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衆許摩诃帝經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葉住處。
至第四日請佛受供。
佛即入三摩地。
如屈伸臂頃。
往北俱盧洲取自然米飯缽中持來。
先至迦葉住處安坐。
已久迦葉方來。
迦葉又問。
自何道來。
佛答。
迦葉。
我适往彼北俱盧洲。
取自然米飯持來至此。
迦葉歎曰。
此大沙門有是神通。
必是亦得阿羅漢果。
佛還問言。
北洲之飯汝樂食耶。
答言。
樂食。
佛言。
随意。
迦葉食已歎未曾有。
于是以自所辦種種飲食奉上于佛。
佛受食竟澡漱亦畢。
即為迦葉說偈祝願已還歸樹下。
世尊來日乃自持缽往四大王天。
直至忉利天取天酥味。
還來所止樹下而食。
吃食既畢思水澡漱。
帝釋天主知佛思水。
如展臂頃來至佛所。
白世尊言。
欲水用耶。
佛言。
欲水。
帝釋即觀近地先有涸池。
以手指之水即湧出。
清淨香潔無與等者。
佛即澡漱随意受用。
帝釋天主還歸天宮。
迦葉忽見驚怪非常。
而此涸池無水已久。
今複水滿不知何來。
速至佛所而白佛言。
大沙門。
此池久涸水因何有。
佛即報言。
今日食畢無水澡漱。
帝釋遙知乃下天來為我出水。
迦葉歎言。
未曾有也。
食從天取。
水令天出。
能感如是。
此必亦得阿羅漢也。
迦葉乃立池名謂之播抳佉多。
佛于後時入池澡浴。
池岸之側先有大樹。
名阿祖啰曩。
佛以袈裟挂于樹上。
迦葉來至見佛袈裟挂于樹上。
知佛澡浴即來瞻睹佛既浴訖出水上岸。
即展其手欲攀樹枝。
時阿祖啰曩枝便低亞。
迦葉乃見還複歎曰。
此大沙門實不思議。
感得無情自然低亞。
沙門亦得阿羅漢也。
世尊後時思欲洗衣。
雲何得石而為用耶。
帝釋遙知。
尋至佛所白言。
世尊。
佛欲洗衣而用石耶。
佛言。
要石。
帝釋即令夜叉于大山中取石一塊修令平正。
複使光潔置于池側。
佛即洗衣。
洗已欲曬。
帝釋又令夜叉别取一石置于池岸。
佛洗衣竟就石曬之。
迦葉來至。
又見池岸忽然有石乃自驚怪。
池岸先無今從何來。
而白佛言。
大沙門。
池岸之石自何而有。
佛即報言。
我欲洗衣為無石故。
即起思念。
帝釋下來為我安置。
我又思念無處曬衣。
彼天帝釋又安一石。
二石所來皆帝釋也。
迦葉大歎。
此大沙門凡是所作非世之有。
必已證得阿羅漢也。
然其所證應莫超吾。
迦葉之心似有省悟。
世尊又以方便更現異相。
教化迦葉令入正道。
佛即化彼尼連河水忽然泛溢。
居河左右人多漂溺。
枯涸陂池處處皆滿。
佛所止處正居其内。
佛以神力令水環繞。
四面壁立中心塵起。
迦葉是時見河泛溢最盛于常。
即思念言。
彼大沙門得不漂溺。
由是乘船速至佛所。
乃見世尊樹下經行步步塵起。
又以環水壁立不能下船。
歎異倍常。
遙相慰曰。
沙門。
安否得無憂惱耶。
佛言。
我無憂惱勞相谕也。
複思念言。
此大沙門自有神通何不離此。
迦葉又言。
莫欲乘船離于此耶。
佛言。
欲離。
于此迦葉白言。
若欲離者當自上船。
佛以神力如彈指頃。
已在船中跏趺而坐。
迦葉見佛已坐。
不見所來所入。
迦葉歎言。
沙門是大丈夫有大威德。
乃有神通能如是也。
迦葉白言。
我自亦得阿羅漢果。
然不及沙門所證之道。
佛知迦葉決定回心。
便即告言。
汝自言證阿羅漢者非實證也。
迦葉忽聞世尊發如是語。
身毛皆豎轉自克責。
此大沙門悉能知我種種之事。
今宜師之以進其道。
作念已定而白佛言。
大沙門。
願知我意。
今欲于大沙門法中出家。
而為僧伽禀奉教敕修持梵行。
唯願慈悲特賜聽許。
佛知迦葉證道時至。
又以方便化彼徒衆。
乃謂迦葉曰。
汝欲于吾法中出家學道為沙門者。
還曾令諸弟子悉知已否。
迦葉答言。
弟子未知。
佛言。
汝為人師不得卒暴。
且可歸還與弟子議。
若謂然者即可再來。
斯亦未晚。
迦葉奉教還至住處。
乃與摩拏嚩迦等五百弟子同集一處。
告而言曰。
彼大沙門相好異常神通難及。
凡所動止天悉遙知。
或來座前而聽其法。
或有要用皆能給送。
累見神變我實不如。
今欲師彼出家以進其道。
吾已決定。
汝等如何。
細自籌量以實報我。
摩拏嚩迦白迦葉言。
彼火龍暴惡首先降伏。
神異他心衆人目睹。
我等所業悉自師傳。
師既未如弟子何說。
師若決志我等皆随。
師若達彼宗源。
亦願垂于濟度。
我等已決衆共一心。
今或可行不可失也。
于是迦葉知衆誠願。
乃令弟子取事火具護摩杓等種種之器及鹿皮衣樹皮衣淨瓶拄杖革屣等物。
悉棄尼連河中。
以示不回之相。
師徒相率同詣佛所。
頂禮佛足退立一面。
爾時世尊謂迦葉曰。
汝複來耶。
迦葉答言。
今與弟子同來。
欲于大沙門法。
中出家修學。
佛已懸知乃更審曰。
汝諸弟子誠心以否。
迦葉答言。
我與弟子皆悉誠心。
唯願慈哀鹹垂濟度。
佛即默許度為沙門。
又複報言。
汝等今朝是真出家。
是真梵行。
披袈裟衣而實沙門。
爾時烏噜尾螺迦葉身著袈裟成沙門相。
又聞佛言。
汝今是真出家是真梵行。
私自慶喜我心全滅。
又複思惟。
往昔大仙嘗說斯事。
世稀有佛出興于世。
得無上覺具一切智。
是大聖人天上人間悉能利樂。
我于前時夜出觀星有大火聚。
謂其事火與我同宗。
乃是梵王帝釋四天王等互來聽法。
今惟此事是大聖人。
此非大聖孰為聖也。
于是迦葉易沙門稱呼佛為世尊也。
至第四日請佛受供。
佛即入三摩地。
如屈伸臂頃。
往北俱盧洲取自然米飯缽中持來。
先至迦葉住處安坐。
已久迦葉方來。
迦葉又問。
自何道來。
佛答。
迦葉。
我适往彼北俱盧洲。
取自然米飯持來至此。
迦葉歎曰。
此大沙門有是神通。
必是亦得阿羅漢果。
佛還問言。
北洲之飯汝樂食耶。
答言。
樂食。
佛言。
随意。
迦葉食已歎未曾有。
于是以自所辦種種飲食奉上于佛。
佛受食竟澡漱亦畢。
即為迦葉說偈祝願已還歸樹下。
世尊來日乃自持缽往四大王天。
直至忉利天取天酥味。
還來所止樹下而食。
吃食既畢思水澡漱。
帝釋天主知佛思水。
如展臂頃來至佛所。
白世尊言。
欲水用耶。
佛言。
欲水。
帝釋即觀近地先有涸池。
以手指之水即湧出。
清淨香潔無與等者。
佛即澡漱随意受用。
帝釋天主還歸天宮。
迦葉忽見驚怪非常。
而此涸池無水已久。
今複水滿不知何來。
速至佛所而白佛言。
大沙門。
此池久涸水因何有。
佛即報言。
今日食畢無水澡漱。
帝釋遙知乃下天來為我出水。
迦葉歎言。
未曾有也。
食從天取。
水令天出。
能感如是。
此必亦得阿羅漢也。
迦葉乃立池名謂之播抳佉多。
佛于後時入池澡浴。
池岸之側先有大樹。
名阿祖啰曩。
佛以袈裟挂于樹上。
迦葉來至見佛袈裟挂于樹上。
知佛澡浴即來瞻睹佛既浴訖出水上岸。
即展其手欲攀樹枝。
時阿祖啰曩枝便低亞。
迦葉乃見還複歎曰。
此大沙門實不思議。
感得無情自然低亞。
沙門亦得阿羅漢也。
世尊後時思欲洗衣。
雲何得石而為用耶。
帝釋遙知。
尋至佛所白言。
世尊。
佛欲洗衣而用石耶。
佛言。
要石。
帝釋即令夜叉于大山中取石一塊修令平正。
複使光潔置于池側。
佛即洗衣。
洗已欲曬。
帝釋又令夜叉别取一石置于池岸。
佛洗衣竟就石曬之。
迦葉來至。
又見池岸忽然有石乃自驚怪。
池岸先無今從何來。
而白佛言。
大沙門。
池岸之石自何而有。
佛即報言。
我欲洗衣為無石故。
即起思念。
帝釋下來為我安置。
我又思念無處曬衣。
彼天帝釋又安一石。
二石所來皆帝釋也。
迦葉大歎。
此大沙門凡是所作非世之有。
必已證得阿羅漢也。
然其所證應莫超吾。
迦葉之心似有省悟。
世尊又以方便更現異相。
教化迦葉令入正道。
佛即化彼尼連河水忽然泛溢。
居河左右人多漂溺。
枯涸陂池處處皆滿。
佛所止處正居其内。
佛以神力令水環繞。
四面壁立中心塵起。
迦葉是時見河泛溢最盛于常。
即思念言。
彼大沙門得不漂溺。
由是乘船速至佛所。
乃見世尊樹下經行步步塵起。
又以環水壁立不能下船。
歎異倍常。
遙相慰曰。
沙門。
安否得無憂惱耶。
佛言。
我無憂惱勞相谕也。
複思念言。
此大沙門自有神通何不離此。
迦葉又言。
莫欲乘船離于此耶。
佛言。
欲離。
于此迦葉白言。
若欲離者當自上船。
佛以神力如彈指頃。
已在船中跏趺而坐。
迦葉見佛已坐。
不見所來所入。
迦葉歎言。
沙門是大丈夫有大威德。
乃有神通能如是也。
迦葉白言。
我自亦得阿羅漢果。
然不及沙門所證之道。
佛知迦葉決定回心。
便即告言。
汝自言證阿羅漢者非實證也。
迦葉忽聞世尊發如是語。
身毛皆豎轉自克責。
此大沙門悉能知我種種之事。
今宜師之以進其道。
作念已定而白佛言。
大沙門。
願知我意。
今欲于大沙門法中出家。
而為僧伽禀奉教敕修持梵行。
唯願慈悲特賜聽許。
佛知迦葉證道時至。
又以方便化彼徒衆。
乃謂迦葉曰。
汝欲于吾法中出家學道為沙門者。
還曾令諸弟子悉知已否。
迦葉答言。
弟子未知。
佛言。
汝為人師不得卒暴。
且可歸還與弟子議。
若謂然者即可再來。
斯亦未晚。
迦葉奉教還至住處。
乃與摩拏嚩迦等五百弟子同集一處。
告而言曰。
彼大沙門相好異常神通難及。
凡所動止天悉遙知。
或來座前而聽其法。
或有要用皆能給送。
累見神變我實不如。
今欲師彼出家以進其道。
吾已決定。
汝等如何。
細自籌量以實報我。
摩拏嚩迦白迦葉言。
彼火龍暴惡首先降伏。
神異他心衆人目睹。
我等所業悉自師傳。
師既未如弟子何說。
師若決志我等皆随。
師若達彼宗源。
亦願垂于濟度。
我等已決衆共一心。
今或可行不可失也。
于是迦葉知衆誠願。
乃令弟子取事火具護摩杓等種種之器及鹿皮衣樹皮衣淨瓶拄杖革屣等物。
悉棄尼連河中。
以示不回之相。
師徒相率同詣佛所。
頂禮佛足退立一面。
爾時世尊謂迦葉曰。
汝複來耶。
迦葉答言。
今與弟子同來。
欲于大沙門法。
中出家修學。
佛已懸知乃更審曰。
汝諸弟子誠心以否。
迦葉答言。
我與弟子皆悉誠心。
唯願慈哀鹹垂濟度。
佛即默許度為沙門。
又複報言。
汝等今朝是真出家。
是真梵行。
披袈裟衣而實沙門。
爾時烏噜尾螺迦葉身著袈裟成沙門相。
又聞佛言。
汝今是真出家是真梵行。
私自慶喜我心全滅。
又複思惟。
往昔大仙嘗說斯事。
世稀有佛出興于世。
得無上覺具一切智。
是大聖人天上人間悉能利樂。
我于前時夜出觀星有大火聚。
謂其事火與我同宗。
乃是梵王帝釋四天王等互來聽法。
今惟此事是大聖人。
此非大聖孰為聖也。
于是迦葉易沙門稱呼佛為世尊也。