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關燈
小
中
大
明古吳蕅益釋智旭著
經題七字。
通别合舉。
人法雙彰。
經之一字是通名。
一切大小乘修多羅藏。
同名經故。
佛說四十二章六字是别名。
異衆經故。
就别名中。
佛為能說之人。
四十二章為所說之法。
佛者。
梵語具雲佛陀。
此翻覺者。
謂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自覺不同凡夫。
覺他不同二乘。
覺滿不同菩薩。
即是釋迦牟尼如來萬德慈尊。
娑婆世界之教主也。
說者。
悅所懷也。
佛以度生為懷。
機緣未至。
默然待時。
機緣既熟。
應病與藥也。
四十二章者。
約數标名。
蓋從一代時教之中。
摘其最切要。
最簡明者。
集為一冊。
以逗此土機宜。
所以文略義廣。
該通四教。
未可辄判作小乘也。
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 後漢。
即東漢。
對前漢而言之。
孝明皇帝永平三年。
歲次庚申。
帝夢金人項有日光。
飛來殿庭。
以問群臣。
太史傅毅對曰。
臣聞西域有神。
号之為佛。
陛下所夢。
其必是乎。
博士王遵亦奏曰。
按周書異記。
載佛誕于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
時江河泛溢。
大地皆動。
五色光貫太微。
太史蘇由蔔之。
得幹之九五。
飛龍在天。
是西方大聖人也。
後一千年。
聲教流被此土。
王命刻石為記。
埋之南郊。
後于周穆王時。
乾坤震動。
有白虹十二道。
貫日經天。
太史扈多占之。
謂是西方大聖人入滅之象。
明帝乃于七年歲次甲子。
勑郎中蔡愔。
中郎将秦景。
博士王遵等。
一十八人。
西尋佛法。
至印度國。
請迦葉摩騰。
及竺法蘭。
用白馬馱經。
并将舍利。
及畫佛像。
以永平十年。
歲次丁卯。
至洛陽。
帝悅。
造白馬寺。
譯四十二章經至十四年正月一日。
五嶽道士褚善信等。
負情不悅。
表請較試。
乃于十五日。
大集白馬寺南門。
信等以靈寶諸經置道東壇上。
帝以經像舍利置道西七寶行殿上。
信等繞壇涕泣。
啟請天尊。
詞情懇切。
以旃檀柴等燒經。
冀經無損。
并為灰燼。
先時升天入火履水隐形等術。
皆不複驗。
而佛舍利。
光明五色。
直上空中。
旋環如蓋。
徧覆大衆。
映蔽日輪。
摩騰以神足通。
于虛空中飛行坐卧。
神化自在。
天雨寶華。
及奏衆樂。
時衆鹹喜。
得未曾有。
此即佛法入震旦之始也。
按迦葉摩騰。
及竺法蘭。
皆中印度人。
二名俱不見有翻。
所雲譯者。
謂以華言易彼梵語。
令此方之人得解義也。
世尊成道已。
作是思惟。
離欲寂靜。
是最為勝。
住大禅定。
降諸魔道。
于鹿野苑中。
轉四谛法輪。
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
複有比丘所說諸疑。
求佛進止。
世尊教勑一一開悟。
合掌敬諾。
而順尊勑。
諸經通序。
皆有六種證信。
一法體。
二能聞。
三機感。
四教主。
五處所。
六同聞。
所謂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某處等。
今文次第。
與通途稍異。
蓋繇佛法初來。
且順此方文字之體。
貴在簡略。
然細繹之六義俱備。
世尊二字。
即标教主。
成道已三字。
即标機感。
鹿野苑中。
即标處所。
憍陳如等及複有比丘。
即标能聞及餘同聞。
法輪教勑。
即标法體。
就此一文。
仍分四節。
初世尊成道已一句。
乃總敍一化之繇。
次從作是思惟至降諸魔道。
乃追敍成道之法。
三從于鹿野苑至證道果三句。
乃别敍法輪之始。
四從複有比丘至順尊勑。
乃正敍此經發起也。
初文世尊者。
即我釋迦牟尼如來。
乃天中之天。
聖中之聖。
于一切器世間。
一切衆生世間。
一切正覺世間。
獨稱尊也。
成道者。
若論世尊實成佛道以來。
已經不可說微塵數劫。
如法華經壽量品中所明。
今為此土有緣衆生。
故于過去人壽二萬歲時。
迦葉佛會。
示居補處位中。
上生兜率内院。
以淨天眼。
觀可化機。
直至人壽百歲時。
機緣方熟。
乃示降神于中印度迦維衞國。
父名淨飯。
母名摩耶。
處胎十月。
從左脇生。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目顧四方。
周行七步。
自言天上天下。
惟吾獨尊。
次複示為童子。
徧學衆藝。
無不超倫。
至年二十九歲。
遊城四門。
覩老病死及沙門相。
決志出家。
子夜逾城。
金刀剃發。
盡棄珍飾。
披樹神所獻麻衣。
遊學諸國。
先從阿藍迦藍習無所有處定。
不久得證。
知非究竟。
舍之而去。
次從郁頭藍子習非想非非想處定。
亦不久得證。
知非究竟。
舍之而去。
見諸外道。
競修苦行。
希冀得道。
各以三年為期。
終無克獲。
将欲度之。
遂往雪山。
示修六年苦行。
每日止食一麻一麥。
皮骨連立。
終不成道。
乃舍苦行。
受牧女十六轉乳糜之供。
精氣充足。
次往熙連河中。
浴身而出。
取天帝釋化現童子所施吉祥草。
詣摩竭提國金剛場菩提樹下。
敷草結跏趺坐。
以慈心三昧。
降伏魔軍。
深入四禅。
觀察四谛。
于臘月初八夜。
明星出時。
豁然大悟。
證無漏道。
是為佛寶初現世間也。
次文作是思惟等者。
乃追敍坐樹下時。
以無師智、自然智。
了知離欲寂靜為勝。
故先诃棄欲界惡不善法。
與覺觀俱而入初禅。
次複離于覺觀。
内淨一心而入二禅。
次又離喜而證妙樂。
入于三禅。
次又雙棄苦樂。
舍念清淨。
入第四禅。
從四禅中。
頓發三明。
破魔王之愛網。
斷外道之見縛也。
或初成道句。
是根本智。
自證菩提。
次作是思惟等。
是後得智。
重觀四谛以為說法之本。
寂靜最勝。
即觀滅谛。
住大禅定。
即觀道谛。
諸魔外道。
即苦集二谛也。
第三文中鹿野苑者。
亦名鹿園。
在波羅柰國。
即佛初轉法輪之處。
轉四谛法輪者。
苦集滅道名四谛。
苦是世間之果。
即指三界六道色心五蘊。
集是世間之因。
即指見思煩惱。
及有漏善惡不動等業。
滅是出世之果。
謂因滅故果滅。
便得寂靜無為安樂。
道是出世之因。
謂略則戒定慧。
廣則三十七品。
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也。
此四皆名谛者。
審實不虛故。
複名四聖谛者。
惟有聖智乃證知故。
佛既證見此四谛理。
轉令一切衆生鹹使聞知。
從佛後得智中。
流出法音。
度入衆生心中。
故名為輪。
又輪者。
摧碾之義。
以此教法。
轉破衆生見思諸惑。
故名為輪。
說此四谛法輪。
凡有三轉。
一者示轉。
謂此是苦。
逼迫性。
此是集。
招感性。
此是滅。
可證性。
此是道。
可修性。
二者勤轉。
謂此是苦。
汝應知。
此是集。
汝應斷。
此是滅。
汝應證。
此是道。
汝應修。
三者證轉。
謂此是苦。
我已知。
此是集。
我已斷。
此是滅。
我已證。
此是道。
我已修。
是為法寶初現世間也。
憍陳如等五人者。
一阿濕婆。
此翻馬勝。
二跋提。
此翻小賢。
三拘利。
或名摩诃男。
此三人皆佛父黨。
四憍陳如。
此翻火器。
五十力迦葉。
或名婆敷。
此二人皆佛母舅。
初太子逾城出家。
父王思念不置。
命此五人尋之。
太子既誓不肯歸。
五人不敢歸國。
遂相侍從。
太子既修苦行。
二人不堪苦行者先自遁去。
太子後受美食。
三人樂苦行者亦複舍去。
于鹿苑中各修異道。
佛既成道。
觀此五人應先得度。
遂往就之。
初轉法輪。
陳如先悟。
次說布施持戒生天之法。
诃欲不淨。
贊歎出離為樂。
阿濕跋提尋悟。
第三說法。
迦葉拘利亦悟。
是為僧寶初現世間也。
第四文中複有比丘等者。
佛既度此五比丘已。
次複度耶舍等五十五人。
三迦葉等一千人。
舍利弗目犍連等二百人。
從是以後。
度人無量。
鹹令成比丘性。
言比丘者。
此翻除馑。
謂其具持二百五十淨戒。
堪為人世福田。
除彼衆生因中果上之饑馑也。
又含三義。
一破惡。
二乞士。
三怖魔。
所說諸疑求佛進止。
猶言決擇可否也。
合掌表于一心聽法。
不惰不散。
已上序分。
下皆正說。
佛言。
辭親出家。
識心達本。
解無為法。
名曰沙門。
常行二百五十戒。
進止清淨。
通别合舉。
人法雙彰。
經之一字是通名。
一切大小乘修多羅藏。
同名經故。
佛說四十二章六字是别名。
異衆經故。
就别名中。
佛為能說之人。
四十二章為所說之法。
佛者。
梵語具雲佛陀。
此翻覺者。
謂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自覺不同凡夫。
覺他不同二乘。
覺滿不同菩薩。
即是釋迦牟尼如來萬德慈尊。
娑婆世界之教主也。
說者。
悅所懷也。
佛以度生為懷。
機緣未至。
默然待時。
機緣既熟。
應病與藥也。
四十二章者。
約數标名。
蓋從一代時教之中。
摘其最切要。
最簡明者。
集為一冊。
以逗此土機宜。
所以文略義廣。
該通四教。
未可辄判作小乘也。
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 後漢。
即東漢。
對前漢而言之。
孝明皇帝永平三年。
歲次庚申。
帝夢金人項有日光。
飛來殿庭。
以問群臣。
太史傅毅對曰。
臣聞西域有神。
号之為佛。
陛下所夢。
其必是乎。
博士王遵亦奏曰。
按周書異記。
載佛誕于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
時江河泛溢。
大地皆動。
五色光貫太微。
太史蘇由蔔之。
得幹之九五。
飛龍在天。
是西方大聖人也。
後一千年。
聲教流被此土。
王命刻石為記。
埋之南郊。
後于周穆王時。
乾坤震動。
有白虹十二道。
貫日經天。
太史扈多占之。
謂是西方大聖人入滅之象。
明帝乃于七年歲次甲子。
勑郎中蔡愔。
中郎将秦景。
博士王遵等。
一十八人。
西尋佛法。
至印度國。
請迦葉摩騰。
及竺法蘭。
用白馬馱經。
并将舍利。
及畫佛像。
以永平十年。
歲次丁卯。
至洛陽。
帝悅。
造白馬寺。
譯四十二章經至十四年正月一日。
五嶽道士褚善信等。
負情不悅。
表請較試。
乃于十五日。
大集白馬寺南門。
信等以靈寶諸經置道東壇上。
帝以經像舍利置道西七寶行殿上。
信等繞壇涕泣。
啟請天尊。
詞情懇切。
以旃檀柴等燒經。
冀經無損。
并為灰燼。
先時升天入火履水隐形等術。
皆不複驗。
而佛舍利。
光明五色。
直上空中。
旋環如蓋。
徧覆大衆。
映蔽日輪。
摩騰以神足通。
于虛空中飛行坐卧。
神化自在。
天雨寶華。
及奏衆樂。
時衆鹹喜。
得未曾有。
此即佛法入震旦之始也。
按迦葉摩騰。
及竺法蘭。
皆中印度人。
二名俱不見有翻。
所雲譯者。
謂以華言易彼梵語。
令此方之人得解義也。
世尊成道已。
作是思惟。
離欲寂靜。
是最為勝。
住大禅定。
降諸魔道。
于鹿野苑中。
轉四谛法輪。
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
複有比丘所說諸疑。
求佛進止。
世尊教勑一一開悟。
合掌敬諾。
而順尊勑。
諸經通序。
皆有六種證信。
一法體。
二能聞。
三機感。
四教主。
五處所。
六同聞。
所謂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某處等。
今文次第。
與通途稍異。
蓋繇佛法初來。
且順此方文字之體。
貴在簡略。
然細繹之六義俱備。
世尊二字。
即标教主。
成道已三字。
即标機感。
鹿野苑中。
即标處所。
憍陳如等及複有比丘。
即标能聞及餘同聞。
法輪教勑。
即标法體。
就此一文。
仍分四節。
初世尊成道已一句。
乃總敍一化之繇。
次從作是思惟至降諸魔道。
乃追敍成道之法。
三從于鹿野苑至證道果三句。
乃别敍法輪之始。
四從複有比丘至順尊勑。
乃正敍此經發起也。
初文世尊者。
即我釋迦牟尼如來。
乃天中之天。
聖中之聖。
于一切器世間。
一切衆生世間。
一切正覺世間。
獨稱尊也。
成道者。
若論世尊實成佛道以來。
已經不可說微塵數劫。
如法華經壽量品中所明。
今為此土有緣衆生。
故于過去人壽二萬歲時。
迦葉佛會。
示居補處位中。
上生兜率内院。
以淨天眼。
觀可化機。
直至人壽百歲時。
機緣方熟。
乃示降神于中印度迦維衞國。
父名淨飯。
母名摩耶。
處胎十月。
從左脇生。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目顧四方。
周行七步。
自言天上天下。
惟吾獨尊。
次複示為童子。
徧學衆藝。
無不超倫。
至年二十九歲。
遊城四門。
覩老病死及沙門相。
決志出家。
子夜逾城。
金刀剃發。
盡棄珍飾。
披樹神所獻麻衣。
遊學諸國。
先從阿藍迦藍習無所有處定。
不久得證。
知非究竟。
舍之而去。
次從郁頭藍子習非想非非想處定。
亦不久得證。
知非究竟。
舍之而去。
見諸外道。
競修苦行。
希冀得道。
各以三年為期。
終無克獲。
将欲度之。
遂往雪山。
示修六年苦行。
每日止食一麻一麥。
皮骨連立。
終不成道。
乃舍苦行。
受牧女十六轉乳糜之供。
精氣充足。
次往熙連河中。
浴身而出。
取天帝釋化現童子所施吉祥草。
詣摩竭提國金剛場菩提樹下。
敷草結跏趺坐。
以慈心三昧。
降伏魔軍。
深入四禅。
觀察四谛。
于臘月初八夜。
明星出時。
豁然大悟。
證無漏道。
是為佛寶初現世間也。
次文作是思惟等者。
乃追敍坐樹下時。
以無師智、自然智。
了知離欲寂靜為勝。
故先诃棄欲界惡不善法。
與覺觀俱而入初禅。
次複離于覺觀。
内淨一心而入二禅。
次又離喜而證妙樂。
入于三禅。
次又雙棄苦樂。
舍念清淨。
入第四禅。
從四禅中。
頓發三明。
破魔王之愛網。
斷外道之見縛也。
或初成道句。
是根本智。
自證菩提。
次作是思惟等。
是後得智。
重觀四谛以為說法之本。
寂靜最勝。
即觀滅谛。
住大禅定。
即觀道谛。
諸魔外道。
即苦集二谛也。
第三文中鹿野苑者。
亦名鹿園。
在波羅柰國。
即佛初轉法輪之處。
轉四谛法輪者。
苦集滅道名四谛。
苦是世間之果。
即指三界六道色心五蘊。
集是世間之因。
即指見思煩惱。
及有漏善惡不動等業。
滅是出世之果。
謂因滅故果滅。
便得寂靜無為安樂。
道是出世之因。
謂略則戒定慧。
廣則三十七品。
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也。
此四皆名谛者。
審實不虛故。
複名四聖谛者。
惟有聖智乃證知故。
佛既證見此四谛理。
轉令一切衆生鹹使聞知。
從佛後得智中。
流出法音。
度入衆生心中。
故名為輪。
又輪者。
摧碾之義。
以此教法。
轉破衆生見思諸惑。
故名為輪。
說此四谛法輪。
凡有三轉。
一者示轉。
謂此是苦。
逼迫性。
此是集。
招感性。
此是滅。
可證性。
此是道。
可修性。
二者勤轉。
謂此是苦。
汝應知。
此是集。
汝應斷。
此是滅。
汝應證。
此是道。
汝應修。
三者證轉。
謂此是苦。
我已知。
此是集。
我已斷。
此是滅。
我已證。
此是道。
我已修。
是為法寶初現世間也。
憍陳如等五人者。
一阿濕婆。
此翻馬勝。
二跋提。
此翻小賢。
三拘利。
或名摩诃男。
此三人皆佛父黨。
四憍陳如。
此翻火器。
五十力迦葉。
或名婆敷。
此二人皆佛母舅。
初太子逾城出家。
父王思念不置。
命此五人尋之。
太子既誓不肯歸。
五人不敢歸國。
遂相侍從。
太子既修苦行。
二人不堪苦行者先自遁去。
太子後受美食。
三人樂苦行者亦複舍去。
于鹿苑中各修異道。
佛既成道。
觀此五人應先得度。
遂往就之。
初轉法輪。
陳如先悟。
次說布施持戒生天之法。
诃欲不淨。
贊歎出離為樂。
阿濕跋提尋悟。
第三說法。
迦葉拘利亦悟。
是為僧寶初現世間也。
第四文中複有比丘等者。
佛既度此五比丘已。
次複度耶舍等五十五人。
三迦葉等一千人。
舍利弗目犍連等二百人。
從是以後。
度人無量。
鹹令成比丘性。
言比丘者。
此翻除馑。
謂其具持二百五十淨戒。
堪為人世福田。
除彼衆生因中果上之饑馑也。
又含三義。
一破惡。
二乞士。
三怖魔。
所說諸疑求佛進止。
猶言決擇可否也。
合掌表于一心聽法。
不惰不散。
已上序分。
下皆正說。
佛言。
辭親出家。
識心達本。
解無為法。
名曰沙門。
常行二百五十戒。
進止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