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三十四

關燈
當觀于青相及以爛腐壞 觀鳥蟲所食骨骨節相連 修習如是相還歸至本處 澡洗于手足敷床正基坐 當以觀真實内身及外身 盛滿大小便心腎肝肺等 若欲分衛食到人村邑間 如将铠纏絡常正念在前 若見色可愛清淨欲相應 見已觀如真正念佛法律 此中無骨筋無肉亦無血 無腎心肝肺無有涕唾腦 一切地皆空水種亦複然 空一切火種風種亦複空 若所有諸覺清淨欲相應 彼一切息止如慧之所觀 如是行精勤常念不淨想 永斷淫怒癡除一切無明 興起清淨明比丘得苦邊 佛說如是。

    彼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息止道經第二十三竟(三百七十二字)。

     (一四○)中阿含大品至邊經第二十四(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

    佛遊舍衛國。

    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于生活中下極至邊。

    謂行乞食。

    世間大諱。

    謂為秃頭手擎缽行。

    彼族姓子為義故受。

    所以者何。

    以厭患生老病死.愁戚啼哭.憂苦懊惱。

    或得此淳具足大苦陰邊。

    汝等非如是心出家學道耶。

     時。

    諸比丘白曰。

    如是。

     世尊複告諸比丘曰。

    彼愚癡人以如是心出家學道。

    而行伺欲染著至重。

    濁纏心中。

    憎嫉無信。

    懈怠失正念。

    無正定。

    惡慧心狂。

    調亂諸根。

    持戒極寬。

    不修沙門。

    不增廣行。

    猶人以墨浣墨所污。

    以血除血。

    以垢除垢。

    以濁除濁。

    以廁除廁。

    但增其穢。

    從冥入冥。

    從闇入闇。

    我說彼愚癡人持沙門戒亦複如是。

    謂彼人伺欲染著至重。

    濁纏心中。

    憎嫉無信。

    懈怠失正念。

    無正定。

    惡慧心狂。

    調亂諸根。

    持戒極寬。

    不修沙門。

    不增廣行。

    猶無事處燒人殘木。

    彼火燼者。

    非無事所用。

    亦非村邑所用。

    我說彼愚癡人持沙門戒亦複如是。

    謂彼人行伺欲染著至重。

    濁纏心中。

    憎嫉無信。

    懈怠失正念。

    無正定。

    惡慧心狂。

    調亂諸根。

    持戒極寬。

    不修沙門。

    不增廣行。

    于是。

    世尊說此頌曰。

     愚癡失欲樂複失沙門義 俱忘失二邊猶燒殘火燼 猶如無事處燒人殘火燼 無事村不用人著欲亦然 猶燒殘火燼俱忘失二邊 佛說如是。

    彼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至邊經第二十四竟(四百二十二字)。

     (一四一)中阿含大品喻經第二十五(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

    佛遊舍衛國。

    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若有無量善法可得。

    彼一切以不放逸為本。

    不放逸為習。

    因不放逸生。

    不放逸為首。

    不放逸者。

    于諸善法為最第一。

    猶作田業。

    彼一切因地.依地.立地。

    得作田業。

    如是若有無量善法可得。

    彼一切以不放逸為本。

    不放逸為習。

    因不放逸生。

    不放逸為首。

    不放逸者。

    于諸善法為最第一。

    猶種子村及與鬼村。

    百谷藥木得生長養。

    彼一切因地.依地.立地。

    得生長養。

     如是。

    若有無量善法可得。

    彼一切以不放逸為本。

    不放逸為習。

    因不放逸生。

    不放逸為首。

    不放逸者。

    于諸善法為最第一。

    猶諸根香。

    沉香為第一。

    猶諸樹香。

    赤栴檀為第一。

    猶諸水華。

    青蓮華為第一。

    猶諸陸華。

    須摩那華為第一。

    猶諸獸迹。

    彼一切悉入象迹中。

    象迹盡攝。

    彼象迹者為最第一。

    謂廣大故。

    如是。

    若有無量善法可得。

    彼一切以不放逸為本。

    不放逸為習。

    因不放逸生。

    不放逸為首。

    不放逸者。

    于諸善法為最第一。

    猶諸獸中。

    彼師子王為最第一。

    猶如列陣共鬥戰時。

    唯要誓為第一。

    猶樓觀椽。

    彼一切皆依承椽梁立。

    承椽梁.承椽梁皆攝持之。

    承椽梁者為最第一。

    謂盡攝故。

     如是。

    若有無量善法可得。

    彼一切以不放逸為本。

    不放逸為習。

    因不放逸生。

    不放逸為首。

    不放逸者。

    于諸善法為最第一。

    猶如諸山。

    須彌山王為第一。

    猶如諸泉。

    大泉攝水。

    大海為第一。

    猶諸大身。

    阿須羅王為第一。

    猶諸瞻侍。

    魔王為第一。

    猶諸行欲。

    頂生王為第一。

    猶如諸小王。

    轉輪王為第一。

    猶如虛空諸星。

    宿月殿為第一。

    猶諸彩衣。

    白練為第一。

    猶諸光明。

    慧光明為第一。

    猶如諸衆。

    如來弟子衆第一。

    猶如諸法。

    有為及無為。

    愛盡.無欲.滅盡.涅槃為第一。

    猶諸衆生。

    無足.二足.四足.多足。

    色.無色.有想.無想。

    乃至非有想非無想。

    如來于彼為極第一。

    為大為上。

    為最為勝。

    為尊為妙。

    猶如因牛有乳。

    因乳有酪。

    因酪有生酥。

    因生酥有熟酥。

    因熟酥有酥精。

    酥精為第一。

    為大為上。

    為最為勝。

    為尊為妙。

    如是若有諸衆生。

    無足.二足.四足.多足。

    色.無色.有想.無想。

    乃至非有想非無想。

    如來于彼為極第一。

    為大為上。

    為最為勝。

    為尊為妙。

    于是。

    世尊說此頌曰。

     若有求财物極好轉增多 稱譽不放逸事無事慧說 有不放逸者必取二俱義 即此世能獲後世亦複得 雄猛觀諸義慧者必解脫 佛說如是。

    彼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喻經第二十五竟(七百七十一字)。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四(七千三百八十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