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藏教理融會談

關燈
一發端二空有問題甲二谛上觀察空有宗1.嘉祥四重天台七重賢首五重等2.瑜伽唯識的四重二谛乙論法上觀察空有宗1.有宗用科學邏輯立論2.空宗龍樹等用辯證法破顯3.空宗清辨派近于形式邏輯丙空有宗比觀丁漢藏應互學三顯密問題甲不取東台密判教取藏所分顯密乙性相為顯台賢禅淨等即等于密丙一切佛法之顯密觀丁重重顯密之勝劣觀戊台賢禅淨及各派密續之互學四結論

  一發端

  現在研究佛學,和從前不同了。

    現在研究的範圍更擴大,若說研究,就有巴利文系佛學,如錫蘭、緬甸等;漢文系佛學,如中國、日本、朝鮮等;藏文系佛學,如西藏、蒙古、尼泊爾等。

    由這三系,流入西洋,更有西洋人的研究法。

    所以現在世界上關于研究佛學,有許多問題,如古學今學問題。

    古學,如三系中各自保守傳統的研究法;今學,如從科學研究法而研究佛學,尤其日本盛行這新的研究法,所以反應到中國及全世界,就成為佛學的今學:于是現在即産生今學古學的問題了。

    

  其次是大乘小乘問題:如我們中國等地向來所流行的就是大乘,所以說錫籣、緬甸等所流行的為小乘。

    但是、他們并不承認佛教有大小乘,所以說他們是小乘,他決不承認,在他們,自認為這是原來的佛法,或是根本的佛法;大乘反而是由流行變化成的,或說非佛法,或說非根本佛法,或認為大乘佛法是從他們的根本佛法上推廣出來的,沒有超根本佛法以上的佛法。

    如前年錫蘭的納羅達在滬時,說他在日本曾對日本人說,佛教不應分什麼大乘小乘,都應一概視為佛法,很得日本人的贊許。

    彼亦以

  此意徵問于我,我說:認為都是佛法,這是很好的,不過對于各地各種的佛法皆應遍學,不然、則反成自蔽于古籍。

    又如現在有到錫蘭等地留學去的,如稍有心得,便覺得唯彼所學才是真佛法,中國向來所傳的并非佛法。

    類似此等問題甚多,皆非現在所說得盡,暫且不談。

    今天專從漢藏教理關系重大的略談。

    

  二空有問題

  甲二谛上觀察空有宗

  現在當說漢藏佛法中的空有問題:空有即空宗、有宗(并無其他深意),也就是平常所稱的法性、法相。

    有宗講三性,但三性不是共通常談的,所以就空有共同常談的二谛來說。

      二谛在中國古代的譯名很多,有說是真谛、俗谛的;有說是世谛、第一義谛的;到了唐譯,才确定名稱,叫做世俗谛、勝義谛,為空有二宗所沿用。

    然此等不同的譯名,餘意可以不必解說,現在但從二谛的意義以觀察空有二宗的差别。

    

  1嘉祥四重天台七重賢首五重等

  在中國古代,古德們對于二谛就淺深次第而解說,很有些出入,如嘉祥說四重二谛,天台說七重二谛,賢首依據五教說五重二谛等。

    此皆古德們約經論的意義,及内心所悟的道理而解釋,在印度譯來的經論上并沒有此種的解釋,所以他們也無一定的根據。

    現在我們隻要知道古德們有此五重七重等的解釋就夠了,不必再說。

    

  2瑜伽唯識的四重二谛

  有宗所說的四重二谛,見于瑜伽師地論和成唯識論,這是有聖教根據的,所以詳為解釋以觀察空有宗的差别。

    

  四重二谛,就是世俗勝義各有四重。

    世俗的四重是:世間世俗,道理世俗,證得世俗,勝義世俗。

    勝義的四重,就是世間勝義,道理勝義,證得勝義,勝義勝義。

    上二類四重複合起來,于法共有五種:就是在世間世俗有一種,即第一有情器世。

    第二五蘊等蘊界處法,就世間可名勝義,而從道理上說則仍為世俗。

    第三是四聖谛理:此四聖谛明世出世的染淨因果,也就是所謂舍染成淨舍凡成聖的因果,這在道理上是勝義,但在聖智的證得上則為世俗。

    第四是二空真如:二空謂人我空、法我空,亦雲生空、法空,就是由此二空觀智所證的真如,因為帶能證慧的不同,所以說為我空真如、法空真如。

    此二空真如在智的證得上可為勝義,如證生空真如,就所證衆生空性,是無差别相的,所以大乘般若對聲聞人明法性無差别,每從其證空無相辨之;證生空性時,無四谛差别相可得,然尚帶有差别名言安立,所謂生空真如、法空真如、及十地十真如等,故在能所雙忘心言俱絕究竟勝義上,仍為世俗。

    再進一步,就是第五勝義勝義了;這勝義勝義,泯一切名言安立思想觀察,唯如實真性。

    于這四重二谛之五種法上而觀察空有宗的差别及其關系,如左表所示:

┌(有情器世)│世俗│世間對遍計說┐┌世俗┤勝義│││(蘊處界法)├依他┐││世俗││││道理對圓成說┘│空宗┤└勝義││┌(四聖谛理)├有宗││世俗│││證得帶依他說┐│└勝義┤勝義│││(二空真如)├圓成┘│世俗││勝義遺依他說┘│勝義└(一性真如)

  大概空宗說有情器界、五蘊十二處等法,及四谛中苦集道之部份,皆是因緣生法;既是因緣生法,就為世俗谛,于此因緣生法上建立世俗假相假名,故說有諸法。

    而這些假法其性本空,此空性為勝義,也就是滅谛。

    又就四聖谛對待相上說,也都是名言安立的假相,無苦集滅道,所以唯有證空性真如、或無智亦無得、畢竟離分别言說的一昧真如,乃是勝義谛。

    因此、故說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