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悟入漸次
關燈
小
中
大
藏海雖淵,但求由之而能開悟;法門固多,但求由之而能證入。
拈花一笑,直契實相;擊竹聞聲,悟徹無生;非必有所謂慚次之階也。
然資糧備習,三劫五位,由生而佛,進程不應躐等;五類種性,有學無學,轉迷而覺,悟入遂有漸次。
約其漸次,可有四級:一、明業果不斷故有情續生,二、明唯有根塵故人我本空,三、明諸法本空故唯識所變,四、明本非空有故入佛知見。
有如是業,即有如是感招後異熟報之力,所感之後報能酬前業,是謂之果。
異生二執俱生,于異熟果不達依他無我之理,遂起四颠倒而造善惡等種種之業。
業持于識,為識增上;業為識造,識為業牽;此善惡之業,依有情之識,異時變異,遂得異類之總報。
報體即識,報名曰果;複依此果而造諸業,更感後果。
由斯前前後後業果不斷,亘古曆今,各随所造之業得其所應得之果,異生遂長夜沈淪于生死海底,相續于六道趣中矣。
或曰:理既如斯,其相若何?曰:若示概相,可依十二因緣以明之。
十二因緣者,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此十二因緣亦名十二緣起,以業果之相由十二種之因緣而起故;亦名十二有支,以此緣起有十二支故。
此中所謂無明者,即不明之謂也。
其所不明者有二種:一者真實義,謂諸法生滅無常,緣生無我,性空無為之義;二者異熟果,謂諸所作業異時必變異異類而成熟為果,曰異熟果。
異時是所難究,變異則相不識,性空故理趣玄深,無我非妄心所緣;異生無正比量智以通此理,無真現量智以達此事,故曰無明也。
以無明為增上緣,貪嗔等種遂爾現行,身語業于斯而起行為動作,是之謂行。
以無明行為增上緣,命終之時惑業感牽識心,識心被牽遂複趣生,是之謂行緣識。
當其趣生得命之時,此識即與父母愛情之精血合為一團,此一團中之物質即色,其精神──受、想、行、識即名,合此二者謂之名色。
由名色展轉之力,有情遂能吸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能吸入者是之謂六根。
當此六根既已成熟,遂由母腹中出而與外界接觸,是之謂觸。
當此觸時,即有逼近之苦樂與舍等之感受,是之謂受。
于現所受不明其為虛妄,遂依之于境而生愛憎,是之謂受為緣生愛,以愛迷為緣故,于現前境認定而欲保取之或欲摧滅之,是之謂取。
以取迷為緣故,造作諸業,以業有引來世之力,是之謂有,蓋謂此報雖未舍,而來世應有之業因已有也。
依此有故複得後報,是之謂有為緣生。
報得曰生,果壞曰死。
斯之謂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即業果不斷有情續生之概相也。
别異之報果乃别異之惑業所緻,共同之果報即共同之惑業所感。
根與身為别異之正報,器世界即共同之依報;國家乃共别之業招集,世界即共共之業所陶成。
生老病死,一期複一期别異之業果相續;成住壞空,一劫複一劫共同之業果不斷。
諸有不達此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