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九

關燈
⊙(甲子 五八) 改興元○是年壽州毛罕妻生子毛債。

    豬頭象耳騾足魚腮人身。

    鐵杖自鞭金田掃地。

    償盜常住錢債也。

     南嶽明瓒禅師者。

    不知何許人也。

    初宰相李泌。

    乾元中辭入衡嶽。

    瓒隐居上封。

    泌往谒之。

    瓒誦經其聲先悲凄而後悅豫。

    泌隐知音。

    因謂曰。

    将非避隐者有雲霄意乎。

    瓒唾之曰。

    莫相賊莫相賊。

    泌色不為動。

    瓒久之。

    見泌立候不懈。

    乃曰。

    飯未。

    泌曰。

    未也。

    瓒撥火出芋食與語。

    久之辭去。

    瓒撫其背曰。

    好做十年宰相。

    至是泌感事為帝言其高行。

    有诏征之。

    使者至石窟宣麻命曰。

    尊者起謝恩。

    瓒寒涕垂頤凝坐略不以介意。

    使者歎其淳正不之迫。

    回奏其事。

    帝咨美之數四不已。

    瓒着歌一篇。

    其辭曰。

    兀然無事無改換。

    無事何須論一段。

    直心無散亂。

    他事不須斷。

    過去已過去。

    未來猶莫算兀然無事坐。

    何曾有人喚。

    内外覓功夫。

    總是癡頑漢。

    糧不蓄一粒。

    逢飯但知[嗎/中]。

    世間多事人。

    相趁渾不及。

    我不樂生天。

    亦不愛福田。

    饑來吃飯。

    困來即眠。

    愚人笑我。

    智乃知焉。

    不是癡鈍本體如然。

    要去即去要住即住。

    身披一破衲。

    腳着娘生褲。

    多言複多語。

    由來轉相誤。

    若欲度衆生。

    無過且自度。

    莫謗天真佛。

    真佛不可見。

    妙性及靈台。

    何曾受熏煉。

    心是無事心。

    面是娘生面。

    劫石可移動。

    個中無改變。

    無事本無事。

    何須讀文字。

    削除人我本。

    冥合個中意。

    種種勞筋骨。

    不如林下睡兀兀。

    舉頭見日高。

    乞飯從頭[打-丁+聿]。

    将功用功展轉昏蒙。

    取即不得不取自通。

    吾有一言絕慮忘緣。

    巧說不得隻用心傳。

    更有一語無過真與。

    細如毫末大無方所。

    本自圓成不勞機抒。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

    青松蔽日碧澗長流。

    山雲當幙夜月為鈎。

    卧藤蘿下塊石枕頭。

    不奉天子豈羨王侯。

    生死無慮更複何憂。

    水月無形我常隻甯。

    萬法皆爾本自無生。

    兀然無事坐。

    春來草自青。

     ⊙荊溪湛然禅師。

    臨終告其徒曰。

    大道無方無體。

    生欤死欤。

    其旨一貫。

    吾歸骨此山。

    報盡今夕。

    聊與汝等談道而決。

    夫一念無相謂之空。

    無法不備謂之假。

    不一不異謂之中。

    在凡為三因。

    在聖為三德。

    爇炷則初後同相。

    涉海則淺深異流。

    自利利人在斯而已。

    爾其志之。

    言訖而化。

    翰林梁肅題其碑陰曰。

    聖人不興。

    必有命世者出焉。

    自智者以法付灌頂。

    頂再世而至左溪朗。

    道若昧待公而發。

    乘此寶乘煥然中興。

    其受業身通者三十有九人。

    而缙紳先生高位崇名屈體受教者數十。

    師嚴道尊遐迩歸仁。

    自非命世亞聖。

    曷以臻此。

     (乙醜) 改貞元。

     ⊙(丙寅) 二年翰林梁肅。

    修天台止觀論成。

    着止觀統例曰。

    夫止觀何為也。

    導萬化之理而複于實際者也。

    實際者何也。

    性之本也。

    物之所以不能複者。

    昏與動使之然也。

    照昏者謂之明。

    駐動者謂之靜。

    明與靜止觀之體也。

    在因謂之止觀。

    在果謂之智定。

    因謂之行。

    果謂之成。

    行者行此者也。

    成者證此者也。

    原夫聖人有以見惑足以喪志。

    動足以失方。

    于是乎止而觀之靜而明之。

    使其動而能靜。

    靜而能明。

    因相待以成法。

    即絕待以照本。

    禦大車以禦正。

    乘大事而總權。

    消息乎不二之場。

    鼓舞于說三之域。

    至微以盡性。

    至頤而體神。

    語其近則一毫之善可通也。

    語其遠則重玄之門可窺也。

    用至圓以圓之。

    物無偏也。

    用至實以實之。

    物無妄也。

    聖人舉其言所以示也。

    廣其目所以告也。

    優而柔之使自求之。

    拟而議之使自至之。

    此止觀所由作也。

    夫三谛者何也。

    一之謂也。

    空假中者何也。

    一之目也。

    空假也者相對之義。

    中道也者得一之名。

    此思議之說。

    非至一之旨也。

    至一即三至三即一。

    非相含而然也。

    非相生而然也。

    非數義也。

    非強名也。

    自然之理也。

    言而傳之者迹也。

    理謂之本。

    迹謂之末。

    本也者聖人所至之地也。

    末也者聖人所示之教也。

    由本以垂迹。

    則為小為大。

    為通為别。

    為頓為漸。

    為顯為秘。

    為權為實。

    為定為不定。

    循迹以返本。

    則為一為大。

    為圓為實。

    為無住為中。

    為妙為第一義。

    是一三之蘊也。

    所謂空也者通萬法而為言者也。

    假也者立萬法而為言者也。

    中也者妙萬法而為言者也。

    破一切惑莫盛乎空。

    建一切法莫盛乎假。

    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

    舉中則無法非中自假則何法非假。

    舉空則無法不空。

    成之謂之三德。

    修之謂之三觀。

    舉其要則聖人極深研幾窮理盡性之說乎。

    昧者使明。

    塞者使通。

    通則悟。

    悟則至。

    至則常。

    常則盡矣。

    明則照。

    照則化。

    化則成。

    成則一矣。

    聖人有以彌綸萬法而不差。

    旁礴萬劫而不違。

    焘載恒沙而不有。

    複歸無物而不無。

    寓名之曰佛。

    強号之曰覺。

    究其旨解脫自在。

    莫大極妙之德乎。

    夫三觀成功者如此。

    所謂圓頓者。

    非漸次非不定。

    指論十章之義也。

    十章者恢演始末通道之關也。

    五略者舉其弘綱截流之津也。

    十境者發動之機立觀之谛也。

    十乘者妙用所修發行之門也。

    始于正觀而終于見境者。

    義備故也。

    阙其餘者。

    非修之要也。

    乘者何也。

    載物運者也。

    十者何也。

    成載之事也。

    知其境之妙。

    不行而至者德之上也。

    乘一而已。

    豈藉夫九哉。

    九者非他相生之說。

    未至者之所踐也。

    故發心者發無所發。

    安心者安無所安。

    遍破者遍無所破。

    爰至餘乘皆不得已而說也。

    至于别其義例判為章目。

    推而廣之不為繁。

    統而簡之不為少。

    如連環不可解也。

    如貫珠不可雜也。

    如懸鏡不可揜也。

    如通川不可遏也。

    議家多門非诤論也。

    按經正義非虛說也。

    辯四教淺深事有源也。

    成一事因緣理無遺也。

    噫止觀其救世明道之書乎。

    非夫聖智超絕卓爾獨立。

    其孰能為乎非夫聰明深達得意思象。

    其孰能知乎。

    今之人乃專用章句文字。

    從而釋之。

    又何疏漏耶。

    或稱不思議境與不思。

    議事皆極聖之域。

    等覺至人猶所未盡。

    若凡夫生滅心行三惑浩然。

    于言說之中推上妙之理。

    是猶醯雞而說大鵬。

    夏蟲之議層冰。

    其不可見明矣。

    今止觀之說文字萬數。

    廣尋果地無益初學。

    豈如暗然自修功至自至。

    何必以早計為事乎。

    是大不然。

    凡所謂上聖之域。

    豈隔闊遼夐與凡境杳絕與。

    是惟一性而已。

    得之謂悟。

    失之謂迷。

    一理而已。

    迷而為凡。

    悟而為聖。

    迷者自隔理不隔也。

    失者自失性不失也。

    止觀之作所以離異同而究聖神。

    使群生正性而順理者也。

    正性順理所以行覺路而至妙境也。

    不知此教者。

    則學何所入。

    功何所施。

    智何所發。

    譬如無目昧于日月之光行于重險之處颠踣堕落可勝己乎。

    噫去聖久遠賢人不出。

    庸昏之徒含識而已。

    緻使魔邪詭惑諸黨并熾。

    空有雲雲為坑為阱。

    有膠于文句不敢動者。

    有流于漭浪不能住者有。

    太遠而甘心不至者有。

    太近而我身即是者。

    有枯木而稱定者。

    有竅号而稱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