據張掖。

    号北涼。

    稱河西王。

    年曰神玺。

    己亥年改元天玺。

    辛醜年武宣王沮渠蒙遜立。

    改元永安。

    壬子年遷都姑臧。

    改年曰元始。

    戊辰年改元承玄。

    庚午年蒙遜遣貢于元魏。

    辛未年改元義和。

    壬申年元魏遣安西将軍李順使涼還。

    魏主問以涼事。

    順曰。

    蒙遜經涉艱難。

    粗識機變。

    然禮者德之興。

    敬者身之基也。

    蒙遜無禮不敬。

    以臣觀之不複年矣。

    癸酉年蒙遜卒。

    子炖煌太守牧犍即河西王位。

    改元承和。

    牧犍雖外修臣禮。

    内實乖悖。

    己卯年三月魏主讨涼。

    六月魏主至姑臧。

    九月牧犍兄之子萬年帥所領降魏。

    姑臧城潰。

    牧犍帥其文武五千人面縛請降。

    魏主釋其縛而禮之。

    三主合四十三年。

    張掖今甘州路也。

    姑臧涼州也。

    炖煌涼州路也。

    并隸甘肅省。

    雍州之域(圖經)。

     庚辰 宋 元嘉十七年  魏世祖太武皇帝焘 大宗長子癸亥年立 太平真君元年 辛巳   元嘉十八年  太平真君二年 壬午 元嘉十九年西域獻帝火浣布袈裟帝時自衣之  太平真君三年 癸未   元嘉二十年  太平真君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